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
导言:如今谈合作,需要签合同,其实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这样,如山西博物院里赵鞅与6位卿大夫之间用毛笔字写下的“侯马盟书”。在艺术上,山西人也有自己的创新,成为了中国戏曲最重要发源地之一,陪葬品中的“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就可以看到人们对戏曲的喜爱。这些历史上该说不该说的故事有些还被记载在“木板漆画”中,时隔几百年才重新面世。
山西博物院馆长张元成
上面提到的文物就是山西博物院在《国家宝藏》中带来的三件国宝,并邀请蔡明、潘长江、罗晋、唐嫣和韩童生作为守护人,一同讲诉它们了的故事。
《国家宝藏》山西博物院国宝守护人
春秋战国“侯马盟书”:我签名,我执行
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是1965-1966年在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当时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直到郭沫若认出上面的“盟”字,才给文物定名为“侯马盟书”。上面是中国最早(篇章完整的)用毛笔书写的文字,也是20世纪中国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和晋国最后阶段的文物见证。
40多个祭祀坑里一共出土了5000余件片玉、石质盟书,大多文字以朱笔书写,少数为墨笔,绝大多数为圭形,也有圆形及不规则形,最长的也只有32厘米。
据后期考证,这件文物来自春秋晚期,是赵氏家族为团结巩固六卿公族的盟誓文书,签下后代表了自己的站队,就是自己人。为了表示重要性,盟誓仪式后还会杀牲以告祭神灵,并将毛笔朱字写的玉石片文书埋藏于地下,天地共鉴。
因此“侯马盟书”真实地记录了晋国末期的政治生态和混乱局面,并且清晰地呈现了中国文字用毛笔书写的初始面貌。它对于研究晋国历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义。
而牵头这一盟誓的便是晋国大夫赵鞅,在“前世传奇”中扮演赵鞅的韩童生为了在6方局势中获得优势,必须要拉拢晋国六卿之一的知氏。但知氏提出的条件是,交出赵氏家臣董安于。忠臣董安于自然不愿意看到主君因为自己而苦恼,于是自断性命,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侯马盟书”。
董安于是谁?他是赵鞅得左膀右臂,知氏表面上是为赵氏出兵找替罪羊,实际上是防赵氏以后日益变强,才想着让其得力手助手消失。董安于还是现今太原市的前身晋阳古城的始建者,他用当地韧性很高的植物建成围墙,一旦遇到城池被困的情况,这些材料都可以拆下来作为箭杆。赵鞅之子赵毋恤也是依靠晋阳城取得了战争最终的胜利,建立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
“侯马盟书”考古报告
“侯马盟书”整理小组
从左至右:陶正刚、张颔、张守中
侯马盟书还原了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细节,但是盟书出土后对文字释读成为一大难题。1973年,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为解决“侯马盟书”研究问题,将陶正刚、张颔、张守中三人组成整理小组,专注盟书文字的释读。
在一个个鸡蛋大小的盟书中,“侯马盟书”的考古报告里显示,最终识别出650余件盟书,共计1655个字,异体字1274个,单字有381个,这些文字与发现的盟书数量相比还是很小一部分。
“侯马盟书”里的一字多形:盟
“侯马盟书”里的一字多形:敢
但盟书里发现很多一字多形,尤其是“敢”就有92种写法,这充分表现出文字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现象,所以这本考古报告也可以作为后来学者在古文字研究上的工具书。
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改戏这事原来是有历史的
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
都知道山西是中国戏曲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戏曲艺术故乡”,也是戏曲建筑文物存留最多的地方。
这件“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便是金代戏曲文物的实例代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舞台建筑形式,将戏曲史向前推进了500年。
1959年出土之前,“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被摆放在山西省侯马市牛庄董氏墓屋檐两斗拱间,这说明当时百姓们对戏曲的喜爱程度。
戏曲中的5个脚色人物
这一时期戏曲的特点是,人们开始以戏中的各脚色人物演绎戏外的真实人生。上面的5个戏俑是当时最流行的脚色,从左到右是副净、末泥、装孤、引戏和副末。这五个脚色是北宋灭亡之际开始出现的相对固定脚色,“末泥”是一出戏中的主角和主唱,“副净”、“副末”主要负责搞笑,由于当时表演的情节大多数是市井纠纷,所以“引戏”在剧情中是调解作用,而“装孤”就是今天戏曲生旦净丑的早期源头。
蔡明、潘长江演绎董氏夫妻,董员外夫人一句“我嫁给你等于扶贫”将董员外制得死死的,似乎是再现蔡明在“春晚”里的毒舌表现。
公元前1155年,南宋奸臣秦桧去世,山西侯马董家特意请了戏班子在家门口摆戏台唱大戏,不料却被对头裴家的《莺莺传》抢了风头。
为了找回体面,董员外要改版戏曲《莺莺传》,但董员外夫人冷嘲热讽,说是“文盲改戏”,明里暗里嫌弃董家几百年的名门士族就要被无知的人葬送。在董员外因金人统领,而不敢乱改戏曲的“怂样”下,董员外夫人最后豪气表示,戏曲必须唱,要把大宋的体面夺回来。而董员外弟弟董十三自荐,虽然考不上状元,但是可以在戏曲中找回人生,并写更多戏本。
至于结局,那就得提到真实历史。《莺莺传》本是唐代元稹传奇小说,结局张生始乱终弃,抛弃了张莺莺。金代姓董的书生,也就是“前世传奇”中董十三的原型人物改写了这部剧,后来元代王实莆是参考它写成了杂剧《西厢记》。
山西古代戏台
戏曲的出现,是北宋灭亡后,金人掳其艺妓北上,在山西与晋南乐舞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戏曲很多关键革新的原因是因为观众变了,于是在依据时代需求下,不断衍生出新的作品,才是流传百代的秘诀。
再扩充一个知识点,脸谱最早诞生在市井中与戏曲有很大关系。宋金时期是在户外剧场里唱戏,为了方便观众迅速了解人物和故事,脸谱化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办法。
北魏“木板漆画”:不要和妻子讲屏风上的道理,没用
北魏“木板漆画”
在习惯席地而坐的南北朝,屏风是重要的家具之一。北魏“木板漆画”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司马金龙墓,墓葬中清理出来的较为完整木板漆画一共5块,是一组人物故事彩绘漆屏风,在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的空间里,正反两面均有绘画和题记,内容为帝王、将相、烈女、孝子、高人、逸士等故事和传说。
北魏“木板漆画”局部
画面上线条与东晋顾恺之的绘画十分相似,比如妇女头上的簪花发饰,衣服上点描出的花纹等,描绘得非常华丽。即使现今漆画师模仿,也难达到其飘逸程度。
画面里的人物身上并不是当时北方人的着装,而是东晋的贵族着装。这件代表了南北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流与认同,象征着北朝以来的汉化与胡风的融合。
既然这么珍贵,这件文物也在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北魏“木板漆画”局部
司马家族原本是东晋皇族,司马金龙的父亲为了避免灭族之灾从南逃到北,投靠北魏王朝。从墓葬中出入的大批文物,可以反映北魏王朝积极吸收先进的汉文化,任用大批汉人士族地主为官的政策取向。
司马金龙的妻子是鲜卑名将之女钦文姬辰,并育有二子。这天演绎唐嫣、罗晋演绎的司马金龙夫妇,因为孩子咳嗽能不能吃肉的问题,产生了争执。妻管严的司马金龙希望通过背面屏风上的故事,向妻子讲讲妇人应该遵行的贤良淑德。但反被妻子拿着藤条一一驳回,并表示“屏风上都是好故事,只是有些做法我不认同。”
唐嫣表现的妇女形象并不是空穴来风,当时北魏是北方鲜卑族建立的国家,所以保留了草原上游牧部族的旧习俗,男女关系相对平等。
关键字: 内容标签:,,晋国,漆画,山西晋国 漆画 山西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