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因为加拿大一家艺术基金会的邀请我赴温哥华出席前辈艺术家顾雄先生的个展开幕式,使我有机会第一次去加拿大,正在那里全家蹲移民监的郭燕全程接待了我。相比于处处乌烟瘴气的中国加拿大像是一个上帝的宠儿,温哥华更是常年高居人类最适合居住城市的榜首,据说近年来排名滑落次席却是因为中国移民疯狂置业推高房价所致。温哥华掩映在青山绿水一片苍翠之中,环境近乎完美,生活富足惬意安静,与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嘈杂混乱与肮脏相比完全是一个理想中的世界。
刚一抵达郭燕就带我去了她在温哥华临时启用的小工作室,与她在成都蓝顶艺术区刚刚收拾妥当的巨大工作室相比温哥华这儿的小工作室显得非常局促简陋,但移居尚不满一年的她却已经画了很多的画作堆满画室,画中题材多是笼罩在烟霾与红尘中昏暗吊诡的国内城市,我知道对她而言那也是一种怀乡的方式。
认识郭燕整整十年,对于她的创作我最熟悉不过,不停的迁徙与改变像宿命一样伴随她的人生,既无法回避也无可奈何,少年离家求学,成年远嫁成都,如今又举家移民,好像无论在哪里她永远都是个异乡人。父母双双早逝,和兄长姐姐们的深厚感情像最紧密的纽带联系着她和自己过去的一切,如果说在她的内心深处只有一处故乡的话,那一定是那个儿时带给她无限欢乐的山清水秀的陕南小城,而经历中不同的迁徙居住地又会成为承载她不同诉求的心理原乡。
2013年6月在她举家出国前我曾在北京帮她策划过一个个展,那个展览的名字叫做《乡逝》,完整地展现了她对于那座让她魂牵梦萦的陕南小城的情感与寄托。这次在为广州个展想名字的时候我忽然记起了捷克大作家米兰·昆德拉的那句“生活在别处”,顿时觉得恐怕没有比“别处”更适合她这次个展的题目了!
两年多来,郭燕全家不时地往返温哥华成都两地,像是在两个决然不同的时空之中通过一扇“任意之门”来回穿梭,寓居在宛如世外桃源的加拿大却时刻关注着问题成堆事故频发的国内,而返回嘈杂喧闹的成都时却又经常想念着静谧祥和的温哥华。她不仅身体不时地需要在两地辗转,心理和精神也必须适应这种随时发生的时空切换。我甚至能够想象出她随着家人拖着旅行箱不时地在机场里奔走的景象。好像对于艺术家郭燕而言,生活从来都不是生活本身,生活永远在别处,但即便如此那些关乎事业的、亲情的、心灵的、精神的故乡却始终埋藏在她的心里和画中。
郭燕是个极其敏感而又不失大气的艺术家,她并不像大多数女艺术家那样执着于自己的女性身份和卿卿我我的情感纠葛,她关心的是人的生存际遇和社会的变迁与冲撞,在她娇小纤瘦的身躯里却有着一颗庞大并充满慈悲的内心。个体经历和生活体悟只是她创作的素材、原料和抽离样本,在她自己的作品中她能够把它们都转化为一代人的生存现实和精神危机,这也是她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当代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素养与能量。
在此次广州个展中我刻意地用她的作品在展场中构建了两个相互对立并且反差巨大的世界,而艺术家本人就像是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里不断穿梭的一名时空旅者通过一处隐喻着“任意门”的机场安检设备走在永远通向“别处”的路上,而这,正是艺术家的处境,也几乎是我们所有人的处境。
关键字:加拿大,陕南,生活,自己的,成都,内容标签: 加拿大 陕南 生活 自己的 成都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