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宋永进:写意油画与芥子园画谱的文脉传承_写意油画--画谱-芥子-兰溪-写生-艺术-李渔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2008年5月,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戴士和教授携研究生及高级访问学者十余人,带着“写意油画”的学术命题,赴浙江兰溪诸葛村写生,9月份在中央美

    2008年5月,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戴士和教授携研究生及高级访问学者十余人,带着“写意油画”的学术命题,赴浙江兰溪诸葛村写生,9月份在中央美院主楼展览厅成功举办《兰溪春暮—浙江金华写生汇报展》,获得巨大反响。十年后的2018年8月,已是中国当代写意油画领军人物的戴士和再一次率众弟子一行11人,赴兰溪千年古镇游埠进行为期11天的写生创作,学术探索的线路进一步细化,研究重心和思考主题设定在“《芥子园画谱》与写意油画”上。创作期间,戴士和师生写生团一道走访古城兰溪的芥子园,考察游埠古镇的贯休庙、郎静山纪念馆和夏李村的李渔故居,邀请当地作家、文史专家陈兴兵讲解兰溪人文历史和李渔文化,细致重读《芥子园画谱》,梳理提炼李渔文化的精神内涵,并由此触发创作灵感,实地写生创作90余幅写意油画作品,将先后在金华、北京、上海及海外巡回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与此同时,兰溪市政府、市文化局、市文联正在着手布局一场挖掘和弘扬李渔文化的“重返芥子园”大型学术活动。这真是天作之合!

    写意油画与李渔文化在兰溪交汇,并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EMXNjqGiTz27H7vtvOyXgx9bpbbYrQHqssSaYiF8.JPG

    中央美术学院戴士和教授率国内知名画家赴兰溪游埠考察创作

    中国当代写意油画学派的兴起与忧虑

    油画自100多年前引入中国,经过初期的模仿、学习、借鉴和摸索,到今天的蓬勃发展,这个过程中,油画民族化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苏天赐、罗尔纯等一大批油画前辈都在油画民族化探索中走出了积极的一步。今天,当代油画家不满足于前辈的探索成果,开始进入深层次的文化反省,反思西方艺术,反观中国传统,并试图通过进一步深度挖掘传统艺术而获得启迪和滋养,写意油画正是在这种呼唤和反思,以及与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中悄然兴起。

    “写意油画”的概念由老一辈油画家罗工柳在上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并渐渐得到油画界部分有识之士的呼应,但写意油画真正普遍获得艺术界的认同,应当是近十年来的事。2006年前后,戴士和在罗工柳提出“写意油画”概念的半个世纪后,鲜明地提出“写意油画创作”和“写意油画教学”的主张,在写意油画的探索实践中身先士卒,不仅创作了大量个性鲜明极具写意性的油画作品,而且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并于2007年12月编印出版《写意油画教学》一书,不久又相继出版《苹果落地》、《生在北京》、《画室窗下》、《海风扑面》等系列学术专著。目前,这一系列专著已经成为当代写意油画创作的指导性学术文献,《写意油画教学》一书则是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品牌绘画教材,并被列为国家重点专业教材,影响广泛而深远。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9年设立“写意当代油画工作室”(第三油画工作室),也是对中央美术学院写意油画教学的强烈呼应。

    近年来,尤其是2016年成立北京中国当代写意油画研究院以来,写意油画呈现出群体化和规模化的态势,并逐渐形成了以戴士和、丁一林、孙建平、王琨、袁文彬等为代表的写意油画学派。每年一届的写意油画学派年度展览,其活动规模之大、学术层面之专,以及参与者学术身份的规格之高,都令艺术界刮目相看。写意油画学派的崛起是当代美术界令人欣喜的一件大事,但随着活动的展开和影响度的扩展,某些投机的专业团体或个人开始借机、借势蠢蠢欲动,与“写意油画”沾点边的或毫不沾边的,都往写意油画的队伍里钻,都想冠上“写意油画”的名头宣扬自己。弄装饰画的,自称是写意;搞写实的,甩起笔触装扮成写意;玩抽象的,在虚幻空洞的画面中讨巧地描一点具象也冒充写意……更有甚者,则直接借“写意油画”之名进行各种商业性的营利活动。如此一来,真正有价值的“写意油画”实践与探索必将在江湖学术的喧闹中,被干扰,被遮蔽。

    496DNOels3ykbxpoK9O4vhnc0lUc76HLdkgQa5jB.JPG

    宋永进(浙师大美术学院) 返乡游记--游埠老街 (4) 80x80cm  2018年

    写意精神与兰溪艺术之旅

    “写意”原本是中国画里的一个概念,与“工笔”相对应。写意指的是写“胸中之意”,即写眼里的风景,写胸中的情绪,写内心的思考。“写”只是一个手段,“意”才是目标,“写意”的背后是画家的独特视角和情思,常常隐含着一份对历史和现实的人文关怀。“写意油画”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也不是一种风格,更不是一场过往云烟的江湖闹剧,而是一种艺术思想的方法论,是一种学术理念和艺术态度。写意油画的内在实质和文化精髓就是写意精神。当代油画家,必须思考如何面对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如何反思西方传统油画的写实手法和现代油画的表现性语言,如何直面眼前的现实世界,如何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下的急剧碰撞中溅出智慧的火花,并逐步发现自我的艺术方位和精神指向。

    “戴氏写生团”这次兰溪游埠的写生活动,从浅表的踏足古村落、走访古民居,到与原居民共同生活交流,以及对民风民俗的深入了解和切身体验,再到对清代李渔倡编的《芥子园画谱》、五代画僧贯休的《十六罗汉图》以及郎静山的“写意”摄影的细致了解、研读和探究,从而启迪和深化写生创作的思路,在写生创作中不仅投入个体的真情实感,而且注入当地的历史与人文,由此进一步探触写意精神的内核,并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丰厚写意油画的内涵。写意油画所倡导的写生活动,绝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名胜游览和普通意义上的风景写生,而是一次切入当地文化和历史的良机,是一场滋补写意油画内涵的造血运动。

    《芥子园画谱》的当代意义

    由兰溪李渔倡导,其女婿沈心友编印,王氏三兄弟创作的《芥子园画谱》,从用笔方法到笔墨技巧,从局部图例再到章法布局,有示范有理论,讲解全面、具体而深入,是一套颇为完整的古代绘画教材,集中反映了传统中国画的实质与核心,浓缩了中国绘画的精华,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傅抱石等大家都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开始步入中国画的艺术殿堂。因画谱自身的专业质量,编撰时又兼顾了专业性和大众性的需求,加之长期农耕文明的保守思维所限,《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以来持续影响了三个世纪之久。今天已不再是农耕时代,现代的、后现代的、当代的,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芥子园画谱》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默默地沉睡在传统艺术史中,而在西方,甚至油画也已成为一种历史,装置艺术、影像艺术、人体艺术、观念艺术等等成为艺术主流。此时重提《芥子园画谱》意义何在?

    I1MG2BN92MrWRabWy2Ve5sgafl5nnNhdOclOv47C.JPG

    ​魏婧(北京) 怀之 80x80cm 2018年

    当下国内艺术观念的多元性似乎不容置疑,然而,这种表面多元化的背后,恰恰隐藏着某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缺陷,比如,地域性文化的缺席,艺术家个体感性的极度削弱,过度的哲学理性化趋势,以及与中国传统历史文脉的日渐疏离等等,呈现出某种文化本质上的单一性景象。西方当代艺术初期,一些前卫艺术家强调对传统和历史的质疑、批判、解构乃至颠覆,比如,杜尚的代表作《小便池》和《带胡须的蒙娜丽莎》等等。杜尚这种极强的反叛式思维,在艺术变革的历史轨迹中,的确起到了极为关键的转折思维的“扳道”功能。然而,当狂风暴雨的变革过后,势必需要冷静思索,对待历史与传统的态度应该由粗暴转向更为理智。这种转向并非简单地回归到对传统的无条件接受,而是在深度反思和再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理性汲取。

    今天面对《芥子园画谱》,既不需要重返临摹画谱的时代,也不需要在油画中简单地套用画谱里的中国画线条和笔墨去表达,或者完全依照画谱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油画,而需要对画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论,进行客观地研究、剖析和梳理,比如,在技术性问题上哪些可以吸收,哪些可以转化?在艺术理念上,哪些东西现在有些不合时宜,哪些东西对当代写意油画具有启发性?哪些东西需要丢弃,哪些东西必须深度挖掘并提炼出来?哪些是作为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必须传承的优良基因?这些课题的深入研究对传统艺术在中国当代油画的文脉传薪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写意油画与《芥子园画谱》

    写意油画的成长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根之木,既需要在现实中与生活短兵相接,不断攫取无尽的养料,也需要在吸纳数百年来的西方油画精华的同时,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必要的挖掘、梳理和提取。“戴氏写生团”带着“芥子园画谱与写意油画”的课题来到浙江兰溪创作写生,就是想实地看一看李渔的家乡,听一听李渔的故事,翻一翻李渔倡编的《芥子园画谱》,坐下来,静心地去品读画谱中的每一个细节,领会其中的精神和内涵,进而探寻《芥子园画谱》与写意油画之间的文脉沟通点,把沉睡的《芥子园画谱》激活,并把其中的文化精髓融入写意油画的实践探索中,从而获得延续和再生。

    《芥子园画谱》共四卷,内容涉及树、山石、人物屋宇、名家山水、兰竹梅菊、翎毛、草虫等,不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包括绘画材料、用笔、用墨、设色、画法等,细致分析历代各家之所长,而且论及一些方法论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当代写意油画可以从《芥子园画谱》的三个层面上进行文脉衔接和批判性继承,一是绘画技术层面,二是笔墨表达的方法论层面,三是写意精神层面。

    《芥子园画谱》属中国画的启蒙入门的教科书和工具书,在绘画技术层面的讲解着墨最多,如在“树谱”中,以大量图例详细讲授如何起笔,如何立间架,如何组合二株、三株、五株,又列举添加细枝的各种画法,如蟹爪法、鹿角法,以及各种点叶手法等等;在“人物屋宇谱”中,生动地描述一人的千姿百态,二人的不同组合姿式,三人、四人如何相互顾盼等等;在“山石谱”中,讲解如何以高远法、深远法、平远法去表现山石的不同气势,又列举董源、巨然、荆浩、李成、关仝、王维、范宽、李唐等等历代大家的绘画经验和经典画法,细致分析各种表现手法之巧、之妙,及其画风特色等等……尽管其中的图例就象字典里的部首偏旁,显得有些概念和机械,甚至在历代名家作品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程式化问题,但细品之后不难发现,传统中国画注重对物象形体特征的概括和提炼,注重透过事物的表象去发现其内在的生长规律,注重分析、归纳和分类研究,注重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追求一种“卧游”式或心游式的主观性观世方式,完全是通过对对象观察、比较、分析之后的一种理解性的表达,偏重视觉感性和个体经验,表达的语言则偏重概括性和符号化。相比之下,西方传统油画更注重客观真实的观察和表达,强调比例、结构、透视、空间、色彩等科学信息,追求量化数据上的准确性。罗工柳早在建国初期就对当时国内流行的苏式油画提出“繁、满、实、抠、腻、死、板”的尖锐批评,并极力主张从传统写意中国画中汲取养分,以改造苏式油画。这是极具远见的!

    从笔墨表达的方法论层面来看,一方面,传统中国画具有一套极其严谨而完善的美学理论体系和品评法理,与西方传统油画的切入方式和美学追求全然不同,注重师法自然,不求形似,而求意象,即所谓“写意”,如《芥子园画谱》“山石谱”的“云水法4式”中,写道:“以山水之千岩万壑相凑太忙处,乃以云闲之,苍翠插天,倏而白练横拖,层层锁断,上岭云开,髻青再露,如文家所谓忙里偷闲,反使阅者目迷五色”﹝1﹞,画面虚虚实实、横竖相衬、开合互动、疏密有致,绝非是对某一具体山水真实时空下的瞬间纪实,而是对心中山水的一种意象化描绘;再如画谱“花卉草虫谱”的“画螳螂诀”中,描述:“螳螂虽小物,画此宜威严…双眸势欲吞,情形极贪馋”,同样注重意、气、势、趣等意象性内容的描写。另一方面,《芥子园画谱》对艺术方法论本身的辩证思考已经达到巅峰高度,比如:在“法度”中,提到“唯先矩度森严,而后超神尽变”、“有法之极归于无法”、“欲练笔简净,必入手繁缛”等观点,在“用笔”中,则提醒画者“使笔不可反为笔使”,又如在论及徐渭作品时称:“文长乃潇洒之士,却于极填塞中具极空灵之致”等等,不一一列举。传统画学思想主张先从学法、用法,然后到超越法,既注重艺术方法的总结、凝练,重视文脉的承前启后,又主张求变,主张由技入道渐入化境,如谈及倪瓒某作品“无笔处尚有画在”时说:“非从北苑诸家入手到神化时,将诸家皴法千陶百炼,未可到云林无笔处有画也”,又如在“青在堂画学浅说”的“能变”中,说道:“或前人恐后人之不善变而先自变焉,或后人更恐后人之不能善守前人而坚自守焉,然变者有胆,不变者亦有识”等等。比起中国画的“写意”,传统油画的“写生”从观看方法、表达内容和画面效果,到思维方式、审美取向和美学追求,都缺乏对画家个体情思和精神状态的表达,更缺乏形而上的深度思考。当然,当代写意油画既不应该成为西方传统油画的追随者或附庸者,也不应该简单地复制或挪用《芥子园画谱》的这些写意方法论,而应当从当代油画探索的实际问题出发,让这些方法论精华在与当代思维的磨合和交融中逐步蜕变和提升,从而流入写意油画的血液。

    《芥子园画谱》在写意精神层面的论述,虽着墨不多,却不乏一些精彩的内容,值得当代写意油画的深思,如画谱“青在堂画学浅说”的“重品”中提到:“不唯其画,唯其人,因其人,想见其画”。艺术从来就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是客观现实世界中那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的心灵折射。这与后来贡布里希所说的“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2﹞的思考不谋而合。古人云曰:“人品即画品”,意思就是说,人的品格有多高,其画品才有多高。艺术家需在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的滋养中提升“人”的素质,借器求道,以器载道。“写意”即写心,“写意精神”即以画养心,以心写艺。“写意”追求形的气质、景的意韵,本质上追求的是一种心境的品格。在画谱“花卉草虫谱”中记载:“徐熙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其作品以“汀花野卉取胜”,追求“野逸”之雅趣。可见,其画境与心境之合一。在画谱的“去俗”中说“笔墨间宁有稚气母有市气”,在“山石谱”中云:“无气之石则为顽石,尤无气之骨则为朽骨”,意指绘画的本质应当表达文人的志气和风骨。南朝画家宗炳爱“澄怀观道,卧以游之”﹝3﹞,喜神游于山水画的想象世界,为的是传达文人雅士的傲骨精神和浩然之气,悟道山水画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故当代油画家不应该单单只是画画,更需要思考如何直面艺术与生活的复杂关系,需要反观历史,需要思考如何处事立人,思考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在中西古今纵横格局中的历史位置、文化责任和价值所在,思考如何从传统艺术中领会精神提取精华,并在与当下社会现实和当代文化现实的碰撞中,不断磨砺“人”的品质,提升写意精神的品格和境界。如此,其写意之笔下,则自“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心灵”﹝4﹞。

    长期以来,由单一的西方美学思想为主导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形成了以科学理性为主体的审美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不仅局限了中国当代油画的审美格局,而且阻隔了与中国传统审美的衔接通道。中国当代写意油画必须借传统中国画的写意方式,去打破这种顽固的西式思维结构,让鲜活的当代思维注入早已停止了脉搏的传统文化血液,让《芥子园画谱》的文化精髓植入当代写意油画,从而焕发青春的活力。“戴氏写生团”的兰溪之行,不是蜻蜓点水,不是游客观光,完全不是那些“写生大军”时下流行的做派,有体验,有感悟,有探索,有发现,有传承,有生发,是一场探源中国画写意精神,寻根、对接写意油画本土文脉的艺术之旅。

    2018/10/18翠竹画室

    参考文献:

    〔1〕沈心友、王概、王蓍、王臬.《芥子园画谱》〔M〕.印刷工业出版社,2011:2-99.

    〔2〕贡布里希 .(范景中 、杨成凯译) .《艺术的故事》〔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15.

    〔3〕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宗炳传》〔M〕.1346(元至正六年).

    〔4〕戴士和 .《写意油画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9.

      更多内容尽在[宋永进专栏]

      宋永进简介:

      油画家、美术评论家,现任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写意当代油画创作室主持,《美术报》品牌专栏“尖峰视角”主笔。

    关键字:画谱,芥子,兰溪,写生,艺术,李渔,芥子园画谱 写意油画
    内容标签: 画谱 芥子 兰溪 写生 艺术 李渔 芥子园画谱 写意油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