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张立辰:过分强调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继承不够_花鸟画-中央美院-潘天寿-张立辰--艺专-讲习班-通车

编辑:段维佳 来源:雅昌网
 
在第二届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授课上,张立辰再次阐明了,也是他这么多年每次讲课、采访、研究的第一要点,即

在第二届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授课上,张立辰再次阐明了,也是他这么多年每次讲课、采访、研究的第一要点,即对中国画的认识问题。对张立辰来说,学习中国画一定要“摆正位置”,而对中国画的文化性、精神性认知和自我人文修养是要一辈子来完成的。

l1L0Ed0OJlvw5SzZAcwQ6IEwVX8JlolbtzTT1hE3.jpg

张立辰

今年已80岁高龄的张立辰是当代画坛大写意花鸟的代表人物,他常说给周边人说“活到老,学到老。”对中国画的研习,哪怕就是几片竹、几叶兰,他也从不放松,就是从最基础的“梅兰竹菊”里扎下功夫,才见真水平。

作为20世纪中国画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一方面看到大众时代审美的改变,和绘画艺术的多元素碰撞。但另一方面,张立辰所担忧的是中国画笼统的被点名要扛起“创新大旗”,传统水墨逐渐被西方艺术技法所“代替”,而失去了本质。

1OohcVHntMhfNRg3pD4rvOb4bsuLARM3c860Dya3.jpg

第二届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开班仪式

“多年来我们过分强调创新,而对传统文化继承不够。一些人受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把创新看作是艺术的首要问题,否定传统,否定过去。”张立辰指出,因为社会大众,也包括不少学画人对中国画的传统认知浅薄,所以造成了对中国画的误读。

被“墨疙瘩”吸引住了

童年之时,生活在江苏微山湖畔的张立辰,最大的兴趣就是画画,门神灶码、月份牌是他最初追摹的对象。想起第一次见到中国画,懵懂之间,就被纸上的“墨疙瘩”吸引住了。

“那是在农村土改查抄地主家产的时候,村西头的地主家从地下挖出了满满一缸字画,然后全被打开铺满了院子,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就一下子被这些‘墨疙瘩’给吸引住了。后来才知道那里有齐白石的虾蟹、傅抱石的山水,其中有一幅画着黑八哥石头的,十分跳动,那种直观、神秘的水墨形象至今都难以忘记,那就是潘天寿先生的手笔。”

PGEkbD2lZJ16sJpeYBa4m3DyRQqhbynH5ewh00Wh.jpg

张立辰 山禽 纸本水墨 1990年

回忆起当初与中国画的缘分,以及后来能够得到潘天寿先生的亲自指教,也许就起于童年的这一奇遇。

初高中六年,在美术老师山水画家李雪鸿先生的指导下,张立辰开始真正接触到了比较正规的中西画启蒙教育。因为李雪鸿先生毕业于西湖国立艺专(浙江美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因此听到了很多关于国立艺专的事情,以及潘天寿、林风眠、颜文樑、刘海粟等大家的治学和作画风格。

hjJNfRHyIkcrqRp5dlTJDsWRrrVtW63GP9i7SWvV.jpg

张立辰 蜀道通车 纸本设色 1960年

高中阶段,张立辰所创作的山水画《微湖渔家》获得了徐州地区国庆十周年美展的三等奖。高中毕业之际,几经考虑,还是选择报考浙江美术学院。考学之前一定要有报名作品,正当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张立辰想起新闻上说的重庆到贵阳的火车修通了,就以隧道通车为主题,结合山水画了一幅《蜀道通车》,能够以这样的形式来创作对学生来说很是新颖,张立辰最后得以顺利入选。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画,花鸟画,中央美院,潘天寿,张立辰,,艺专,讲习班,通车中国画 花鸟画 中央美院 潘天寿 张立辰 艺专 讲习班 通车
下一篇:杨福音:“中国画内行”是对我最高的赞扬_杨福音--刮刀-艺术-就会||上一篇:黄小明:寄情与木四十年_刻一段历史,守一份匠心_东阳木雕-黄小明-明心慧木——黄小明木雕艺术展--中国-乾隆-故宫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