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北美术学院地处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身处武汉,处处可见其城市标语“敢为天下先”,湖北美院也秉承了这一思想。一直以来,不论是在师生的艺术风格还是学校的教学模式上,湖北美院都以求新求变为目标,近年来更是研究地域特色,打造学院与社会结合的艺术区,创立艺术品牌,让艺术的魅力走入武汉,让艺术学院在真正意义上为社会大众所享用。用徐勇民院长的话来说,艺术是生动的,我们要让学生生动地学,生动地用,要让艺术不仅仅只挂在墙上,存于书中,也不能只禁锢在艺术学院里,要打开大门让学生走出去,让民众走进来。
中国美术报:湖北美院成立于“八五新潮”时期,那它受到“八五新潮”思想的影响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徐勇民:1985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对我或者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讲都是记忆犹新的。湖北美术学院成立于1985年,但它建校可以上溯到1920年的私立武昌艺专。因为当时很多教员都有留学的背景,再加上湖北在文化上有比较独特的自立性,所以那个时候的湖北是一个在中国当代艺术方面发挥影响的重镇,有非常多中青年艺术家能够在改革开放的特殊年份里,通过视觉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情感,表达对社会的看法,对历史的反思。
现在很多有作为、有影响的艺术家都是在当时受到了“八五新潮”的影响,以至于他们今天无论身处何处,都还在起着这样一种作用。作为学校来讲,那个时候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且特别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影响在今天又以一种新的形态在发生变化,更多的年轻人,更多的美术学院培养的学生,他们能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唤醒在艺术表现上对自我、对历史、对社会的认识。
这种影响是持续不断的。如1978年第一届研究生,尚扬、皮道坚等一批中青年艺术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入学的,他们处在这样一种新思潮影响范围内,又持续探索当代艺术思潮的变化并进行思考,同时这种思考又影响到很大一批年轻人,当时有很多师生都受这种影响。所以从学院的角度来讲,当时湖美人才辈出也正因为这两个原因。
更重要是我们的前辈,比如说杨立光老院长、刘依闻主任以及阮璞等老先生的一种包容精神,我觉得这是我们学校比较有特点的,在湖北文化环境中,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所有创作个体所能享受到的氛围,就是很宽松的。正因如此,湖北无论是艺术界还是文学界,都能够出一些思想非常锐利的作者。所以,持续到今天,我们也能够从诸如周韶华、周石峰、李传真等优秀的湖北艺术家身上看到这种思潮的影响。这个恰恰也是中国文化在传承方面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就是我们一方面有一种传统的根基,另一方面,不仅仅满足于此,我们有突围的意识。刚好湖北这种土壤就很适合于这种思潮的发生、发展,所以就能够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一种艺术生态。
中国美术报:说到湖北在艺术生态上的特性,目前有其他艺术院校通过毕业季的系列活动、校企合作或特色学科来打造自己的学院特色,湖美现阶段的发展在这方面有哪些带有地域性特色的探索?
徐勇民:其实现在每一所美术学院在毕业季当中都是开放的,无非存在形式上的不同。虽然我们的主要教学校区地处偏僻,但是在整个展览期间,也都是面向全社会的。我校现有昙华林校区和藏龙岛两个校区。毕业季的优秀作品,会拿到昙华林艺术区的武昌美术馆展出。对于社会来讲,当然是更多的市民享有了这种艺术教育成果的资源。
我们学校非常看重和社会的互动,这包括学术上的交流和实际的商业往来。昙华林校区在市中心,我们把它看作是一种整体的教育资源,命名为昙华林艺术区。仅仅作为校区来讲的话,可能在服务社会功能方面很难得到字面上的体现,大家可能认为我们只是一个美术学院。昙华林是个很特殊的文化历史街区,它在武汉市也有很特殊的文化历史地位,所以我把这个湖美艺术区融入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里面打造。整个校园入驻了大量的艺术创意公司和文化机构,将学校和附近的昙化林艺术街区打通,形成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武汉特色历史文化景观相结合的大型艺术区。现在由国家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授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两个省级的重点人文社科基金都在这里。同时这里还有华中产权交易所,提供了100多个学校艺术家工作室。我们也向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了可以进行创业的地方,如小工作室、小的研究所等。湖美还准备开辟一些国际艺术家工作室,如果有来访的,也可以驻留在这,同时还有一些文博机构,如文化产权交易所、武昌区的一些文旅投资,包括微电影制作中心都在我们这边入驻、发展。毕业展或者其他展览和社会互动的空间毕竟有限。我们希望能够借由打造校区变艺术区的独特方式,真正为社会的文化、经济发展,做出一些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像这种艺术区的打造,也会对周围产生放射性的影响。湖美的昙华林武昌美术馆,去年“大江观澜”还获得了文化部优秀项目,这是我们学校跟深圳的国际版画基地合作的,已持续了两年,比较有学术影响力,也得到了文化部的肯定。所以,整个由湖美打造的艺术区域应该说还是比较活跃的,它在弘扬传统文化,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推进提携青年艺术家的成长,以及院校之间交流上都持续发挥着作用,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整个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布局当中。
我们对艺术区的定位,一定要以专业的门槛来进行限定,因为它最终是要在文化和艺术上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在2011年的时候就成立了一个有独立法人的文化公司,和包括武昌区政府,还有黄冈市政府以及武汉市城投、武汉市地产、湖北报业集团、新华社湖北分社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学校的名义,以昙华林艺术区的结构,来开始运作。我们也完成了很多城市改造项目,比如地铁项目,还有现在正在做的东湖、中山大道改造和辛亥革命广场等等,还有很多艺术品相关项目。在这个打造品牌的过程当中,我们通过和社会的互动感受到社会的飞速发展,民众对艺术的需求明显提升。同时建设者和决策者也越来越有美的意识,所以我们一定会提供给民众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营造很好的艺术氛围。这也是美术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美术学院既有创新功能,也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和责任。
中国美术报:湖北美院充分发挥了地域的优势,打造了一个非常符合武汉发展的美术学院。那么,湖美在教学上是如何挖掘自身特色的?
徐勇民:我们在服务社会中积累了很多鲜活的案例,这就成了我们可以纳入到课程体系里面的宝贵资源。最重要的是让老师能够知道,在从事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学生在展览会、博物馆、现场的施工工地里面完成学习教育的重要部分,这样一来也推动了我校的公共艺术和设计等专业的积极发展。
另外,宽松的学术氛围也是我们学院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它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发挥出它在新时期的一种新的活力。我个人对此还是充满信心的。我认为每个学校在新一轮的发展进程当中,应该意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我觉得湖北美术学院很重要的优势就是湖北的地域文化,也就是它的包容性。湖美有很多持不同艺术观点的老师,他们在自己各自的岗位上,通过个人的艺术实践,自我艺术观点的表达,以及通过开展艺术活动,提供给学生不同的艺术主张的判断和选择的可能。有时候,我们到其他省看,一些专业创作团队,作品风格比较雷同,而湖北的艺术创作风格比较丰富,这也直接影响到现在的学生。我们学校也有一个政策,就是对学生的展览非常支持,特别是师生展,我也办过师生展。要让学生来不停地接受这种比较纯粹的艺术土壤的滋养。我现在还在坚持上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课程,会明显感受到代际的差别越来越大,所以老师自我完善知识结构刻不容缓。
当然,我们也注意利用一些政策,鼓励学生拿第二学位。由于湖北是教育大省,所以这方面资源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上级主管部门也很支持,比如我们和八所大学有协议,互相承认学历。如果学生完成了本校的第一学历后,如果还有闲暇和更多的兴趣和精力,可以到其他学校选修完成第二学历。事实上,每年我们都有一部分学生在进行第二学历的攻读,成效也非常好。我有时候也很惊讶我们学生选择的方向,比如经济管理学、教育学,其实我从内心也是非常高兴的,因为作为一名美术学院的学生,或者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确实不应仅仅把自己的专业作为全部,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特能力,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而这是任何一个专业都不能完整地提供的,必须要进行大量的相近专业以及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才能做到。尽管我们在某些硬件方面目前还不是特别理想,还要逐渐完善,但是我想,能够给学生提供相对包容宽松的学术土壤,这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字:社会,美术学院,武昌,文化,影响,自己的,内容标签: 社会 美术学院 武昌 文化 影响 自己的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