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一路心灯_——苏天赐艺术教育思想探析_-油画-林风-教育-思想-自己的-自然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在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令人赞叹的优秀美术作品,而且写出了许多有关艺术的优美文字,所感所述,观点鲜明,见解独到。作为林风眠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

      在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令人赞叹的优秀美术作品,而且写出了许多有关艺术的优美文字,所感所述,观点鲜明,见解独到。作为林风眠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一员,苏天赐先生一直忠实践行林风眠的教育思想,并在这一思想中融入了自己的教学体会加以改革创新使之发扬广大。苏天赐的艺术教育思想内容主要体现为三个大方面:师自然、博识传统;重发现、启迪心智;兼容并包,因材施教。

      苏天赐先生(1922 — 2006)是20 世纪中国美术的一代名家,第三代中国油画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著名的艺术教育家,长期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涉足艺术时间长达七十余年。在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令人赞叹的优秀美术作品,而且写出了许多有关艺术的优美文字,包括教学论文、日记、书信、随笔、谈话、画论、画评等,所感所述,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情感真挚,理性而深刻,饱满而热烈,既体现了画家本人的艺术创作心得及教育思想,也真切地反映了他所处各个时期艺术生态环境的变幻。苏天赐先生驾驭文字的超凡能力令人惊讶,字里行间无不蕴藏着艺术家特有的生命密码,读来感人至深。回想当年,苏天赐先生是南艺校园里一道永恒的风景线,常常推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在校园里穿梭往来,边走边看,备受师生敬重。近两年,笔者精心研读苏天赐先生有关艺术教育的文字资料,感叹于他真正是一位既有理论又有创造精神的学者型画家。重温其艺术教育思想,梳理其艺术教育文脉,发现其中很多真知灼见对于当前国内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作为林风眠先生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一员,苏天赐先生在艺术道路上一直忠实践行林风眠的教育思想。虽然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席德进、赵春翔也是这一体系的重要人物,并各自因与林风眠的师承关系和艺术成就而在20 世纪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林风眠体系也日渐成为影响现代中国绘画最为深远的体系之一,但客观地讲,在这个体系中,苏天赐是林风眠教学中最直接的受益者,从1943 年他以第一名考入国立艺专、1945 年入林风眠画室,到1948 年任林风眠助教,一直追随林风眠先生。作为林风眠的入室弟子,衣钵传人,苏天赐的艺术思想、人格品位都深得林风眠赏识。在其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秉持林风眠的艺术思想,并在这一思想中融入了自己的教学体会加以改革创新使之发扬广大,垂延后学,绵绵不断,蔚成风气。梳理苏天赐的艺术教育思想,笔者认为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三个大方面:师自然、博识传统;重发现、启迪心智;兼容并包,因材施教。

      一、师自然、博识传统

      对于有着传统情愫的中国画家而言,自然界始终以一种瑰丽、神秘的感召方式存在着。自古以来,文人画家无不对大自然充满爱、充满敬意,视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苏天赐也不例外,从小就对大自然敏感热爱的他在从艺道路上际遇了林风眠,这真是天份与机缘的巧合。林风眠先生曾经指出:“一个艺术家应当有从一切自然存在中都找得出美的能力,所以他应当对一切自然存在都有爱慕的热忱,因为他是爱艺术的,而艺术又是从这些地方产生的”[1],并直截了当地进一步地要求艺术家“爱好自然,忠实自己”。苏天赐先生始终铭记恩师教诲,孜孜以求,大胆探索,在几十年与自然的对话中逐渐地建构了自己的油画的诗意品格。为何要向自然学习?他也曾经这样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我自己觉得,大自然才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里面那种生命涌动的感觉。我在画中一直想要表达这个。我时常感到自己的生命是和它联系在一起的。”[2]我为何要那样画?“我那样地画是令我动情的世界使然”[3]。这的确是自然给人的一种感召力。是啊!当他以一个东方画者的独特视角观察并让“触发激情的因子”留下时,那种“融入了个人性灵的有别于原生自然的另一种芬芳”就像渐浓的佳酿一样溢出,让人回味无穷。为了寻找大自然的美,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当他以朝圣的心态在边行边走中用七彩之笔记录着使自己感动的美好景物时,也诞生了一大批充满诗情画意的油画风景作品。在苏天赐先生的油画中,风景画占据了很大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些风景画,苏天赐进入了中国最优秀的风景画家之列。当然,这些风景画并非西方画家眼里的风景画,是属于他自己的,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包含着深深的民族情感,并上升为一种家国情怀。“我从小爱看树发芽、草发绿,感到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它使我忘掉了一切人间的烦恼。现在,我更是越来越感到未被破坏的大自然的可爱了,离开了大自然,无论怎样现代,世界都是可怜的。”[4]苏天赐以一个“广泛的人道主义者”说明了自己对艺术的真挚追求,并醉心于自己编织起来的和谐的人文家园,在其中浸淫,不断地探索民族油画的道路,以至于他“遥望西方,总是半心半意”。应当这样说,是上帝创造的大自然孕育并培养了苏天赐。

      在向自然之源掘取创作灵感的同时,苏天赐并没有放弃向传统学习,这同样来自于恩师林风眠“博识传统”主张的影响。他潜心研究传统,一手伸向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商周铜器、汉墓壁画、画像石、敦煌壁画、白描、民间年画、宋元山水、明清写意山水与人物花卉,心驰神往,孜孜以求,不知疲倦,汲取华夏文化精髓;一手伸向西方传统艺术,醉心研究波提切利、拉斐尔、安格尔、马奈、莫奈、梵高、马蒂斯、莫迪里阿尼、罗丹等西方大师的经典艺术。在向庞杂的东西方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为我所用呢?正如他在临终之前所述:“有如茫茫丛莽,我在其中穿行,若有所得;全凭直觉,如何出入于东、西方之间而又能融合在一起?我选择从线入手,从西方边线与形体的相依到东方借用笔以传神的韵味。”[5]后来创作的《蓝衣女像》、《黑衣女像》、《四十年代的林风眠先生》等作品,便融入了这种体会,弱化了体积塑造,加强了线的表达,出现了写意中国画的某种韵味,成为那个年代中国油画的巅峰之作。即便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转入风景画创作,其中用笔的特色和韵味也一直保留了下来。正是出于对自然、对传统的学习,加上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在长期的实践中苏天赐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诚如曹意强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从不刻意追求风格的苏天赐却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油画风格,从不奢谈油画民族化的他却真正创造了具有鲜明江南意趣和中国特色的油画。”[6]

      二、重发现、启迪心智

      在教学中,苏天赐先生一直主张并鼓励学生去“发现”。他曾经说过,艺术层次的高低在于能否“发现”,过去教学在“方法”上停留太久,在“认识”上注意不够,在“发现”上不予鼓励,将发现仅列为创作范畴。其实,有什么样的习作就有什么样的创作。实际上,他之所以重“发现”而不刻意注重“方法”的传授,也是得益于其师林风眠的影响。据苏天赐说,林风眠在教学的时候,从不制定教条,从不规定成法,而着重于培养、启发学生驾驭技艺的头脑和心灵。在“课间休息时,他往往和大家一道蹲在角落里,一道谈论艺术。他极其随和,无拘无束。他喜欢谈论文艺复兴的大师,谈情感和理智的平衡,从埃及、希腊到马蒂斯和毕加索,也常常议论刚刚出版的文学名著。这些议论与当时的课堂作业并无直接关系,可是在这种谈论的气氛中大家都体会到一种崇高的审美境界,给大家造成的一种向上的心境。在这种心境中作画,感官似乎变得更为灵敏,常会感到一种在艺术上不断向高层次追求的内在需要。”[7]这也是启示心智的一种教育方法,并且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不会拘泥于教条,而能够使自己产生去“发现”的动力。苏天赐先生正是在这样看似与课堂作业无关的闲谈中悟懂了老师的用意。正像其师林风眠一样,在教学方面从不对学生简单灌输、强求,总是以极大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循循善诱,启迪审美,砥砺品质,释放人性之光,努力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的空间环境,引领他们探索独立的人生和艺术旅程。从其大量的书信、日记、著述、画论中我们能够鲜明地感受到他的“重发现、重心智”的艺术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反过来也促使他在研究传统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在绘画实践中不断呈现新的面貌,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学生新的成果。实际上,有时候在教学过程中,这种“重发现、重心智”的教育方法虽不能立刻收到明显的效果,有时学生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后才能领悟,但领悟之后其学业就会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变化,这种学习中的“顿悟”让他的不少学生深有体会。为了培养年轻一代,苏天赐牺牲了自己很多的创作时间,花费了大量心血,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艺术教育当中,实在令人感佩。为了让学生深得要领精神,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他每年都要带学生到全国各地采风,深入生活,也画了大量精彩的油画风景写生作品。这种率先垂范的做法也影响激励了一届又一届年轻学子,使苏天赐先生成为他们心中的精神偶像。

      三、兼容并包,因材施教

      苏天赐先生在教学中一直博采众长,注意引导学生从古的、今的、东方的、西方的不同文化中吸收营养,不管是开讲座、制苏天赐 《江南四月》美育园地116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还是教学示范、撰写教学论文,都能体现他“兼容并包”的教学思想,而这种思想同样是来自于恩师林风眠。他对东西方大师的点评,也总是能一语道破,言简意赅,直抵心灵,希翼在秉承林风眠体系当中充当精神引领的舵手。同时,他极为重视因材施教,他深深懂得艺术成长道路上的艰辛,他同他的老师一样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注意引领学生向风格相近的大师靠近,并制定实际计划,精心指导,给予呵护和栽培。所以,在他的一些很有成就的研究生当中,比如沈行工、丁方、盛梅冰、方冰山、王浩辉等,没有一个学生的风格完全像他一样。最为明显的例子是丁方,他和苏天赐的画风差距最大、风格截然两样,却深受苏天赐的肯定。丁方以黄土高原为精神高地,以人类终极关怀为向度,从另一条道路达到了人、艺术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苏天赐曾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评论丁方:“是少数的十几名最重要的国内青年画家之一,被认为是承传了林风眠那种着眼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气势磅礴的表现主义风格的少有画家。”[8]这种评论是中肯的,也是苏天赐感到欣慰而自豪的,即使在丁方成名后的每一次画展上,都能看到苏先生的身影,听到他的谆谆教导。我们相信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发自内心的精神引领。除丁方外,成名甚早、影响较大的沈行工沿着苏天赐的脚步行吟江南,同样创造了另一方视觉盛宴,盛梅冰、吴维佳等画家也都形成了迥异于苏先生的风格,但是你从他们的作品中总能看到苏天赐先生精神因素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江苏油画界有一种潜在的传承,形成了一支不可或缺的油画创作力量。苏天赐承传了蔡元培、林风眠的“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躬逢改革开放盛世,默默地践行眠师的教导,因材施教,辛勤耕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反观现在国内美术教育现状,让人担忧。中小学美术基础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已成为点缀教育、加分教育、休闲教育,艺术高考已成为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考大学的敲门砖,千军万马,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每年报考人数呈几何级增长,绝大部分学生的艺术资质、个性平庸;各类画展层出不穷,艺术水准却不见明显提升,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一片虚假繁荣;有的名家工作室,培养出来的学生面貌近乎一致,十分整齐,近亲繁殖,还津津乐道于自己的教学成就;有的炫目于形式的创新,无病呻吟;有的画家依赖照片而过度专注于制作表面效果,忽视了绘画本体、内在精神的培养,等等。“博识、知人、启迪心灵、鼓励创造,这是艺术教学的唯一途径。”[9]苏先生的这一句铮铮铁言,可以成为反照当下艺术教育现状的一面镜子。

      苏天赐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画家,诚如范迪安先生所讲:“在油画的表现语言上,从中西融合发展为以中化西,把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与审美意识掺入油画造型,集书写性的笔调与高品质的色泽为一体,开拓出写意油画的崭新境界。……苏先生的油画是真正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中国油画,他的作品汇集起来,是一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通融的文化风景。”[10]同时,苏先生作为一位品德高尚的著名美术教育家,作为林风眠教育思想最忠实的维护者,他把林风眠教育体系很坚定地传承下来,毕生遵循眠师的艺术道路和艺术理想,努力推动油画民族化的变革与创新,培养并带动了一大批活跃在全国的油画教学、创作力量,功不可没。苏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勤奋低调,孜孜前行,其艺术教育思想蔚为壮观,是一条深不见底的长河,其文字璀璨深沉而优美,已经得到国内艺术教育界专家学者的公认。笔者作为后学晚辈,因才力不逮,粗浅地论述他的艺术教育思想,仍深感勉强而吃力。不过庆幸自己通过研读其文献尚能略通其艺术精髓一二,并用文字述录下来,期待引起艺术教育界各位同仁的共鸣和重视。

      注释:

      [1]林风眠.艺术家应有的态度[M].见:朱朴选编.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44 页

      [2]惠蓝.万物于我,是借以坦示心灵的载体——苏天赐访谈[J].美术观察,2005(09)

      [3]苏天赐.画余赘语[J].新美术,2005(02)

      [4]朱伯雄.沁人心脾的诗性油画——赞苏天赐的油画艺术[D].见:刘伟冬等编.苏天赐文集(3).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7 页

      [5][6]曹意强.论苏天赐[J].美术研究,2007(04)

      [7]苏天赐.林风眠先生的艺术教学[D].见:刘伟冬等编.苏天赐文集(1).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65 页

      [8]苏天赐.致阿谭、坚白的信.2004年4月5日[D].见:刘伟冬等编.苏天赐文集(2).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09 页

      [9]苏天赐.致裘沙的信.2001年1月20[D].见:刘伟冬等编.苏天赐文集(2).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94 页

      [10]范迪安.“东方意蕴——苏天赐艺术回顾展”致词[D].见:刘伟冬等编.苏天赐文集(3).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8-19 页

    关键字:油画,林风,教育,思想,自己的,自然,
    内容标签: 油画 林风 教育 思想 自己的 自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