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合影
()2019年10月27日,首开富力·十號国际艺术展-暨“共融”雕塑作品邀请展在首开富力·十號国际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首开富力•十號国际主办、东方巨匠文化艺术中心承办,是一场深入探讨雕塑与建筑、环境的空间构筑的展览。
首开富力·十號国际项目总经理苟飞雄致辞
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朱晨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振华主持并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晨博士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在谈到展览举办的初衷时他讲到:“今年六月我们在杭州举办了一场展览,主要梳理了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先生的师承以及传承,同时还举办了研讨会,讨论了关于雕塑的教学、过去、现在与未来。同时也谈到了雕塑的社会作用,曾成钢会长对于雕塑的社会性价值有独到的见解,首先是雕塑在博物馆进行展示和收藏;其次是在社会的公共空间进行展示,比如城市雕塑公园,对城市有很好的美化作用;还有就是新兴商业楼盘空间,但这种空间的展示才刚刚开始,未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刚好在展览中,东方巨匠文化艺术中心的总经理邵蓉女士提议,参加展览的部分艺术家能否来北京进行展览,曾成钢会长欣然同意,希望雕塑家的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欣赏和认可,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此次展览的由来和初衷。”
开幕式现场
“此次展览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这些作品和参展艺术家却呈现了中国雕塑发展的文脉。” 展览学术主持孙振华讲到。
嘉宾合影
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左二)在介绍作品
展览现场
他表示,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雕塑主要受苏联和法国的影响,但还有一批雕塑家同时受到了法国和苏联的影响,曾成钢会长的老师沈文强就是这样一位雕塑家。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接受教育并留校任教,五十年代中期之后又参加了苏联专家班,所以他对法国传统和苏联传统都有很深的研究,曾成钢是他的学生,其2000年以前在中国美术学院工作,2000年之后来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他链接了南方与北方的传统,所以说展览虽小但内容非常丰富,展览参展艺术家汇聚了中国美术学院和清华美术学院南北两大美院,所以展览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
《莲》曾成钢
《抱石》系列7 林岗
《太古之音》林岗
《弦音》系列 林岗
《象形系列》 朱晨
《石器系列》2 朱晨
《飞石》 陈辉
《山水连绵》 陈辉
《山水相连》 陈辉
《石--屹立》 陈辉
《风之痕-1》 冯崇利
此次展览共呈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成钢的《莲》,杭州雕塑院院长、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林岗的《太古之音》《弦音系列》《抱石系列》7系列,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晨的《石器系列》2《象形系列》,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雕塑系副主任陈辉的《石-屹立》《山水相连》《山水连绵》《飞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冯崇利的《梅兰竹菊》《熔铸-竹风》《风之痕-1》,浙江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级学科负责人张新宇的《蚀》《融》,职业雕塑家张勇的《满江山》《移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雕塑系博士曾齐宝的《五台山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中国雕塑学会特邀记者黄文智的《兔子》《造像记之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邵玥姣的《荻林秋带雨》,中国雕塑学会理事施丹的《叠浪生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学院雕塑》副主编闫坤的《呢喃的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卫昆的《马背少年》《张孔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杨云浩的《透视·椅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闫宇的《门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硕士金叶子弘的《元点·方I》《元点·圆II》,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硕士赵峰的《原·觉》,清华美院雕塑系在读博士于洋的《锯》,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朱洪涛《九月》、《柳岸边》等19位艺术家的30余件作品。
《梅兰竹菊》 冯崇利
《熔铸--竹风》冯崇利
《融》 张新宇
《蚀》张新宇
《漫江山》 张勇
《移山》 张勇
《五台山记》 曾齐宝
《兔子》 黄文智
《造像记之二 》 黄文智
《叠浪生花》 施丹
《呢喃的歌》 闫坤
《马背少年》 卫昆
《张孔书》 卫昆
《透视·椅子》 杨云浩
《门神》闫宇
《元点·方I》 金叶子弘
《元点·圆II》 金叶子弘
《原·觉》赵峰
《锯》于洋
《九月》朱洪涛
《柳岸边》朱洪涛
在艺术与生活之间架起另一座宽阔的桥梁,把文化推向社会,将艺术融入生活,在更广更深的维度实现沟通共享,合作共融。
首开集团项目总经理苟飞雄表示:“首开富力·十號国际是我们是在顺义打造一个国际化的项目,我们相信这个项目和艺术以及未来的客户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致的,衷心祝愿我们的项目和展览的举办圆满成功。”
雕塑家、建筑家、民间思想家包泡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王娴
沙龙现场
在展览开幕的同时,还举行了艺术沙龙,邀请到了雕塑家、建筑家、民间思想家包泡和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王娴等嘉宾,他们分别以“空间构筑--雕塑· 建筑· 环境”和“艺术市场--艺术品投资与收藏”为主题,为我们分享了当代雕塑以及建筑发展的历程和艺术品投资深藏相关的问题。
雕塑,是一种具有很强公共属性的艺术,美化空间、承载文化、传播观念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手段,并运用相关的科学规律和美学法则所创作出的人工环境。雕塑与建筑,在本质上是同构的,都是占领高、宽、纵深三度空间的造型艺术,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诗篇。二者之间,既相辅相成从而相得益彰,又遗世独立进而交相辉映。雕塑与建筑自古以来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雕塑对建筑或建筑对雕塑的作用都很重要。从建筑的起源和雕塑的起源到最后它们各自的发展,从各自都是独立的一部分到最后二者的结合,它们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对彼此的意义更是各种各样。从建筑对雕塑的作用来看,建筑的空间化在雕塑的运用使得雕塑有了另一番滋味。从雕塑对建筑的作用来看,雕塑在建筑中的运用使得建筑形式多样。除此之外,它们彼此的相互运用在它们各自独立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彼此的欣赏价值与社会价值。
现代雕塑艺术与现代建筑之间存在的根本区别是建筑具有实用功能、即居住活动空间的创造,反映在外观造型上,一座好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好的雕塑艺术品。雕塑和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它们本质的特征,这种特征一直贯穿它们的发展之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随着它们的发展愈具有广泛和游移性。另外雕塑与建筑都是一种文化载体,它们表现了哲学思想、艺术风格、社会文化、审美价值等文化特征,同时表现出人类社会精神寄托的物化和精神信仰的具体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递进,艺术这一人类的社会命题,呈现的更加本质、更加丰富绚丽。雕塑艺术、建筑艺术承载着社会的文明及特征,蕴含着人类精神文化的凝聚,是人们精神的象征,无论说建筑是放大了的雕塑,还是说雕塑是华彩绚丽的乐章,它们同属于立体的造型艺术。是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现代艺术的发展越来越简洁纯粹,界限模糊,回归了艺术的本质。
在这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文化无比包容,任何一种艺术都能找到其自身的位置。此次展览集结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不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结构派生出不同的造型语言、空间语言与材料语言,作品面貌丰富多元,是艺术家面对飞速变化的生活与日新月异的时代所做出的回应。这些优秀的作品从生活中来,更应该回到生活中去。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生活中的最常见的艺术品,在今天的文化共融中,建筑艺术也成为了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好的建筑不仅是一处能够表达思想、情感以及生活的空间,更是一个艺术作品。首开富力•十號国际,就是这样一个从建筑到艺术的空间。
首开富力•十號国际总建面25.5万㎡,地处中央别墅区,首开集团与富力集团强强联手,创新开发模式,融合知名国际学校、高端康养、旗舰商业,自定义平层空间,共同将项目打造“中国CGC标准空间”,宛如一件艺术品,在中央别墅区这顶皇冠上熠熠生辉。
首开富力•十號国际建筑植根艺术审美,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将中国和世界的品位完美结合。约600平米空间,自由定制、个性表达,让使用者在此得释放自我,无论从装饰艺术还是社会价值上,承载了更多的个人的思想,让艺术精神与建筑进行融合。
如果说一层一户,独立入户,是对人的尊重,那么约30米开阔面宽,3.72米-4.5米奢侈层高,360度采光的梦幻空间,就是全新格局的私人订制。这种私人订制,是生活的定制,艺术的定制,更是在全球视野中中国人对于自身哲学和修为的一种表达。
首开富力·十號国际将作为中国梦走向世界梦的载体,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更多的城市建设提供极具借鉴意义的理想模式,与人,与城市,与社会,建立共生共赢价值链。
这样的一种具有艺术美感和哲思的建筑作品,让建筑本身的关系融入到雕塑艺术中,建筑与雕塑的相互关系不仅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视觉体验,增加了它们各自的美感,而且人类也通过建筑与雕塑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也通过建筑与雕塑可以代代流传。
首开富力·十號国际 “共融”雕塑作品邀请展,将在艺术与生活之间架起另一座宽阔的桥梁,把文化推向社会,将艺术融入生活,在更广更深的维度实现沟通共享,合作共融。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12月27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雕塑学会,雕塑,首开富力·十號国际,,展览,艺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学会 雕塑 首开富力·十號国际 展览 艺术 中国 美术学院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