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窗,《爱情故事No.8》,2006年-2014年,旧书
世变
地点: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
日期:06.11 - 08.21,2016
“世变”力图将一系列纷繁错综的叙事线索悉数交汇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不论是个体经验在集体无意识之下的表达焦虑,还是市场经济和国际化浪潮之下无处安放的个性与欲望,抑或是飞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所无暇顾及的觞痛与迷失,策展人此番无疑为展览设置了一个相当棘手的历史语境。
尹秀珍,《尹秀珍》,1998年,摄影
面对如此宏观的叙事,展览在作品选择上,一方面借由一批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将观者重置于这个特定的时期:在《与吉尔伯特和乔治对话》(1993)中马六明传神地演绎并记录下了中国艺术家在骤然而至的西方审视下那份尴尬游移的无所适从。而胡介鸣恶作剧式的《与快乐有关》(1999)和尹秀珍的《尹秀珍》(1998)这件极度个人化的作品,则在现实中呼唤着观者对个体生命经验的关注—这些曾经被共享的历史经验如今虽已斑驳,却仍旧如影随行。
李景湖 ,《今日放映——情归何处》 ,2014 年,录影装置、影片、亮片布面,尺寸可变
与此同时,透过另一批接近当下的作品,以此来延续和回应90年代历史的断层和孤立,试图寻觅一种跨时代的、遥远的回响和相似性:刘窗的《爱情故事》(2006-2014)和李景湖的《今日放映》(2014),在市场化和消费主义的冲刷下肆意刻画着被压抑的个体诗意与细腻。刘鼎的《十人谈》(2016)用一系列如同名人语录的片段反复关照着历史中文化论述的频发论调。郑波的《梁晓燕》(2016),以其一贯的植物野性暗喻当时个体的被压抑和抵抗。梁志和的《宁静音乐飞机1967》(2016)则透过物件碎片再现着60年代的政治文化氛围—这些都在回望90年代的同时举重若轻地保持着与特定历史事件的暧昧距离,散淡里透着机锋。诚然,选择香港来探讨90年代的中国艺术,的确为这种若即若离的历史观察提供了可能,由于展览试图通过众多的个案来叙述的图景实在非常宏观—两位有艺术史研究背景的策划人更希望讨论作品生产土壤,作品反而在个案的罗列中失去了更多鲜活的阅读方式。
关键字:历史,个体,展览,香港,经验,叙事,内容标签: 历史 个体 展览 香港 经验 叙事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