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导语】2019的两会时间,我们再次关注来自艺术界的声音。2019年3月3日和3月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30余位来自美术界的政协委员,为文化艺术界的上层建筑和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回望过去几年,诸多被艺术界关注的问题得到实质的进展,国家艺术基金的设立、文物保护力度加强、艺术品税率下降、《电子商务法》发布并实施、基层文化建设愈发全面……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今年的政协提案主要关于加强新时代美育及其传播,以及“推进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借美育之力树立中小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
吴为山2019两会提案:加强新时代美育及其传播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在主动生产和创造过程中使自己的生命处于解放状态而获得的感受。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美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一种生命塑造,它激发美感、挖掘潜能、彰显智慧,对人生具有润物细无声般的化育,属于本体层面的教育形式。其核心,是培养生命意识,了解生命价值;其内涵,是尊重和珍惜生命,发掘生命的社会意义,并将真、善融入美的形式,使单纯的审美臻入大美之境。而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有别于前人的最独特之处,则在于指出人类审美活动的目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非沉溺于虚幻的精神王国以致脱离现实。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让人类的审美活动超越了艺术活动或精神活动领域而涵盖人类的一切活动,并且发现了遵循美的规律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活动时的重要原则。
近年来,党中央立足民族未来,审度时代大势,结合现实国情,指出新时代的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明确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方法论。这一重要论断,扎根国情、挺立时代、契合民意、寄托理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之光——它不仅赋予了中国美育具体的社会历史内涵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基础,也为中国当代美育铺设了实践存在论的底色,因此必将培养出更多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相统一,具备更高文明程度和更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2018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发出了:“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指示,说明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美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高度认可。加强新时代美育及其传播,正是相关从业者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每当我们回眸过往,便可以深刻认识和领悟到:中国近现代美育与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也因此越来越具有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继而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步步脚踏实地以大美化育人民,以大美塑造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种大美贯穿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如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的理想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百折不挠顽强御敌的意志美;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宜将剩勇追穷寇”,夺取全国解放的精神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积极进取、建设家园的担当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意气风发、革故鼎新的创新美;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同心同德,追梦圆梦的自信美……在新时代,美育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人格境界道德美的追求,还有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精神美的弘扬,更有对红色文化内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坚守。
我认为,加强新时代美育,应该从以下方面展开。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中华美学精神从本民族文化中生长出来、从精神之源生发出来,能作用于创作实践的系统性思维、价值和方法。美育只有回归它、依靠它,运用它、发展它,才能昭示出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强。具体来说,中华美学精神包括儒释道互补的文化结构,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仰观俯察的观察方式,妙悟自然的欣赏特征,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境生象外的审美生成,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高明中和的最高理想八个方面,它们是中国精神的表征。何为中国精神?在我看来,它是深厚的传统人文精神,是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创新精神,是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是中国人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是中国人崇德尚礼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人在追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矢志不渝的精神。由于中华美学精神映涵着中国精神,才使作品成为“大美之艺”,才能流芳百世,垂馨千祀。所谓大美,是涵养道德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式。它通过诗化的哲思与生动的直观把握世界真谛,是感性和理性、直觉和思维、肉体和精神高度融合的产物。而大美之艺,蕴涵着从“技”到“艺”再到“道”的创作升华序列,蕴涵着艺术家整个生命过程创造的理想追求,乃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融汇后的赫然显现,是中华美学精神所外化出的曼妙图像。
其次,聚焦艺术教育。艺术源自审美,以审美为基础,也是审美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因此很大程度上,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是重合的,艺术教育乃美育的最佳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的出现属于动态的“生产”,即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生产。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看作人类生产自己的新生命。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生产的理解,无疑更凸显了艺术本身的美育功能。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学和艺术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艺术作为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掌握方式,其本质是意识形态的。艺术歌颂生命的美好,荡涤灵魂的黑暗,反映正确的价值追求和崇高信仰,有助于民族与社会的进步发展;艺术亦与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环境同构,关注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昭示人之存在的真理,使人勇敢而乐观地直面人生、直击现实、直观未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再次,重视社会教育。中国美术馆珍藏着大量充满底气、骨气、正气、大气,并且兼具亲切度、穿透性、覆盖面和震撼力的作品。它们是出类拔萃的文化经典,也是中华美德最好的代言者,更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艺术瑰宝。近年来,中国美术馆一直在加快步伐,通过策划举办越来越多的展览活化经典,吸引观众,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全社会,让美育融入公共生活,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这些经典作品的美育功能和社会价值,发挥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最后,涵养中华美德进行艺术创作。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者,要以“大爱之心”与“大美之艺”来培养“大德之境”。中华美德便是真正的大德。培养中华美德,必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民,让美成为个人的生命底色。因此进行艺术创作,必须做到“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有信仰才有目标,有情怀才有温度,有担当才有筋骨,三者兼备,才会有“大爱之心”,才能铸“大美之艺”。所谓大爱,就是爱祖国、爱民族、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英雄、爱生活、爱文化,它是与天地往还的广博之爱,与时代共呼吸的磅礴之爱,与人民共命运的深切之爱。创作者秉持一颗大爱之心,就能将道德、智慧、知识化为涓涓清流,继承传统,创造未来,把“中国梦”理想化为现实!要言之,艺术创作要以中国精神为创作灵魂,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审美理想,将爱国主义担当注入生命,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人民充满温情,对国家充满深情,对创作充满激情,呈现中国艺术的独特风格和独到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加强新时代美育,还要结合广泛的艺术传播。换言之,这也是对新时代美育成果的充分展示。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艺术则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可以完美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价值。艺术的传播,正是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化是在与其他地域文化的不断交流互鉴中才最终形成如今的万千气象,它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要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感知当代中国的发展活力,从而塑造出当代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当我们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进步思想,传播和平发展的价值观时,要立足于国家软实力构建、国际话语权竞争的高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我自身经验为例,立像、办展、演讲等都是推出经典的有效方式。立像,是指为先贤立像。办展,通过对古代和现代一脉相承的作品展览,完整地展示中华民族的美的历程,会使世界感知这个民族前进的步伐。演讲,从语言文字道出一个有意味的中国故事。中国艺术作为一种直指心灵的世界性语言,推广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它通过丰富的视觉形式、多样的交流渠道以及适宜的对话语言等融通中外的新表述,实现中外文化之间的无障碍沟通,让全世界的观者都能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进程中,美育一直如影随形。它让中国人的生命不断积淀文化内容,于感性展开同时完成理性规范,成为中国人自我丰富、自我完善的不竭动力。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继续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立德,以美树人,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养性,以美怡情,以美治言,以美导行,用美提升全民人文素养,沉淀文化自信沃土,塑造文化秩序与培养文明高度,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美。
关键字: 内容标签:2019两会提案,艺术两会,全国两会,吴为山,,新时代,中国,文化2019两会提案 艺术两会 全国两会 吴为山 新时代 中国 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