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序】书法教育普及的当下,书写日渐成为习惯,但书法审美的差异化带来的“口水战”愈发激烈,尤其是自媒体热潮中人人可发声。其实从古至今书法审美有一套源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标准,王羲之、颜真卿等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无不久经这些标准的检验。因此,我们以“书法中不同的美”为线索,聚焦历代书家、作品、流派,与当下时代的气质相关联,推出“极简书法史”系列,以飨读者。
学习书法久了,整天囿于书法的技法学习,往往会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地,对一些基本的问题熟视无睹。有些人虽然没有系统学习书法技法的经历,但提出的疑问却让书法家们难以回应,比如:
即使是“书圣”,就应该人人都爱王羲之的字吗?
明明不喜欢王羲之的字,为什么还要临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最好的吗?
《祭侄文稿》屈居“天下第二行书”,我不服!
其实,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喜欢哪一种风格都没有错,也都理应被包容。然而,我们再深想一层,便会发现,不同的审美标准都有各自的基础,我们想要略作讨论的,正是书法中种种审美趣味的差异得以形成的基础。
白谦慎曾在《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的章节中提到一个实验:为两位书法初学者所交的结课作业评优。如果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则,从对笔画、结构的掌握程度来考量,白谦慎选择给乔丹打A,给波琳计为B。但是从白谦慎个人的喜好来说,他更喜欢波琳的作品,因为它有一种“不规整的意趣”。
乔丹临写的对联
波琳临写的对联
这种“不规整的意趣”是白谦慎欣赏的,但对波琳来说,她觉得自己写的并不好。这就是不同的审美基础所导致的对好坏评价的不同。
清人梁巘在《评书帖》里写到:
“学欧病颜肥,学颜病欧瘦,学米病赵俗,学董病米纵,复学欧、颜诸家病董弱。”
从左到右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颜勤礼碑》
赵孟頫《行书十札》
米芾《临沂使君帖》
梁巘想表达的意思是:学习欧阳询的人会诟病颜真卿的壮硕,学习颜真卿的人又会诟病欧阳询的痩劲等问题。因为他们各自有不同的审美基础,所以才互相为病。看来,有关审美差异的问题在古代的经典作品中也存在,而不是只有当代人会对“经典”产生疑问。那么,这些造成这些差异的审美基础都有哪些?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书法,极简书法史,王羲之,颜真卿,,行书,基础,学习书法 极简书法史 王羲之 颜真卿 行书 基础 学习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