新国学网:吴明娣&戴婷婷:重构•再生——“大芬型”自发聚集艺术区的维新之道(下)_大芬油画村--艺术品-中国-提供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专栏】吴明娣&戴婷婷:重构•再生——“大芬型&r

  【专栏】吴明娣&戴婷婷:重构•再生——“大芬型”自发聚集艺术区的维新之道(上)

  二、文化再生

  “大芬型”艺术区的产业重构,可以使其在已有的基础上实现优化升级。但要具备发展的内生动力,改变被动应对的局面,则需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战略层面出发,增强主体意识,重视文化建设。以文化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改善艺术区的文化环境,提升生产、经营品质,维护艺术区自身的品牌形象,丰富其文化内涵[i],从而实现“大芬型”艺术区的文化再生。

  (一)建立生产经营资质评估体系

  大芬油画村经过前期的自然生长,自2003年被评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以来,已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迈进。目前,建立健全艺术区管理制度、对从业者生产经营资质进行评估等亟待完成。艺术区与中国艺术品市场共升沉,其兴衰直接影响艺术品一级、二级市场。当前,艺术品拍卖市场、画廊行业在规范化建设上已先行一步,注重行业自律,评选、推广诚信企业,并且初步建立起行业评估体系。如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从2011年开始启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标准化达标企业”的评定工作,按照《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对国内艺术品拍卖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工作进行审查。对已评选出的达标企业推出专用“DB”标志,授权其在拍卖图录、会场、企业简介与广告宣传等场合使用,便于社会各界更好地选择规范的拍卖企业。而画廊行业也从2004年至今先后开展了三批“诚信画廊”评选工作,鼓励并扶持诚信经营的画廊,充分发挥其在行业内的带头示范作用。这些举措都为艺术区的管理提供了参考。

  “大芬型”艺术区的管理部门需关注拍卖业、画廊业、会展业的经营、运作,学习、借鉴相关行业的管理经验,邀请国内外文化产业、艺术市场与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艺术区的文化建设,共同建立生产经营资质评审委员会。对从业者的“前店”(产品销售)与“后坊”(油画生产)进行考察,同时将其诚信纳入考察范围。了解艺术区实际状况,摸清“家底”,进而客观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品质。具体实施办法可参照相关行业的评估标准,并充分发挥民间智慧,请资深的艺术区从业者献计献策,出台相关草案后先在小范围内试验,行之有效后再逐步推广,真正发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艺术区以往创造的有形与无形资产加以评估,建立信用评估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增强艺术区的软实力,防止内部恶性竞争,提高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切实改善艺术区的文化生态。该体系还可作为产品定价的参考,有助于降低产品的不确定性,减少欺诈行为,维护消费者利益,使艺术区的美术产业潜能最大限度得到释放,为文化再生提供保障。

  (二)发展新型服务业态

  实现艺术区文化再生,既要守护已有的产业根基,又要充分发展新型服务业,使艺术区的整体面貌显著改观。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多措并举。

  1、建立艺术区“原生态”产业园。大芬、乌石浦油画村等作为国内最早建立的艺术区,引领了中国艺术区的发展方向。其为数以万计的普通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产生了油画产业工人这一特殊的职业,也形成了“大芬型”艺术区独特的生态。但随着时代变迁,艺术区的发展也起伏不定。如在20世纪90年代与大芬村齐名的乌石浦油画村,现已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海沧油画村等新兴艺术区。因此在开发建设新型艺术区的同时,对原有的文化资产进行挖掘,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同北京的798、上海莫干山等利用废旧工业厂房而建立起的艺术区,其不仅最大限度地保留以往的建筑格局,而且使之产生新的文化价值。大芬、海沧等油画村在调整产业布局的同时,也应注意艺术区的“原生态”,适当保留油画复制产业的生产状态,建立起“原生态”产业园。并且可将其与服务、体验式消费相结合,既提供产品又提供服务,使产业园集生产、销售与观光于一体,让来到大芬村的消费者不仅能购买产品,还可以了解生产过程。这让艺术区原有的产业形态得以延续,又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使大芬人的创业精神与物质遗产同样得到传承,产生多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建立艺术区数字档案。在“大芬型”艺术区发展过程中,不仅园区本身与时俱进,从业者也相继更替,从第一代到第二、第三代,因而“大芬型”艺术区近30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了十分珍贵的文化资产。有必要通过撰写口述史与“三录”(录文、录音、录像)的方式,全面地记录不同时期大芬人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形成数字化的艺术区档案,这也是保存大芬人“声音”,留住大芬记忆的重要手段。数字档案能够见证大芬村的变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深圳由乡村到现代化城市的演进历程,留住了所有大芬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其讲述的不仅是大芬故事、深圳故事,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当代中国的故事,对于弘扬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为大芬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图3)。

  3、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大芬型”艺术区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有效利用网络媒体发布相关信息,为艺术品生产、经营、消费提供服务,引导、带动美术产业发展。目前,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大芬指数”。

  信用信息数据库持续关注并采集企业或个人生产、经营信息,使具有良好信用的画工、画师、画家及企业管理者数据得到“沉淀”,并获得相关资质,同时为艺术区管委会及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最终向全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构建艺术区诚信体系,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诚信生产经营的环境,为“大芬型”艺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大芬指数”旨在推出反映国内外商品画市场运行状况及其作品价格的信息。主要记录中低端艺术品市场行情,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不仅为商品画生产、经营、消费提供服务,提升大芬油画村的影响力,而且使其与“指数”“中关村指数”“义务小商品指数”一样产生品牌效应,推动中国当代经济的转型升级,为当代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自发聚集型艺术区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大芬型”与“798型”艺术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大芬型”艺术区的维新变革不易选择跨越式的发展道路,而应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统筹施策、稳中求进,切实做到虚实结合——提供服务与销售产品结合、文化建设与产业开发结合,使“大芬型”艺术区实现产业重构与文化再生。切忌拔苗助长,动摇“大芬型”艺术区生存的根基,通过建立生产经营资质评估体系、艺术区“原生态”产业园、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改善艺术区的文化生态,为 “草根艺术家”的实现中国梦搭建平台,也使“大芬型”艺术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注释:

  [i]方丹青、陈可石、崔莹莹:《基于多主体伙伴模式的文化导向型城中村再生策略——以深圳大芬村改造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第1期,第39页。

  本文根据作者吴明娣在2017年5月9日举办的“中国(大芬)国际美术与产业发展论坛”上所做发言完善形成,后收录在《时代的艺术:大芬美术与产业的升级和蜕变》一书。

  更多内容尽在[吴明娣专栏]

  吴明娣简介

  1964年生,出生于江苏睢宁。1979年9月至1982年7月在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学习,毕业后在宜兴红旗陶瓷厂工作3年。1985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本科毕业当年考上本系硕士研究生,师从古陶瓷专家叶喆民先生,学习中国陶瓷史。1992年硕士毕业后任教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8年9月至2002年7月师从李福顺教授攻读中国美术史方向博士学位。曾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艺术设计系副主任、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首都师范大学优秀教师、燕京青年学者。

  戴婷婷(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学博士生)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品,中国,提供,艺术区 大芬油画村艺术品 中国 提供 艺术区 大芬油画村
下一篇:写意油画和人的主题表达_-人物-主题-画家||上一篇:吴明娣&戴婷婷:北京艺术市场生态评估(上)_-画廊-艺术品-发展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