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4000年前,上海就是一个南来北往、海纳百川的城市了。”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宋建说。过去一种普遍的看法是,上海在700年前左右才建立县城。事实上,195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证明,上海最早成陆的是青浦等地,最晚到距今约6000年时,青浦等地已有人类长期定居生活。
目前,上海共有3处以本地地名命名的遗址文化,分别是约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约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和约4000年前的广富林文化,他们记录了上海先民最早的活动遗迹,崧泽遗址还发现了被称作“上海第一人”的成年男性头骨。
此次考古展的陈列分三个部分:讲述史前文明的展厅设计如考古探方;讲述城市之路的展厅则如文人的房间;而讲述宗教文化的古塔寻踪则如进入古塔,全方位描述了上海人史前以来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通过近60年来的田野考古成果,串起上海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以500余件文物交织出上海城镇发展的脉络。
过去,考古学界认为唐代上海海岸线在今天的上海西部,市中心大部分地区和浦东地区的成陆时间要晚于唐代。但是1972年浦东严桥唐代村落遗址的发现纠正了这一看法,而在上海虹口区广中路则发现了年代更早的南朝遗存。
宋建介绍说,上海众多考古线索都来自基础建设。位于延长西路志丹路路口的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由住宅楼建设工人打桩时发现,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大元代水利工程。位于青浦区白鹤镇的青龙镇遗址重见天日,则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地农民挖河发现的瓷片。青龙镇在唐宋文献中广有记载,当时就是相当繁华的城镇,青龙塔距瓷片发现地五六百米,与文献相互佐证。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介绍说,上海人习惯把黄浦江称为母亲河,其实上海的第一条母亲河是吴淞江,早期上海的城市发展是随着吴淞江兴起、淹没、荒废,如青龙镇遗址就是被淹没而荒废的,志丹苑出土的元代水闸就是吴淞江上的水闸之一。过去人们一般认为,“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事实上,上海的文物点涵盖了石器时代到近现代,并不逊色于文博大省。(完)
关键字:上海,考古,志丹
内容标签: 上海 考古 志丹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