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画论、书论、文论为主,辅以其他相关文献,还原张怀瓘提出“秀骨清像”时的语境,作本义考证。同时结合文献记载及现存六朝图像,对顾恺之、陆探微风格之别进行初步探寻。
“秀骨清像”义证(下)
“洛神” 绢本设色 宋摹本《洛神赋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陆探微在世,画名满天下,长于人物、神佛、兽禽、风俗画,至唐时著录却已不满百件,宋时仅存《文殊图》,今日更不可得见陆氏之画。有关陆风的记载,史载更是寥寥可数,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陆探微评为上上品,却尽为夸词,无具体风格描绘。最早对陆风稍作细述的当数唐代张怀瓘,唐时真迹犹存,见后而评,其云“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锥刀矣,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虽妙极象中,而思不融乎墨外。夫像人风骨,张亚于顾、陆也,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原载之《画断》已佚,后因张彦远引于《历代名画记》得以流传。
至清末,“秀骨清像”皆引之以概括陆公画风,不同的是,近代学者在谈及“秀骨”时,将“骨”释为“人骨”或“骨相”,多认为“秀骨清像”为棱角分明、面目清秀。如李泽厚先生以“秀骨清像”为“清羸示病之容”,其云:“被谢赫《古画品录》列为第一的陆探微,以‘秀骨清像’为特征,顾恺之也是‘刻削为容仪’,以描绘‘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出名的”,且“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同于李泽厚,徐建融先生说:“‘秀骨清像’是思辨美的极致,它是‘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的同义词,揭示了魏晋名士全人格的内部与外部世界。”在《魏晋南北朝绘画史》中,陈绶祥先生云:“‘骨’既指‘瘦形’的人面部磊砢而有节目的骨节,又是为人‘岩岩若孤松之独立’赖以立形的形体之‘骸’,前者是裸露的,后者是‘制衣以幔之’的,故身体之‘骨’又与飘然翻动的衣衫饰物相表里,或曰身体之‘骨’又直接表露于具体衣褶的转折中。”这样释义的还可见于陈传席、潘运告等人。
此前林树中先生曾提出江苏地区南齐三陵墓室砖画都笼罩在南齐以陆探微为最绘画标准的“秀骨清像”的画风之中,即指“所表现人物的清瘦秀丽、修长苗条,有时甚至把男子画得带有女性的特点,表现为一种病态的‘美’”,同时提及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顾恺之的讨论甚多、而陆探微及其作品却甚少之情况。
是以,本文以“秀骨清像”为切入点,同时结合现存六朝图像,对陆探微绘画风格进行初步探讨。
“乘鸾赤节仙人”壁画 西魏 敦煌285窟
一、陆风初探:“秀骨清像”本义考
在张怀瓘以前,未将“秀”与“骨”连用。“骨”,《说文解字》释曰:“骨,肉之核也。从冎有肉。凡骨之属皆从骨”,本义为人体的组成部分,如《周礼》有“以酸养骨”,《管子》有“骨肉之亲”。后渐有引申义,最早见于《老子》,如“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骨弱筋柔而握固”等,老子将“骨”与意志联系起来。以后渐以骨比喻人的品质、气概或内在,如三国《人物志》就以“骨”来品藻人物,如“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是故骨直气清,则体名生焉”,同时“骨”也深入书画理论,用“骨力”喻指笔力的遒劲,如袁昂在《书评》中评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卫夫人《笔阵图》有“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上一页 12 下一页关键字:探微,南齐,笔力,本义,敦煌,古画,壁画 秀骨清像内容标签: 探微 南齐 笔力 本义 敦煌 古画 壁画 秀骨清像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