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明月年年照人间苏轼中秋词赏_苏轼-明月-中秋-这一-这篇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苏轼在两个中秋各写下一篇词作,对着同一轮明月,抒发了不同的情愫。一篇写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就是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在两个中秋各写下一篇词作,对着同一轮明月,抒发了不同的情愫。

      一篇写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就是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篇词作的题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由头。这是一篇望月感怀、醉后抒情、怀念兄弟的作品。

      另一篇是写于元丰三年(1080年)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这篇词作抒发了作者受到打击后郁积于心的愤懑与无奈。

      这两篇词作的风调有明显差异,反映了作者境遇和心情的不同。在写《水调歌头》时,苏轼从京城“补外”,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已经两年。刚来时,正赶上当地遭受严重蝗灾、旱灾,盗贼满街,狱讼不断。面对“岁凶民贫”的严峻形势,苏东坡全力抗灾,夙夜辛劳。有的官员为粉饰太平,卑劣地说,蝗灾没什么,还能为老百姓除草呢。苏轼非常气愤地驳斥道,“蝗不为灾,将谁欺乎!”“坐观不救灾何心?”当时,苏轼是由于在京城得罪了熙宁变法的当权派而被外放,心情郁闷。但面对灾情,仍全力以赴,履职尽责。他说:“今虽在外,事有关乎安危而非职所忧者,犹当尽力争之,而况其事关本职而忧及民乎?”

      在抗灾取得明显成效的情况下,面对中秋明月,苏轼大醉之后,感悟宇宙流转,感慨仕途险恶,思念远方兄弟,心潮澎湃,豪情满怀,用凌云之笔写下了这光耀千古的瑰丽词章。上半阙仰观天象之高远,下半阕俯思人事之离合。既用以下观上的视角表达了“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又用圆缺变化的哲思寄托了“但愿人长久”的期望。在这篇佳作中,苏轼围绕明月这一中心意象,自喻清高,衬托离别,演绎情感。虽然词的创作角度传承了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但自有脱俗豪放的机杼。虽然南朝谢庄在《月赋》中已经创造了“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佳境,但苏东坡的“千里共婵娟”确实转出了更高的格调。

      如果说《水调歌头》充满了俯仰古今、观照自然、感悟人生的飘逸,那么《西江月》则抒发了对浮云蔽日、人情淡薄、老之将至的沉重感受。

      这篇词作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一年后被外放到黄州的中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一开篇便透露出看透红尘、凄苦悲凉之音。仅仅时隔4年,作者的心绪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月几时有”这一深邃辽远的“天问”,变成了“人生几度新凉”这一失落怅惘的“人问”。年届45岁的作者,在草木摇落、风叶鸣廊的秋夜,面对镜中眉头紧蹙、鬓已星星的自己,迟暮之感油然而生。“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负罪放逐,那些势利之人避之唯恐不及,有酒而客少,作者只能在门庭冷落中体味世态炎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在家家户户欢聚赏月的中秋佳节,苏轼以一个天涯沦落人忆昔念远的情思,发出了谁与共明月的悲慨。对比4年前的作品,这篇词作透露出历经风波、世事无常的况味。

      苏轼曾经说,“凉天佳月即中秋”。中秋年年有,心绪各不同。在这年年相似的明月之下,愿落入千家万户的秋思,少一些月下独酌的孤寂,多一些花好月圆的美满;少一些“把盏凄然北望”的失意,多一些“千里共婵娟”的温馨。

    关键字:苏轼,明月,中秋,这一,这篇
    内容标签: 苏轼 明月 中秋 这一 这篇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