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仓院展”刷爆了朋友圈,相信很多观众看到之后一脸懵,并发出灵魂三连问:“正仓院”是啥?“正仓院展”展了什么?“正仓院展”为什么能刷屏?
为此,【看展小知识】推出此期稿件,希望能够带领大家走进正仓院,走进这一年一度的博物馆盛事。
正仓院是啥?
在日本的奈良年代(公元710-794),中央和地方的官厅及寺院里,都会专门设置一个放置重要物品的仓库,成为“正仓”,相当于现代的保险柜。几个正仓集中在一起,就被称为“正仓院”。所以,在奈良年代,正仓院数量非常多。
但是,岁月不仅是把杀猪刀,还是个杀“仓”刀。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他地方的正仓踪迹全无,只有奈良东大寺正仓院内的正仓一栋还保留着原貌,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因此,当人们谈起当代正仓院时,即是特指这一正仓院,也就是文章的主角。
奈良东大寺中的正仓院
此正仓院始建于8世纪后半叶,位置在东大寺大佛殿西北面。现存的全部为木构建筑,屋顶为四阿式,内分北仓、南仓和中仓,其中北仓最为知名,具体原因稍后揭晓!
活的久顶多算是古建筑遗存,正仓院之所以能跻身博物馆圈,并在今日引起巨大轰动,还得感谢两个人——圣武天皇和他媳妇光明皇后。
圣武天皇画像(701年-756年)
圣武天皇的在位时间为公元724年到749年,这时的唐朝国力鼎盛,处于“开元盛世”阶段。贸易的发达让日本看到了唐朝的繁华,身为一国之君的圣武天皇十分崇尚“盛唐文明”,他不仅极力采纳唐代的文物制度,还两次派遣唐使(俗称“留学生”,人数最多时可达600余人)学习唐朝文化,上至典章制度、文学宗教,下至工艺技术,无所不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圣武天皇的推动,使日本出现了天平文化盛景。
作为大IP唐朝的超级粉丝,圣武天皇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收藏唐朝物件的机会,发达的海上贸易和遣唐使的归来使圣武天皇搜罗了很多唐朝物件。不仅天皇喜欢,日本豪门贵族也纷纷用行动表示“唐朝铁粉”的身份。每次,唐使的船一到九州,上边的货物就会被官府和豪门一扫而空。市场的需求使奈良时代出现了许多唐朝物件的“山寨货”,也出现了许多依据唐风创作的新发明。
光明皇后画像(701年-760年)
圣武天皇去世后,他媳妇光明皇后为了祈天皇冥府,把他生前所爱的御用之物(大多为唐朝物件)献入东大寺,藏在正仓院的北仓。因此,在东大寺的北仓、中仓和南仓中,北仓最为知名。
正仓院有什么特别的?
问题来了,天皇一个人能用多少东西,捐了就捐了,为什么在当代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关键是,圣武天皇用的东西是真的多!光明皇后分了四次捐献,只第一次就捐了400多件!
来几张图片感受一下。
平螺钿背八角镜
平螺钿背八角镜(局部)
玳瑁螺钿八角箱
正仓院的文物基础为光明皇后的捐献,这决定了其文物来源:一为唐代传入日本的中华精致文物;二为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西域文物;三为奈良时代日本模仿中华文物所做、或创造之物。这些藏品全面展示了8世纪亚洲文化圈的特点,即以中华文化为主,包括印度、伊朗甚至希腊、罗马、埃及等国文化。
白铜剪刀 长22.6 cm 重183.6 cm 南仓33
山水图 长179 cm 宽59 cm 中仓14
现在,正仓院文物总数达9000件之多,包含生活用品、书卷、文具、乐器、祭祀用品和武器等,其中有400多件的大唐文物都是遣唐使从大唐运回的艺术品,几乎样样都是精品!值得一提的是,在宝物入库的时候,都带有一个《献物账》,类似于今天的“物品清单”。如今,这些清单也随物件成为了文物。
麻布山水图局部
麻布山水图-垂钓者
正仓院因文物之多、之精美、建筑年代之久远,而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据统计,每年只是参与检查封装工作的人员共计数百人,光是包装材料就要耗费数百万日元!
由于这些宝物多为传世品而不是发掘品,因此保留着唐朝的品质和风貌,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宝物和1000年前的人看到的一模一样!而且有很多宝物都标有明确的使用年代和由来,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浅绿目交纐缬絁袄子 南仓132
紫锦红绫臈缬絁间缝裳 现存长86 cm 腰围81 cm 南仓97
为什么唯独正仓院的唐朝文物可以保存如此完好?通常认为有三个原因:
1.受制度限制,宝物不能随意开封,一直处于严密的保护状态。
2.宝库处在一个稍高的地方,地板离地面非常高,避免了湿气侵蚀和虫害。这就是其著名的温度调控系统,把四季气候和天气转变对藏品所致的影响减至最小。
3.宝物收藏在柜子里,避免了阳光照射和空气污染。在这样的环境下,极度脆弱、在其他环境下难以久藏的材质也可得到完好的承存。
说白了,正仓院的仓库环境相当于把十分完整的文物放在极其利于储存脆弱物件的箱子里,这个箱子还常年不开!
铜板佛像 长16 cm 宽11.2 cm 厚3.22 cm 重4570g 南仓153
南仓155 彩绘佛像幡
文物数量多、精美、完整、历史悠久,关键是它一年就展这么一回,展出文物也很少,展出时间也很短!让人不稀罕都难!
之前,除少数达官贵胄,正仓院宝物一直秘不示人。直到1946年,正仓院才从9000多件文物遴选60件左右,在奈良国立博物馆公开展出,一年一次,每次两周左右。每件文物在展出之后的十年内都不会再展出。
十二叶绿玻璃碗 餐具 中段72
八瓣青铜镜 装饰品 北区42
“正仓院展”在展陈文物的选择上十分考究。每年遴选的展品都是由日本宫内厅所选出,基于“可以了解到正仓院整体轮廓,且基于本年度的调查报告,展览相关展品”之原则。考虑到所藏文物的脆弱性,正仓院还有为数众多的宝物至今仍没有展示于人前。此外,每年“正仓院展”开展之前,都会有一个极为庄严肃穆的“开封之仪”。这种规仪,在日本其他美术馆展览中均无法可见。
华严经论帖 长58 cm 宽29.5 cm 中仓59
犀角如意(如意最初用于挠痒痒,后发展为礼器或法器)
或许有人会问,“正仓院展”跟我有啥关系?
只要你爱唐朝,就跟你有关系。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失传已久的古乐器——“漆槽箜篌”,可以看到唐代人演奏用的五弦琵琶,可以看到唐朝人用的箱子、水瓶等等。这里详尽地展现着唐时人们日常生活里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置身其中,就可以假设自己是生活于长安的唐人,如何穿着、如何出行、怎样娱乐,都在每一件展品中有所展示。
沈香木画箱
粉地银绘花形几
磁钵 南仓9
正仓院所藏唐朝文物的丰富程度,让中国学者傅芸子都赞不绝口:“吾尝谓苟能置身正仓院一观所藏之物,直不啻身在盛唐之世!” ”
这么多宝物,哪一件才是镇馆之宝?
在珍品无数的正仓院内,三件藏品因其精美之至而成为文物中的“明星”,他们分别为: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螺钿紫檀阮咸、金银平纹琴。这三件珍品都是圣武天皇生前爱用的乐器,由遣唐使带回日本,为唐或唐以前制品,在全世界现存唐代文物中最为精美。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局部
这是唯一传世的五弦琵琶(中国传世琵琶皆为四弦),唐代的螺钿镶嵌技巧在此发挥到了极致。此琴通体用紫檀木制成,工艺精细,通身施有螺钿花纹,在琴的腹面杆拨处还贴以玳瑁薄片,其上用螺钿嵌出一骑驼人抚弹琵琶的美丽画面。从侧面可以看出,玳瑁有磨损过的伤痕残迹,证明此琵琶曾经被演奏过,并不是只限于欣赏。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局部
五弦琵琶是在汉魏时期,由西域乐人带入中原,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五弦历史久远、造型别致,盛唐时期流在广大中原地区十分流行,后东传日本。白居易《五弦弹》咏道:“五弦弹、五弦弹,听者倾耳心寥寥,赵壁知君入骨爱,五弦一一为君弹。”唐淮安靖王李寿墓壁画中有坐立部伎女乐人弹奏五弦琵琶的图像。
螺钿紫檀阮咸
螺钿紫檀阮咸的两面
这把“螺钿紫檀阮咸”保留了唐代阮咸的旧制,并集结了当时最高的工艺与乐器的制作水平。琴体用紫檀木制作,通体嵌以螺钿、玳瑁、琥珀等饰物,背板上为螺钿镶嵌出的一对飞翔的鹦鹉,口中衔着长长的彩色珠链。工艺精细,造型秀美。
螺钿紫檀阮咸局部
阮咸是一种中国传统乐器,简称阮。相传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此乐器,由于当时社会对竹林七贤的崇尚,这种乐器一时风行全国各地,成为独奏、合奏或为相和歌伴奏的主要乐器。后来因为社会动乱,阮曾一度失传。
金银平纹琴
这把琴上图案十分丰富,有团坐的贤士,有金银泥的花草图案,有腾跃的瑞兽,也有古训一首,这些内容足以揭示琴学内涵的精华部分。此外,这金银平纹琴也是现如今发现的唯一一把豪华又典雅的琴,实为精品中的精品。
金银平纹琴
金银平纹琴局部
有学者从琴上的图案、文字内容及风格推断,此琴为北魏制造,是现存最古老的琴。
金银平纹琴局部
2019年,恰逢新天皇:德仁天皇即位,拥有如此众多精品文物的正仓院,在一年一度的“正仓院展”中将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卖个关子,下期揭晓!
关键字: 内容标签:正仓院,奈良国立博物馆,奈良东大寺,正仓院71回,正仓院的世界,皇室守护传承之美,,阮咸,唐朝,紫檀正仓院 奈良国立博物馆 奈良东大寺 正仓院71回 正仓院的世界 皇室守护传承之美 阮咸 唐朝 紫檀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