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谈艺录:为人生而艺术——章剑华访言恭达_-艺术-中国-审美-社会-精神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7月9日,中国书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言恭达应章剑华之邀,来到江苏省文联办公室。两人一见面就聊起了镇江的米芾书法公园和浦口求雨山文化名人馆的规划和建设,二者

      7月9日,中国书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言恭达应章剑华之邀,来到江苏省文联办公室。两人一见面就聊起了镇江的米芾书法公园和浦口求雨山文化名人馆的规划和建设,二者分别是江苏古代书法和当代书法产业发展的代表,且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因而得以较好的发展。精彩对话由此开始。

      书法文化与哲学

      章剑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些文化部门的领导对文化的理解有偏见,甚至有些人对文化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存在偏差。最近我又看到一条名人微信,他说书法乃雕虫小技,无须在其上花费大量时间。类似的观点我曾多次听到。这其实是因对书法艺术的误解所致。

      言恭达: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一方面只是看到了表层的书法技巧,并未洞悉书法文化的本质;另一方面他们没有认识到书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最近,我在《明园文化大讲堂》作了题为《当代中国书法审美自觉的哲学思考》演讲,我主张先讲“道”:一是将书法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书法线条体现“道”的本体;二是当代社会审美转型与核心价值的重叠。我在参加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时提出:我的中国梦是期待着全民能在当下文化春天的“书法热”中赢得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的传承。书法作为集体人格的沉淀,必须进入中华民族的大文化中,并回归心灵。旧时文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出现了端端正正的“馆阁体”。就是因为他们仅仅把书法作为“技”,而没有把书法上升到文化的高度。道德、文化和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而中国书法恰恰从文化的角度,从书法艺术的精神升华并落实到人生中,因此,我一直主张要为人生而艺术,而非为艺术而艺术。在公元前600年至前200年的“轴心时代”,人的反省进入到了文化角度,这一时期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精神发展的定型化。一直到现在,我们提出的“书法如何发展”,还是要按照这一“定型化”去走。

      章剑华:我赞同你提出的“为人生而艺术”,书法家要把书法艺术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书法把汉字的书写性发展到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能激发观者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代表,其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书法不仅是一门线条的艺术,更是人的艺术,书法文化就是中国人的哲学。

      言恭达:书法文化,作为历代人文精神的内涵,它以人格为第一标准,从技法程式到艺术精神都是按照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来拓展的。我们现在看待书法,实际上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非小技的问题,而要上升为“道”。一般人把书法作为“技”来看待,往往就比较浅薄。我们需要从“形而上”角度看“道”的精神,通过书法作品中的每根线条来呈现“道”的变化,体现人格追求,或者是体现集体人格的积淀。

      章剑华:我觉得有这种观点的人,大而言之,是因为他们对书法与“道”的关系,以及与文化的关系没有深入思考;小而言之,是因为他们仅从“技”的层面出发,认为书法很简单。别的艺术门类从古至今发展变化较大,而书法在发展中变化不大,因为书法在建立之初,就是高端的、抽象的。当代艺术强调抽象、写意,然而书法本身就是抽象的。其实,从“技”的层面来说,学好书法并不容易。

      言恭达:掌握书法的“技”不易,由“技”入“道”更难。当代艺术强调“文化自觉”,书法艺术的审美自觉体现三个“性”:一是传承性,从技法程式到审美风格,再到艺术精神,此“三部曲”是循序渐进的,首先要完善技法程式,然后再进入审美风格,最后才能体现出书法的艺术精神;二是中和性,我们追求书法的古雅、内敛、和谐,书法必须是雅文化,把俗文化推向雅文化,也是当代书法的功能之一;三是深约性,精微之处见精神,内质变化要显个性,要追求精神的深化。

      章剑华:书法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有的人从哲学角度把书法简单理解为大小、枯浓等矛盾统一关系。我认为中国书法的哲学体现,最主要的还是体现中国人的“中庸”、“中和”思想,这一思想,并非只是不走极端而取其中。我觉得“中庸”是在事物的两极之间找到一个最合适、最完美的点;“中和”,和而不同。书法正是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观。

      言恭达:古人强调“通变”,要求任何艺术门类都要通会,到达艺术最内质、最高端之处。书法是变化的线条艺术,寄托着作者特定的人文关怀、人文情愫和思想情感,以及对社会、对世界的双重感悟。线浓缩为“道”,“道”的本质体现在线中。具体来讲,西方文化是二元互补的,有超越性的宗教作为推进社会的力量,并注重当下的功利性。中国是无宗教的国家,经过三千余年人文史的发展,形成了“儒道释”和谐并存的局面,中国书法的哲学思辨就在这三者之中。“儒”促成了中国书法的法度、形式等,最重要的就是体现“中庸”,冯友兰认为,适当的时空限度乃为中,“中庸”思想跟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书法最重要的思辨法。“释”是舶来品,至隋唐完成了中国化过程,“书中有禅,禅中有书”,给人一种学习书法的借鉴——回归心灵,审美境界通过禅得以提升。“道”,首先强调“无为”,更重要的是“虚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中国书法发展至今,最具动感的草书也要求一种安静,因此,“虚静”构成精神,老子讲“用其光,复归其明”,“明”构成中国书法的法度,“明”通“光”,“虚静”带出了中国书法审美体系;“虚静”,是中国书法最主要的审美本质和最高的审美境界。我们还是按照“轴心时代”老庄、孔孟等定下来的理性化的哲学思辨,指导我们一直向前走。有人说:中国书法是否山穷水尽了?没有,因为任何时代的书法都具有时代特质。所以,我一直强调,中国书法要有三个“特”,一是要有传统特点,二是要有时代特质,三是要有个人特色,个性风貌是建立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之上的。

      书法功能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章剑华:我们刚才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谈论了书法。接下来,我们从社会层面谈一下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艺术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因而也是消费品。当代书法的功能从实用性转变为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我觉得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训练人的审美能力的过程。然而,硬笔和电脑的出现并长期广泛地使用,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思维和动手能力。所以,有的人认为书法是一门纯艺术,有的人认为当今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依然并存,有的人甚至在呼吁实用性的回归。

      言恭达:当今人类社会进入三种转型:一是从农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型;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三是从传统人文精神向现代人文精神的转型。三大转型必然带来三大改革,前两种是物质和制度改革,后一种是文化观念的改革。在互联网时代,书法艺术基本不可能进入实用时代。但是,我们还是要鼓励、引领大家重新回归到民族情感的精神层面,重新拿起毛笔,就像教小孩儿用筷子一样。因此,我一直在呼吁这种生活方式的传承。

      章剑华:我最近写了篇文章《中国书法的现代传播》,过去的书法与传播是紧密相关的,比如写在竹简上、石头上,然后到纸上。现在我们开始使用网络、手机、微信等客户端。我认为,宣纸还是书法本体的媒介,但是可以借鉴新媒体,以适应时代的传播。用电脑的人不要排斥用笔的,学书法者不要排斥新媒体。

      言恭达: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也要不断地跟上时代去熟悉新媒体,把新媒体融合到当下的社会生活中,也要让新媒体为艺术服务。现在的书法展已经从传统的展厅蔓延到互联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书法艺术交流展示的生存空间。全民的“书法热”,与当下时代新媒体的快速传播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互联网展示与展厅原作的展示不同,互联网呈现给我们的是虚拟的展示,而展厅是真实的展示,这是互联网展示无法取代的。我觉得对于新媒体的传播是完全可以大胆的尝试的。

      书法家的智慧与价值

      章剑华:我们往往批评一些年青的书法家学养、知识不够,其实,这一批评不一定准确。有些书法家知识面很广,也能写文章。但我觉得真正的书法家不只是具备知识的问题,而是要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有大智慧和大能力,有着超凡的眼光、胸怀和精力,不仅具备知识,熟稔技巧,还能写出智慧。

      言恭达:艺术家最根本的智慧来自于社会实践:一是多读书、多体悟,但要清楚知识与文化不同,文化与智慧更不同;二是要多参与社会活动。我觉得自己得益于三个“六年”的从政经历:从社会实践到文化管理,从单一的社团服务进入到全省文化管理,改变了我的思维形态。中国书法的文化特质和品格,包括与“儒释道”的关系,体现在思维形态上,这种思维决定了书法家对客观事物尤其是书法艺术的综合思维。这一思维从“意”出发,而非从“物”的角度,而“意”产生的是形而上的,“物”产生的是形而下的。一个艺术家真正能成大事,必须要有思想。艺术家不一定成为思想家,但必须要有思想,或者成为一位思想者,要去思考整个社会,思考书法艺术如何从书斋进入到社会大文化,进入到大社会,其艺术实践不但为我个人,更要为大众服务,要把俗文化推进到雅文化。作为艺术家个体,要明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将书法还原于文化,求真于经典,提升于大众,引领于方向,积累于当代,实现从小技进入大道,小我进入大我,小众进入大众,小文化进行大文化的历史性进程,真正赢得无愧于时代的“文化身份”。实际上,当下很多书法家缺乏能力,总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依然惯有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活着,事实上于社会无益。所以,艺术家要常常反省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贡献。我给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是两个方面的:一是艺术本体价值,二是社会价值。今后,我依然会朝着这两个方向努力。

      章剑华:我赞成你的观点,我觉得在任何岗位都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做事。无论别人如何评论,自己还是积极地去有所作为。学习书法,不仅仅要去读书,还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提高学养、眼光和胸怀,把自身的社会体验转化到书法中去。

    关键字:艺术,中国,审美,社会,精神,
    内容标签: 艺术 中国 审美 社会 精神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