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关于中国的故事,从当代一直往前回溯很长时间,实际上都是一个关于匮乏和缺失的故事,讲述的都是中国没有什么,缺乏什么。
讲述中国故事也应是一个重新寻找资源、不断试验、不断发现的过程,否则我们根本就无法走近和讲述当代中国了。
唐小兵
对美国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及比较文学系讲席教授唐小兵来说,长期海外的教学与实际的社会体验,让他发现美国观者对当代中国视觉文本的“文化偏见”。作为视觉艺术和文化研究者,唐小兵教授所希望的是,面对日新月异的中国文化形态,能够向他的学生和美国公众,以及更多的中国读者体察到不同的语境里讲述中国故事的意义。
《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
作者:唐小兵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01
《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先在201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英文版,2018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发行中译本。全书将代表当代中国版画、油画、电影艺术纳入研究视野,追溯它们所包含的视觉艺术形式的创作实践和历史语境,呈现出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丰富多彩与鲜活可观。
Visual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Paradigms And Shif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ch 23, 2015)
唐小兵教授谈到:“西方主流媒体和学术界的偏见,是促使我提出应该来一次‘范式转换’的原因之一,但国内的一些学术讨论和热点,也让我意识到有必要对历史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再解读’。”
《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新书分享会现场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版画艺术家刘庆元、作者/密歇根大学讲席教授唐小兵、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策展人高士明
而文中所展开的“再解读”,不仅是文化研究的方法,也为那些对当代艺术耳熟能详、却又对历史语境已然陌生的中国读者带来一场关于自身文化经验的“再发现”。
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评委会由当代著名学者、作家、策展人侯瀚如(Hou Hanru)担任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评委包括: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ack)、董冰峰(Dong Bingfeng)、刘小东(Liu Xiaodong)、片冈真实(Mami Kataoka)、菲利普·皮洛特(Philippe Pirotte)、郑胜天(Zheng Shengtian)。
年度艺术出版物奖:全球范围内的中国当代艺术出版物,语种不限,包括数字出版物。侧重评价其在学术研究和理论梳理上的价值,以表彰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有推动作用的本年度艺术出版物。
5月27日,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将在北京故宫颁发“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策展人”、“年度艺术出版物”四大奖项的提名奖及揭晓最终大奖,开启中国当代艺术的荣耀之夜。
艺术网&唐小兵
艺术网:全书的逻辑线索以及方法论是如何的?
唐小兵:全书共六章,把1949年作为新的历史起点,以跳跃的形式,对其后60多年间产生的视觉文化现象进行解读评介;所选择的解读对象当然与作者的兴趣和关注点有关,但最基本的方法,是用不断变革的文化生产方式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视觉文化作品所包含和展示的丰富的历史意义。
梁永泰《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1954年 木刻
艺术网:书中所讨论的“当代中国视觉文化”涵盖的不是狭义的当代,而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开始的新的视觉文化生产,也就是新中国的视觉文化。这样一个视野对您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带来什么样的挑战?
唐小兵:《流动的图像》最初是用英文写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它对话的对象是西方主流媒体和学术界对当代中国的扁平化认识,这种认识的表征之一就是把中国从1949年以来的历史切割开来。尤其是在“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模式和体制被广泛接受之后,对“当代”的理解往往变得很狭窄。我觉得要真正理解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包括当代中国的艺术,我们必须有一个更深远的历史眼光。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书中强调“当代中国的艺术”是一个比“中国的当代艺术”要博大,而且也更重要的概念。我觉得这样一个视野带来的不仅仅是研究上的挑战,也是一种思考和发现的兴奋。
刘庆元《混血I》 装置
艺术网:您曾说,不再用“狭隘”的眼光期待中国艺术,这种“狭隘”指的什么?
唐小兵:这种“狭隘”的眼光说到底,就是缺乏历史整体感,断章取义。具体地说,是以一种特定的政治标准,来粗暴地简化和压缩当代中国艺术的意义。
艺术网:是否由于国外主流媒体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认知有一定的“隔阂”,促使您想要去纠正这些问题?
唐小兵:西方主流媒体和学术界的偏见,是促使我提出应该来一次“范式转换”的原因之一,但国内的一些学术讨论和热点,也让我意识到有必要对历史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再解读”。
《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艺术网:1990年代初您编辑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曾经对国内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至今还是一些相关专业的必读书目。在《流动的图像》一书的副标题中,您再次提出了“再解读”这个口号,而本书的英文版的副标题其实是“范式与转换”。使用这个新的副标题,您有什么考量和希望?
唐小兵:正如我在本书中文版的前言里所说的,这两本相隔了四分之一世纪的论文集有着各自的历史坐标,《流动的图像》所展示的视野要开阔得多,对怎么在全球背景下来思考当代中国文化的脉络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1993年的《再解读》所预设的,是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背景的读者,而《流动的图像》能预设的只是有兴趣的读者。毕竟中国在这过去的二十五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一代读者的知识结构和历史记忆也很不一样,因此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就需要在新的层面展开。别说国外的大学生对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了解有局限,就是国内的大学生,也不一定对我在书中讨论的一些有经典意义的历史图像有切实的把握和理解。因此我在这里提出“再解读”也就有“重新认识”,“再度发现”的意思。
电影《二嫫》剧照
艺术网:您为什么选择新年画运动、当代版画艺术、农村题材电影来“再解读”?
唐小兵:通过讨论这些视觉文化作品或者说形式的变化,我们可以很直接地看到不断演变中的文化生产方式与“流动的图像”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也希望,通过再解读,我们能意识到这些视觉作品所要处理的问题和展现的场景,并不是那么陌生和遥远。
艺术网:如果用一种发展或是对比的眼光看,自1949年迄今的视觉艺术开始朝着哪个方向出现了转型?
唐小兵:最大的转型,应该说是视觉艺术和文化在生产方式、运作机制上的多元化和不断创新。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电影产业在最近十几年间的长足发展。
王广义《大批判WTO》,油画
艺术网:您长时间在国外从事教育工作,这些年不时再回到国内的期间,对于国内的当代艺术的创新和视觉环境,感到有哪些突出的变化?
唐小兵:总的感觉就是日新月异,气象万千,但也不容易把握,需要在一个更抽象的层面上来进行概括,也就是说需要距离和沉淀,才能看清其中的轮廓和走向。这对研究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学者来说,当然是挑战但也是机遇。关于当代艺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建构有容量和潜力的历史叙述,同时也需要开拓新的理论话语和空间。
李桦《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1947年 木刻
艺术网:从杰姆逊在北大的西方文化理论翻译,再到对大众文艺、近现代以来的意识形态变化及思潮,还有现代木刻运动的整体研究等,您的研究方向与探索最终指向哪里?
唐小兵:我目前研究的话题之一,是现代的听觉经验和想象怎样在视觉艺术、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等形式中体现出来,同时我也对新的声音传播技术怎样促进社会变革感兴趣。如果说我的学术研究有一个最终的指向的话,那就是去探寻现代中国的文化变革所包含的丰富启示。
艺术网:《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获得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艺术出版物提名奖,能否有一些寄语分享给大家?
唐小兵:拙著能获得AAC艺术中国艺术出版物的提名奖,对我当然是极大的荣誉和鼓励。我首先要感谢各位评委的支持,也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感谢很多为这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帮助和支持的朋友和机构。
这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但也是一本关于广义的视觉文化的书,把艺术作品放在视觉文化这样一个大环境里来考察,我觉得可以带来很多新的话题,也可以让我们辨认出其中很多不同的层次、连结和转折。
关键字: 内容标签:唐小兵,艺术出版物,AAC艺术中国,,解读,当代中国,艺术网唐小兵 艺术出版物 AAC艺术中国 解读 当代中国 艺术网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