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周钦珊
世界上的一切都以“是的”开始。一个分子向另一个分子说了一声“是的”,生命就此诞生。但是前史之前存在着前史的前史,有一声“从未”,有一声“是的”。永远有这些。不知道为什么,但我知道宇宙永远不曾开始。我没有开始,只是因为结尾要证明开头的好——就像死亡仿佛诉说着生命——因为我需要记录下先前的事实。(克拉里斯·李斯克佩朵)
无限接近于“无”的声
对于多数人来说,周钦珊的《四声变体·1、2、3、4》是一系列表达晦涩的作品,尽管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声。受制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中国人惯于在绘画作品中寻找清晰可见的“象”——某种形而下之形象,捕捉“象”大于捕捉“相”。
那么当遭遇到无“象”之“相”时,我们的情感与理智在接受些什么呢?我们如何处置这种日常之外的“相”?
周钦珊 《四声变体1》 布面丙烯马克笔 2014
从康德起,人们就渐渐开始了一番关于意识的澄清。世界向我们展现它的性质,是必须通过我们人类感官这个中介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不是事物在向我们呈现它,而是我们在用感官去容纳和吸收它,在了解它的过程中已经用了我们的认知的先天形式去’改造’了它。而它本身是什么呢?不得而知。有一个领域是人类理性无法僭越的,那就是物自体的领域。而知性只能在现象界游走。这也就合理地解释了莫奈为什么会说出那句:“自然界中没有线条,只有色块,彼此映衬。”
这就像周钦珊的作品那样,在不得知名称之前,你无法说它是什么,更无法说它不是什么,但有趣的是,为什么我们喜欢判断“是什么”或“像什么”,更有趣的是,“像什么”是“是什么”的妥协,但若不妥协,在这有且仅有的文本中理智会迷失,恐慌——大概这是因为思想本身从来未有见过自己的形状,它是自己的陌生人。
如果说,没有一个思想家会完全认同他人的思想和理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思想家。那么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如此,艺术与思想都是高度个性化之物。
周钦珊的创作世界是线条,有且仅有的线条,少到不能再少的文本。绵密的针线编织,柔软或坚硬、时间的河流、海洋、母性、密码、声......即使周钦珊画笔下所指的正是类似于康德的“物自体”,但我们免不了总是将它想象成各种东西,眼睛和心灵搜索着日常生活中与此类似的感官体验——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它变得不再“无”了。但它终究是无限接近于“无”的。《四声变体》系列使用汉语音调中的“ˉ”(阴平)、“ˊ”(阳平)、“ˇ”(上声)、“ˋ”(去声)作为创作要素,在视读中文文本时,音调不是可视化要素,它仅仅存在于发声读出那个字的开始与结束的0.25秒中——这是一个时间性符号。声速往往被人们和光速比较,然而人思维的速度呢?它显然不在三维空间中存在。以绘画直接承载声音与思维,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充满独创与反叛的艺术语言,突破无须其合法性,既然“合法性”总是始于“非法”,绘画在周钦珊这里就已经成为了另一种东西——一种思想实验。
“创作是一场思想运动。”
周钦珊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画“线”。
若你简单地将她的作品定义为抽象绘画,那么她会告诉你,“「线」又何尝不是一种具象。”
的确,它又何以见得不是具象呢——我们又有谁见过声音的轨迹,或者意识运动的形态?
在一个访谈中,周钦珊曾谈到“线”的意义在于她能通过“画线”这种行为取消掉图像的叙事功能,进而记录(或说呈现)无意识下的思想踪迹,这似乎有点类似于“心电图”或“脑电波”呈现方式,它高度简洁,带有信息传递意味。
周钦珊 《12分之1》 布面丙烯马克笔 2015
“是的,过去我一直在画线,也在一些访谈里讲到画线的思想路径,我选择线这个形象或者载体来表达的原因,在于它的表达力的有限性而不是无限性,这与许多用线做表达的人们是一个区别,有的人们可能乐于赋予自己的作品有无边的解释力,一根线表达一个世界,甚至是一个宇宙。我并不动心于那样的创作愿望,我在意的是表达力与思想形状的同步,对我来说创作就是一场思想运动,而不是为了生产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或者奇观……”周钦珊对我说,“但是你的问题激起了我题外的思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了沿着时间轴来讲故事,故事也总是分前分后的如期来到,倘若我们不要顺着这个方式来思考,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让思维行进呢?”
周钦珊所聊到的“时间/线性”问题也让我想到前一个月上映的电影《路边野餐》。这部影片以前所未有的时间与主体模糊、消弭的表现方式成为一道独有的风景。这似乎可以算作周钦珊发问中的“倘若不要顺着这个方式来思考”的另一种思考方式。周钦珊曾说,“我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精确性和不可重复性。”在她那些“线条”创作中,甚至是带有方向性与时间顺序的,例如某些作品只能以从左往右、从上至下的顺序完成,在创作过程中,不可以后退,也不可以覆盖原先的线条,这是她独有的“秩序感”。
周钦珊 《太师椅》 黑檀 2012
谈话内容:有关“形”与“情绪表达”
Q:在您很多作品中(装置或架上),都具备某种锋利的“形”在里面,有明确的棱角。当然在《贡溴红》系列里我也发现了线条弯曲柔和之势,是否弯曲度不同的线条对于你来说是一种不同情绪/思想的表达方式,但我似乎发现锋利的形似乎在你作品中更占主导地位?
周钦珊:如果单独把作品中出现的图形或造型作为一个结果来看待,作品中那些尖锐锋利的和细密虚弱的部分的确会呈现某种分裂和矛盾,然而,如果我们稍加留意,便会发现“线”不就是尖锐之物划过的痕迹吗?它们之间表达上的同一性里面包含着时间和行为。
周钦珊 《汞溴红之三》 纸本红药水 2011
谈话内容:有关“疗愈”与“性别意识”
Q:《汞溴红》系列与疗愈关系密切,无论从材质或传递给观者的感受都是如此,它的色与形似乎都有强烈的女性感,而您别的作品中也有一种细密和细腻,这种词往往会与“女性意识”关联起来,那么您对创作者所具备的“性别意识”如何理解,您觉得自己的作品具备明确的性别识别么?
周钦珊:《汞溴红》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是一种杀菌药水。它与其他内服或者热敷药不同,它直接用在皮肉绽开的伤口上,伤口的形状就是它的形状。有趣并且吸引我的是,它的颜色鲜亮樱红,看着却特别喜庆。把伤口与喜庆之色建立关联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疗愈手段。的确,红色、细密和纤细的手工活在古代乃至不发达时期,似乎天生就与女性劳作的内容相关,也往往被当作一种女性化印象固定下来。但是,这个观念和认识习惯在当下是否依然与女性意识密切相关呢?答案也许已经悄悄改变了,女红和手工仅仅是我们世俗生活中的日常经验之一。在宗教生活那里,画细密画和唐卡的却不是女性的事情。而在机器人代替手工劳动的今天,纺纱织布绣花的活儿更与性别和特质无关了。也许,随着科技的不断成功,生活越来越电子化,对女性特质的重提可以寄托对古典生活方式的怀念。
周钦珊 《寄往天堂的信》 笔记、绘画 尺寸各异 2012
谈话内容:有关“声”与“声的符号”
Q:观者如何通过《四声变体》系列中“符号化的声”把握其真正的“声”所在?
周钦珊:“四声变体”是《寄往天堂的信》那个作品项目中的一个部分,就如同一本书的某一个章节,观者需要把它放回作品语境里去理解。这个作品的解读要求观众改变通常的观看思维才能够完整的理解。
注:周钦珊一直关注心理创伤人群的自我医治问题。她在网络中找到失独者写给孩子的信,通过阅读,截取出信件中每个字读音的声调,把声调重新建构成画面,画面上的空白处是标点符号或者换行,通过改变主体对客体的感知方式,进行一次转换和延展表达的实验。这即是她的《寄往天堂的信》系列。
Q:《寄往天堂的信》系列,为什么里面有一些声调被涂改过?
周钦珊:有的句子很顺畅一遍就可以读下来,有些句子我会读几遍,怀疑自己发音不准的就改过来,因此有涂改痕迹。
周钦珊 《读书笔记系列》之一 装置 2010
谈话内容:有关“磨刀之路”
“回想起来也没有遭遇棒喝当场顿悟的迷人瞬间。”
Q:《读书笔记》系列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品。最锋利的那把刀对应着最清晰的两组反义词,而往后推进,两组反义词逐渐重叠,刀锋也渐渐变短,到最后完全失去刀锋,两组反义词也变成毫无差别的两片模糊。这作品您的创作本意是什么?是否与您自己读书的一个心路历程相关?
周钦珊:这个作品你描述得好清晰,这是我听到最清晰的一次。我想是你的哲学专业训练带来的好表达力。这个作品就如它的名字,是一“篇”读书笔记,只不过它不是我们熟悉的读书笔记那样,写在笔记本里,而是成为了一个“作品”。这件作品与两个哲人有关,胡塞尔和赵汀阳。做这件作品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几年以后我也会进哲学系来读博士。这个《读书笔记》其实是略带讽刺意味的,换在今天,我可能就不那么大胆的调侃胡塞尔大师的小故事了,虽说是赵汀阳老师在他的自选集里搬弄的是非。意思是说,胡塞尔小时候有把刀,为了刀锋利无比就拼命磨。结果用力过猛,刀刃都磨光了,赵汀阳老师是借此来隐喻评价胡塞尔的哲学之路,而我用一对反义词,在形式上做了推演,重复并解读了胡塞尔的磨刀之路。《读书笔记》其实是件幽默的作品。
注:胡塞尔谈到他的工作,曾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他说,小的时候经常爱拿一把小刀在磨刀石上磨,一遍又一遍,总认为磨得还不够锋利。结果有一天,他发现,小刀的刀刃已经被他磨卷了。对于他的人生,以及学术的工作,仿佛也可以做出这样的评价。他开拓出了一种哲学的方法,其实也就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新的目光。这是他的贡献,也是他本人值得自豪的地方。但是,很多学生都期待他用这种细致的方法去分析现实。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在他看来,他的“小刀”总还不够锋利,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打磨。于是在这种‘打磨”的工作中,胡塞尔走完了他的一生。站在哲学史的角度看,当然他有自己的贡献,并且成就卓著。站在他自己的角度看,还有许多愿望没有实现。毕竟他所磨出的“小刀”,不是为了观看,而是为了雕刻一点什么,或者哪怕做出几个生物学上的解剖实验。
Q:您目前在攻读美学博士学位,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方面?能否简单聊聊对您创作影响大的思想或艺术形式?
周钦珊:过去我的关注和兴趣在当代艺术与社会实践方面,我的周围也多是从事这方面创作和实践的人。目前读书和研究还是延续之前的工作和思考,只是在理论上更为严肃和系统些,研究性写作与创作制作的差别很大,我主要指的是思维上的。我的创作与现实和思辨相关,不太具备文学色彩和戏剧性,这个我想是本性使然,不是有意选择的结果。因而,学习和感悟都是平淡而细微的缓慢进行,阅读对我的影响较大,但所谓的影响也是含混不清绵延行进的。回想起来也没有遭遇棒喝当场顿悟的迷人瞬间。
关键字:创作,思想,表达,变体,无象无声 周钦珊内容标签: 创作 思想 表达 变体 无象无声 周钦珊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