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张德建,1米84的身高、洪亮的声音、矍铄的精神、侃侃的自信,不难忘都不行。1952年出生于天津的他,1989年从天津美院油画系拿到了硕士学位,并一路留校。从年龄来说他并不年轻了,但翻看过往,他举办的个展屈指可数。
艺术家张德建
“我觉得在艺术上我还很‘年轻’,大概从2002年开始,我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也算是重新出发吧。”张德建笑言。但这看似轻松的言语背后,其实并不简单,在重新开始之前,张德建也穿过了一段痛苦的探索隧道。
2019年10月26日,张德建个展“感物”在蜂巢(深圳)当代艺术中心开幕
上世纪八十年代入学的学生,无一例外接触的都是“苏派”写实理论启蒙,当改革开放的浪潮启动,大家可以不必在同一模式下创作、西方方现代主义绘画思潮冲击而来时,这殊为难得的自由却带来了困惑和迷茫。就像一个孩子,从小就只会一种方式,当环境改变,一系列问题就来了:过去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吗?
张德建坦言他们那一批人都面临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创作才是对的?这个问题极为折磨人,这让他甚至无法定义自己那段时间的创作是真正的创作。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而张德建也选择了艰难的一条路。“我利用在资料室的时间补习英语,那时候拿到国家奖学金并不容易,但最终我实现了。”
张德建个展“感物”展览现场
1990年代后期,张德建被公派至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交流,在那里,他仿佛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可以近距离地接触最为鲜活的当代艺术。他从头至尾了解、梳理了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对各个流派的兴起、衰落了然于胸。通过厘清这些纷繁复杂的表象,张德建逐渐触摸到了艺术创作本质的规律。
“在西方众多理论中,我对‘形式自律’很感兴趣。很多大师作品到最后,它的题材内容已经可有可无,但他们通过形式,已经将要表达的内容表达到位了。”
展览现场
“到位”,是张德建很强调的一个词。到位首先要有明确的思想,有明确的目的地,然后才能创造和实验适合的形式、手段、路经到达目的地。张德建认为,在复杂的绘画行为中,形式是唯一能够直接被眼睛辨认出来的维度。对任何一位画家而言,关于形式的理念和经验都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的画面内容无非就是形式所携带和暗示出来的信息,形式建构并非为了语言内部的完美,而旨在将个体内在精神表现于外的精确性。”
写实——抽象,张德建说这是艺术的两个极端,众多艺术家就在这两头徘徊,直到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平衡点。与同时代的许多艺术家不同,在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外部刺激之后,张德建并未立刻投身到新潮艺术的大军中,而是以谦冲、从容的态度吸收消化多种主义带来的养分,并在数年的自省和实验之后,顺其自然地走向了趋于抽象的绘画方向,建立起一套独特的艺术哲学。
张德建 女儿像 布面油画 1988 80×65cm
在张德建早期作品中,具体的形象没有缺席,这些作品既从容不迫,带着整体的气定神闲,色彩精道而节制,虽然仍带有马蒂斯等现代大师的影子,但也包涵了很多他感性深处比较恒常的审美倾向,比如他对强烈体量感和冲击力的反感、对整体造型质量的注重、对轮廓线的细腻运用,这些特质在后来趋于抽象形态的画作中仍然潜在着。
张德建 静物 1994 布面油画 100×80cm
“我走过写实的路,但当我的经历日趋丰富,视野更加广阔之后,走向抽象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2010年后,张德建的绘画接近于纯粹的抽象效果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的用色和用笔不断走向简约和纯然,没有一点滞重感,质感清亮舒展、活泼爽利,乍看闲情逸笔,但凝视后就会发现这些轻柔的光色伴随着自由的笔意,呈现出呼吸般的动感。从色彩关系和画面节奏感来看,可谓秩序井然,色彩如隔薄雾,色相却通透清澈,在整体的灰色基调中闪烁着不易察觉的光感,被陌生化了的空间感走向介于虚幻与实有之间的中间状态。
张德建 无题06-2 2006 布面油画 140×160cm
张德建的抽象绘画来源于视象(自然)所带来的触动,在将这一瞬间情感转移至画布时他有意地对具体形象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理与剔除,形象所携带的表层内容被剥离继而走向抽象状态,最终画面残留下几处色块与流动的笔触,同时留存下的还有具有多重意味的视觉形式。尽管多年的绘画实践为张德建提供自然流畅的技术支撑,然而建构起完美的绘画语言形式并非其最高诉求。透过由自然物象提炼出的空间、形体、色彩、黑白、笔意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对周遭万物的本质作出个体回应,最终“超以象外,得其寰中”更符合其个人精神追求。
张德建 无题14-3 2014 纸本丙烯 25×35cm
张德建觉得,最痛苦的就是那十余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应该做什么,而当自己把一切都梳理清楚了,知道自己要什么了,他的创作之路就明晰了、也开阔了。“就像你终于知道了自己要去的目的地,不再茫然四顾;至于如何到达,这是我可以慢慢研究、探索的事了。”
张德建 无题15-4 2015 布面丙烯 140×160cm
2017年4月16日,张德建个展:“形式的意味:张德建绘画三十年”在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本次展览呈现张德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绘画作品,并以近年创作的布面与纸本作品为主,同时辅以资料文献,梳理艺术家的创作路径。虽然张德建个展很少,但作品甫一亮相,反响热烈。也许正是他这么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赋予了作品打动人心的厚度。
张德建 无题19-17 2019 布面丙烯 160×280cm
而时隔两年,深圳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于10月26日举办的“感物:张德建个展”,则呈现了艺术家创作于2019年的最新作品,我们也更为欣喜地看到,艺术家的自我表达相比两年前更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张德建 无题19-18 2019 布面丙烯 140×160cm
“跟2017年北京蜂巢的个展相比,许多课题都是一样的。因为有些东西是长期研究的,比如黑白灰、色彩组织,这些都是不变的。不一样的是,这次我对有些问题提出得更清楚,解答得也更明确,所以总体而言,这次深圳的画展比两年前北京个展更加清晰。”
此次展览标题“感物”一词源自中国古典美学审美感兴范畴,意指由外物而兴起慨叹的情怀,在一定层面上与张德建所推崇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绘画理法互为相通。不可否认,在张德建几何化画面结构的背后必然存在着浓郁的现代主义情结,但从他的绘理观念和表达意愿来看,其仍然在追求一种类似中国文人艺术的内在精神:对灵性的守护、对瞬间感受的重视、对意象和意境的营造、对“造化”与“心源”统一关系的把握。这种骨子里的文人式审美观念是他传统、古典的一面,与他开放、实验的一面互为表里,浑然一体。
张德建 无题19-41 2019 纸本丙烯 35×44cm
“我觉得我现在是真正的‘自由’,因为以前我觉得迷茫,很多事情没想明白,所以画得好画得坏,我判断不了,评判的标准只能交给别人;但现在,这个标准在我自己手里,只有标准在自己手里,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和自信。”张德建说。
关键字: 内容标签:张德建,感物,抽象艺术,,绘画,形式,创作张德建 感物 抽象艺术 绘画 形式 创作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