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拜师学艺总要举行隆重其事的拜师仪式,行三叩九拜、端茶敬酒之礼,极尽虔诚。这一讲究,看似迂腐,实际上对培养弟子尊敬师祖、精诚艺道的虔诚态度不无好处,也体现了对艺道的敬畏心。
敬畏心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及其与人的和谐关系的敬重、畏惧心态,这种心态具有很强的警戒和自省作用,是人不犯常识性错误的自律保障。自古以来,有所敬畏与知耻知止一样,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素质,也是从文从艺的原始出发点。
敬畏心是艺术的发端之始。艺术的滥觞与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崇拜、热爱息息相关。尽管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但不管是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还是其他学者提出的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都承认艺术的起点是基于人们对某种存在的愉悦、向往、敬畏以及由此派生而来的模仿、再造、想象、拓展,这是一种十分崇高、充满敬畏的情感和行动。时至今日,可以说一切艺术活动依然是从这一原点出发的跋涉、砥砺,离开这一原点,走得多远都可能是歧途。
敬畏心是艺术的担当之首 。艺术是有担当的,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可以说艺术一开始就具有伦理属性,有道义担当。而履行这种担当,实践这种道义,必须对艺术有纯洁的初衷、神圣的向往、虔诚的执着,这其中,敬畏之心不可无,不敬之心不可有。从形式上讲,只有铁肩担道义,才能妙手著文章;从内涵上讲,只有妙心著文章,才能铁肩担道义。当年岭南画派的诞生,其实就是居巢、居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仁人志士在追随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过程中,担当起复兴民族艺术、推动走向现代的使命而催生的。这一过程,是艺术家的道义担当在起作用,也是艺术家的敬畏心在起作用。
敬畏心是艺术的创作之源。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但只有从原点出发,想象力才会有最宽广的空间。脱离了原点,想象力将如断线的风筝,无所依附。这其中,敬畏心既是艺术的原点,也是想象的起点、灵感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这个笃定恒心、倾注心血,必定有一个有担当、有敬畏的出发点、原坐标,只有在这个人类共同的出发点上才具有最广泛的知音和共鸣。不同传世作品尽管创作指向各有不同,但具有这一原点则是相同的,不论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曹雪芹的《红楼梦》,还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敬畏心是艺术的成才之道。敬畏心是一个人思想灵魂中最基本的素质。南宋大学者朱熹说:“君子之心,长存敬畏。”学艺从艺的目的必然是知书达理、知耻知止,追求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画表心影、书为心画、歌为心声,以成就君子之道。在此过程中,必须“长存敬畏”,保持着对真善美的虔诚,对艺术严肃性的敬畏,对艺术受众的尊重,这是学艺的启蒙、成长的守护神、成才的不二法门。古人拜师学艺之所以如此虔诚,正是这一原点的千秋传承。当年贾岛为“僧敲月下门”的一个字而“推敲”不已,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仅开头部分就修改了20次,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却改动了160多处,这样的名家成长故事不胜枚举,共同之处是敬畏心在起作用。
敬畏心是艺术的审美之基。欣赏一幅画、一座雕塑,首先是对艺术创作的尊重,敬畏艺术的神圣,然后才是对作品有兴趣、被吸引、被感染。一个没有艺术情趣、不懂得尊重艺术创造的人,不可能对作品有正确的审美。社会上对艺术的态度也必须有敬畏心,公众普遍养成敬畏艺术创作的不易,敬重勇于攀登艺术高峰的人,才有了公众审美的心理基础和话语环境,否则审美活动便成为空谈。人人都敬重、爱好、欣赏艺术,那是艺术的春天;艺术家备受尊重、艺术品备受珍惜、青少年向往艺术,那是文明的标志;普遍不重视艺术,不懂尊重艺术创造,不敬畏艺术严肃性,那是大不敬,是愚昧、野蛮的标志。
敬畏心的缺失是艺术之祸。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严肃批评的种种消极现象,很多与敬畏心出问题有关。一些作品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其实就是缺乏对经典的敬畏;一些作品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其实就是缺乏对公理的敬畏;一些作品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其实就是缺乏对审美的敬畏;一些作品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其实就是缺乏对创作严肃性的敬畏。还有,有的年轻艺术工作者张嘴闭嘴自称老师自表头衔,有的艺员妄称大师自我炒作不作死不罢休,有的官员挖空心思攫取艺术团体名分实则为了沽名钓誉、以权谋名,有的人对艺术一知半解但附庸风雅自命不凡,有的文艺团体热衷给官员、土豪送“帽子”,凡此等等,其实就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胆大妄为,一种十分肤浅的庸俗化倾向,肇始者便是对艺术敬畏心的缺失。
被誉为一代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曾在《大医精诚》一文中讲到医道问题,认为从医首先要有敬畏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其次是敬业心,从医是“至精至微之事”,若“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故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再次是敬爱心,“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并以这三点作为判断“大医”与否的标准,“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孙思邈说的虽然是医道,其实艺术之道亦然。
有敬畏心,并不是要求畏惧艺术、害怕艺术、远离艺术,而是敬畏艺术的严肃性、规律性、不易性,待之以敬重,处之以虔诚,施之以力行,求之以跋涉,有一种“人在做,天在看”的本分,有一种“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敬畏。而这个“天”,这个“神明”,就是人民。古往今来,艺术的境界无非是追求真善美,这体现到敬畏心上,一是要敬畏道义,兀兀求真;二是要敬畏美学,孜孜求美;三是要敬畏人民,惶惶求善。而敬畏人民是所有敬畏的核心。艺术家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以人民为创作之母,以人民为从艺之师,以人民为鉴赏之父。
关键字:这一,原点,担当,道义,作品,虔诚,内容标签: 这一 原点 担当 道义 作品 虔诚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