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周韶华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讲演_-传统-艺术家-创造-画家-技巧-作品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周韶华1929年10月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现居武汉。1941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先后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

      周韶华1929年10月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现居武汉。1941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先后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文联主席,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

      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湖北美术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是西安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曾获屈原文艺创作奖,200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2015年获评2014年度“中华文化人物”。多年致力于中国画理论与创作革新的探索与研究,是中国画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

      《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周韶华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讲演》

      文  周韶华

      各位先生、各位同学,你们好!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贵校邀请,在这依山傍海的宝岛上与各位共同探讨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前景。众所周知,在艺术与学术面前,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的。既不可强求一致,也不必强求一致。使我感到满意的是,大家已经看过我最近的原作展览,也看过为我的作品所复制的幻灯片和录像,这些作品大体上可以反映出我的艺术实践和艺术观。只有彼此了解才会有感情上的沟通,你们了解我和我要了解你们,都是交流的前提。所以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最大的愉快莫过于找到了良师益友和知音。我就是抱着这种态度到香港来,到贵校来的,知音相逢果然不虚此行。同时,我一贯怀有这样的信念: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创作,作品就是力量,画家要通过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影响。因为作品不但是作者的修养的结晶,是他的思想情感的物态化,是他的审美观念的显现,而且作者与读者也是通过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共同作用于作品的价值和地位的。当然我也主张画家要学者化,画家不能不学无术。只有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双轨同步才能引导自己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地对待艺术,才能够贯通古今,融汇中西,把民族精神与时代感统一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成为当代的大手笔。创作性是艺术家的基本特征。自我发现和自我确立是成大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然而,几乎所有的艺术家在他还没有成气候以前,最紧迫的问题还是打好基础,养成气力,这取决于他把已经积累的经验吸收综合到什么程度。因为传统与创新怎样统一,东方与西方艺术如何融合,不但困扰着所有的艺术家并且也是每个后学者必须选择的问题。或不可避免地接受根深蒂固的传统影响,或承受不可抗拒的西方冲击。如何把传统技巧与现代精神调和起来,又如何把东方与西方的审美观念综合起来,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又怎样开辟自己的新路,当代画家无一例外地都要面对这一挑战。抗拒外来影响的人美其名曰,维护祖国传统,把自己封闭在茧子里甘当茧中蛹,说得好听一些,是充当传统仓库的“保管员”;而那些盲目追随西方的人,却走向了否定民族传统的另一个极端。

      依我的孤陋之见,在当代中国画坛上,凡能独树一帜的,都兼有中西两个方面的艺术修养,能把古代传统与现代精神结合起来,进行直的和横的立体合成,把东西方艺术熔铸一炉并统一于民族美学的基础之上,然后才出人头地,这个经验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所以说当代艺术不仅要以未来意识作支配,同时也是联结在传统之上的和东西方相互渗透的艺术。短了哪一条腿都不行。不过我还是要强调一点,即一切艺术的观照都要受到民族性的制约,审美观照的民族性,是艺术生命的元素。艺术的民族性是艺术生成的母胎。艺术的民族性是在长期的历史环境中积淀和孕育的,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和美学系统。我们尤其应当用开阔的视野和现代人的精神去认识和运用传统,不应以陈腐的观念来保守传统。这其中既有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又有破坏后的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创造新方法、新形式。

      在我们中国,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那就是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和近百年来我们是一个长期受压迫受歧视的民族,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压抑。由于西方人的偏见,加上有些中国人的民族自卑感,他们甚至认为中国没有系统的美学,对中国艺术不甚了了。这种不公正的状况使一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无法忍受。民族自尊心在呼唤我们的责任心,唤起我们振兴中华,使我国艺术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抱负。诚然,我们也不可因此而变得气量狭窄,更不可有“夜郎自大”的心理,以为中国的传统什么都好。哪有那么好的事儿?封建宗法残余思想,保守思想就很不好嘛!我们是现代的中国人,胸襟开阔,眼光要远大,不抱成见地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谁好就学谁。从汉唐开辟丝绸之路以来,外来艺术对中国就有若干次较大的冲击,结果是好得很,不是糟得很,给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所以,比起古人来,我们现代人更应有胆有识,不管是哪个民族,凡是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都应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和寻求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道路,把目光注向未来。刘国松先生曾提醒我们要加强历史责任感:“不应逃避责任或看轻自己,我们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要敢于承认在整个五四运动中,美术几乎是默默无闻的。尽管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

      但事实正像他后来所说的“我以前曾经很费了些心血去写过些文章,提倡对人民美育的注意,当时很多人加以讨论,结果无非是纸上空谈。”美术之所以没有产生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势头,远远不及新文学运动的影响,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美术界的思想还处在昏睡未醒的状态,缺乏振臂一呼的先驱或代表人物,现代审美意识还未形成,一个稳定的思想系统还未触动所致。

      有鉴于此,向往未来,追求审美意识的不断更新,这是天经地义的和理所当然的。借鉴西方也无疑是件好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嘛!但是一切吸收都是为了创造自己的艺术,任何摹仿都不能代替创造,借鉴西方不必走向否定文化传统,未来与传统、东方与西方不是不可沟通的。诸位可以想一想,近代有哪一位大画家不是兼容并蓄的?西方的画家已把视野延伸到东方和南方,中国的前辈漂洋过海,留学西方,才出现了绘画的现代浪潮。不论是排斥传统还是排斥西方,不论是食古不化还是盲目迷信西洋,都会使当代艺术出现断裂。保持未来与传统、东方与西方艺术既联结渗透又分化独立,是民族的,但不守旧;是现代的又不崇洋,这是当代艺术家都要面对的问题。

      当然,我们应充分尊重各个艺术家的自由选择和艺术创作的自由,鼓励艺术的多样性和艺术个性的发展。有比赛、有竞争、有不同的学派才会有进步。你可以不喜欢某种学派,但无权反对别人尊崇这一学派。比方说,有人是要反其道而行之,有的人坚持要在传统的基础上翻空出奇,有的人坚持对两方艺术先引进,后消化,有的则保持中西合壁,而又沿着民族精神的轨迹创新,都无不可,让社会去自然淘汰、自然选择就是了。不论是以书法为基础,或以素描为基础,或以色彩为基础,还是以新材料新技术为基础,一切探索都不妨并存。不可企图用某一方式排斥和压制另一种方式,搞一花独放,唯我独尊。不论各人在艺术上选择哪一条路,我们都应从客观上、整体上,站在永恒性的历史高地上去思考中国艺术的发展前景,以创造既拥有民族传统又富于时代精神的中国现代艺术的新体系,创造个人的艺术新风格为目标。我认为,优生学的基本理论物种遗传和异化对我们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直系遗传和近亲联姻,会使物种退化,艺术上的直接继承和彼此过于接近,就会相互湮没,会变得千篇一律,面目雷同。同时我还考虑到,为使未来与传统不致断裂的最大张力是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

      所谓隔代遗传,就是指把旧的与新的作间隔嫁接,这就要跳过元明清以近的传统,把借鉴的触角伸向宋代和魏晋六朝以远,驰骋于汉唐秦楚,上溯春秋周殷,直至仰韶文化的活水源头,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精神结合起来。这对于陈陈相因的弊病是能够产生巨大冲击力的。近八百年文人画的势头如此之大,以致席卷了一切试图创新超越的思想。走到了它的顶端,我们必须高飞而远走,才能创造新的奇迹。这并非近处不可企及,而是近处已到尽头,到了顶点。是因为远处的山更高,水更长。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只有咬破文人画的茧子,不当那个不会爬行的蛹,才能插上双翅,飞向更恢弘的未来。

      所谓横向移植。即不单考虑到当代艺术的民族化,而且还要考虑到当代艺术的世界因素,我这里主要是指要把东西方艺术的两条线接上头,进行移花接木和杂交、渗透、糅合、搅拌,当然也不仅仅指在中国画中注入西洋画的因素,还包括吸收各种姐妹艺术因素和民间艺术因素。甚至包括现代科学技术给予我们的启示以及新材料新工具可能提供的一切手段。如麦克鲁汉所说:“在一种媒体之中装上另一种媒体时,不但有更大的传达效果,同时对于人类的感觉亦有其根本的益处。”一种技术技巧的创造,将预示着艺术家的自我发现和自我确立,也可能是真正艺术家风格形成的基础。创作作品和判断作品都是从技巧开始的,世界有多么丰富和复杂,就有多少丰富而复杂的技巧,关键是要从横向去寻觅,要去开发,这样才能把道路拓展得很开阔。举例来说,清末民初中国京剧之集大成,是吸收了汉戏、昆曲、梆子等等。而发明了照相技术以后,便创造了电影艺术和电视这些划时代的艺术形式,电子技术引进乐器得到广泛应用,使音乐发生了一场革命。还有,把书法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转移到中国画中,才有文人画的意笔神韵和水墨情趣。最典型的是吴昌硕把古篆石鼓文引进中国画,发展了减笔大写意。因为中西绘画两种不同造型观的差异,经过交融就有可能产生更大的突破。把科学技术以及新的工具材料渗透到艺术中来,将会开拓意想不到的新疆域。自创的技巧才更能适应艺术家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表现,艺术技巧是画家特有的“嗓音”和自己设计的唱腔。因此可以说艺术风格也是艺术技巧成熟的结果。各门造型艺术的技巧是永远也开发不完的,如果以为开发完了,那这门艺术也就停止了生命活力,这时它也就成为历史的陈迹。我们就是要自觉地把东方的点线结构与西方的团块结构,把东方的心情感性内涵与西方的理性特质加以融合,并且纳入精神和情感的强烈表现之中,物化为新的样式,这很可能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一股潮流。总之艺术的发展大体上是沿着纵横交叉,线与面的渗透,既综合混交又分化独立的立体合成,它总是以真知卓识和创造性为动力,车轮滚滚地向前发展。

    关键字:传统,艺术家,创造,画家,技巧,作品,周韶华
    内容标签: 传统 艺术家 创造 画家 技巧 作品 周韶华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