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拉山积石冢出土的石雕人像。
半拉山积石冢出土的陶人头像。 图片由李玉江提供
本报朝阳3月22日电(记者毕玉才 通讯员刘勇)日前,考古学家在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尹杖子村半拉山山顶积石冢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时,挖掘出大量陶器和石器,其中现场出土的两件50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先人头像,具有极高的学术、艺术价值,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积石冢是距今50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比较普遍的丧葬方式,多建在山丘顶部,先砌出石棺墓再垒砌石块,不仅有屹立山陵之感,还兼具祭祀功能。龙城区文化局局长李玉江告诉记者,半拉山积石冢是龙城区文物局工作人员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被列为2009年重大考古发现。为防止盗墓分子盗掘破坏,2014年9月,辽宁省考古所在龙城区文物局配合下,对半拉山积石冢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等。其中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还有夹砂红褐陶与夹砂黑褐陶,多为筒形器;石器以打制为主,有石斧、石锄、饰件等;出土的玉器有玉璧1件,玉环1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石雕人头像和一件陶塑人头像。石人像浓眉大眼,宽额厚唇,如铅球般大小;陶人像比乒乓球略大,细眉小嘴,头顶有盘绕发髻。
红山文化人体雕像已在多个地点发现,标本多达近20例,且大小、质料、工艺技法、功能不一。据考古专家介绍,红山文化的人体雕像最早在1963年发现于赤峰市北郊召苏河西岸的西水泉遗址,以后是辽宁喀左的东山嘴,后以牛河梁遗址发现的人体雕像最为丰富。在工艺技法上,红山文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考古专家介绍:一是圆雕技法的掌握,红山文化人体雕像已具备了雕塑的各种基本技法,包括平雕、浮雕、高浮雕和圆雕;二是对大型人体的塑造,主要实例为牛河梁遗址女神庙的一批泥塑人体雕像,这批人体雕像不仅有相当于真人甚至真人2至3倍的特大型雕像,而且都为全身像,这无疑加大了塑造的难度;三是写实与夸张的结合,写实与神化的完美结合是红山文化人体雕塑工艺水平达到的又一高度。
关键字:雕像,半拉,出土
内容标签: 雕像 半拉 出土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