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谈艺录_:常思不让古人——章剑华访黄惇_-静观-清代-文化-评审-评委-当代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12月2日下午,应章剑华之邀,黄惇来到江苏省文联办公室。他们从宏观上对书法的传承、创作、审美、评判和时弊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人间有味是清欢  章剑华:前段

      12月2日下午,应章剑华之邀,黄惇来到江苏省文联办公室。他们从宏观上对书法的传承、创作、审美、评判和时弊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人间有味是清欢

      章剑华:前段时间,习近平同志在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和与会的艺术家们共同探讨了一些问题,其中就谈到了目前文化艺术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浮躁。您在九月份举办了个人书法篆刻作品展,主题为“静观风来”,好评如潮。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风气下,能做到静观实属不易。

      黄惇:所谓“静观”,是因为我不爱看热闹,就想静下来写字、读帖、看书。当然,自已做个展,也希望经得住别人静观,可以在静观中听取意见。时下诸多展览,就如“放鞭炮”,开幕式时轰然一阵,之后参观者顿减。“浮躁”导致展览的作品、形式、开幕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并产生了形式大于内容一连串的反应。例如以大、以奇夺人眼目,观者惊讶一下便一览无余,再也没有耐心咀嚼、消化、回味的过程,这比看无聊的“大片”还要无聊。也有“以量取胜”,作品都差不多,看完一幅,就没必要再看了。习主席提出浮躁问题,切中时弊。时代发展、祖国富强了,艺术反显浮躁、浅薄,这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值得我们深思。我常对学生说,社会节奏快,自己要学会慢;外面热闹,内心要会静思,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研究,这两点可治浮躁。

      章剑华:我在参观一些国外的展览馆时,发现观众虽不多,但是都在安静地欣赏。其实,艺术作品尤其是书画作品,本身就要求观者静观,这是一种文化的咀嚼。通过多年来对您的了解,我觉得您一直保持着一种静观的姿态,并甘于寂寞,这与您的老师陈大羽先生提倡的“寂寞之道”是一致的。

      黄惇:选择从事书画艺术创作、研究,就意味着应该有一个寂寞的过程,并且伴随终生。我的导师陈大羽先生曾用他的老师齐白石先生所刻 “寂寞之道”一印教育我,是希望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练好内功,而不是不甘寂寞、处处好表现。为此我深受教益。我也曾以苏东坡诗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治印,是“清欢”而非西方式的“狂欢”,“清欢”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雅”,这就是中国文化值得玩味的地方。当代社会发展迅猛,追求的是前进和速度,而缺少了在速度中的推敲与定力。

      常思不让古人

      章剑华:当下很多人都在讨论当代书法能否超越古人的问题。我认为,书法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比如随着中国画的材料、题材、创作手法等的不断创新,当代的中国画创作是有可能超越古人的,而书法的创作工具、材料等虽与古代有所不同,却没有本质上的变化,那么当代书法要想超越古代似乎更加困难。

      黄惇:书法创作是不需要直接以自然为参照物的,学习书法必须师古,以古为法,借古开新。古人就是前人,前人创造了很多经典,经典首先要“拿”过来学,学不到就不可能超越,学到了才有超越的可能。这种超越只是部分超越,而非整体超越。这里所指超越是指我们这一时代的整体书法水平,而非指其一书法家。如果以超越某个人或某部经典为目标,那是没有意义的。每个时代的书法都有其时代的特征,都有超越前代的方面。我以为当代的书法要想超越,首先要超越清代。

      章剑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简牍帛书、刻石题记等大量出土,许多高清晰度的碑帖得以出版。可以说这么好的学书条件前所未有,面对如此庞大的书法资源,书法家就要做好抉择。

      黄惇:我在静观风来书法展《序》中说“常思不让古人”,可能是说大话了,但内心确实是这样想的。我认为今天的书法家如您所言有这么好的学书条件,不应妄自菲薄,不薄今人爱古人嘛。我从九十年代初提出当代书法超越清代的观点,是强烈希望当代书家正确地认识清代书法。众所周知,清代书法崇尚碑学,在隶书、篆书、魏碑等成就上超越了明代,甚至更前,这是其成功的一面。但是清代的书法也为我们埋下了有缺限的种子,清代后期尊碑而贬帖,至使帖学衰微,所以我说清人“得之金石,失之写意;得之篆隶,失之行草;得之拙重,失之风流”。我觉得这就把中国书法千年的帖学主流给忽略了。如果我们不去思考摆脱清代发烫的碑学思潮的阴影,那只会被一叶障目,超越更是无从谈起。

      正确引导文化消费

      章剑华:说到“常思”,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曾参加过一届全国性书法展的评审工作,这些评委都是从全国各地邀请来的专家。我就注意到,一些评委在评审过程中对数件参展作品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觉得对于一幅作品好坏的评价,分歧是可以存在的,但不应该出现这么大的反差。您也曾多次参加过许多大型书法展览的评审工作,想必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吧。

      黄惇:这一现象的恐怕并非都是评审机制问题,而是在于评委。当下的评审方法主要是求评委审美的最大公约数,国内、国外都是如此,所以最大公约数本身并没有错。国外的一些画廊,评论者与画家之间并不认识,评审相对比较客观;目前,在我国并没有形成一批与艺术创作、管理等因素毫无关系的专业评论人,而且评委的业务水平也并不整齐。所以,只能要求每个评委要客观地具有包容心,尽量不以主观审美态度带入作品评审中。其实,评委的专业性、责任心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审美接受与美学思考。因为不管评选出来的作品是高质量、高格调的,或者是低俗、流媚的,许多人都会趋之若鹜,并不假思索地向其靠拢,这不是一种健康的文化消费现象。

      章剑华:您说的很有道理,文化艺术管理者和艺术家都要有所担当,并发挥好文化艺术的引领作用。文艺,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也要正确地对其进行引导。不要以为老百姓就喜欢热闹的、低层次的,其实,只要做好引导,高层次的文艺作品老百姓一样喜欢。

      黄惇:由于消费心理的支配、经济能力的制约、社会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大众的文化消费也存在差异。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一样,也是分层次的。文艺不仅要满足不同层次文化消费者的需要,还应该引领文化消费者对高层次文艺产品的向往和追求。有些媒体将地方草根文化当作经典不断地包装并推向全国,这就误导了受众的文化消费。比如时下流行的书风,就成为许多年青人效法的对象,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引导。因为流行的书风,还未经过历史的过滤,常常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所以,要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以为积极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习主席提到的反对去中国化,是当代艺术家重要的担当。

    关键字:静观,清代,文化,评审,评委,当代,
    内容标签: 静观 清代 文化 评审 评委 当代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