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德·加罗,瑞士艺术家,曾在欧洲进行艺术创作,巴黎、巴塞罗那、柏林等地都有他工作过的痕迹。2018年盛夏,加罗来到中国,在北京停留片刻后便来到古都西安。在这里,他接触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先锋,并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视角对艺术进行了解读。
东学西用,来自瑞士的中国迷
此次中国行加罗没有带来太多自己的作品,而是抽出时间专门同中国艺术家进行切磋,按他的话说“我是在观察他们创作的过程”,好学勤奋的加罗不仅对于中国自然风光题材感兴趣,更对山水画的绘画过程感到好奇,“我了解中国绘画颜料中使用的材料,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是一个解构自然的艺术家,如果原料取材大自然,我将把它运用到我同主题的创作中。”加罗说道。
不仅如此,在西安加罗也在观察着这座古都变迁的痕迹,“西安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开国君主还是当今的现代都市,都有着它的独特魅力,它也经历了太多转变。观察、感受、分析一座城市是我的专长,我喜欢融入城市,感受城市长久以来的变迁。”
加罗的艺术世界里推崇大同理念,虽然文化差异使得中国与欧洲艺术风格迥异,但他一直认为艺术是无国界的,“它是一种国际语言,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描述事物,但最终都能相互理解,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去让更多的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加罗说道。
融入自然,解构自然
了解加罗的人都知道,在她的创作生涯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主题——自然。从欧洲的滩涂火山到中国的戈壁沙漠,与自然有关的一切都是他的关注点,他偏爱自然题材的同时也会将自然融入绘画之中,“我会在俄罗斯收集沙土,混合之后用他们作画”,这一点是他在游历西班牙时跟当地画家学到的。
加罗的作品极具现代主义风格,往往令观者感到陌生费解,“我将自然拆解为元素,当你站在我作品前面时,需要不断调整观赏位置,由远及近,不断靠近它,才能明白我的创作意图。”
谈及为何对自然主题情有独钟,加罗说道“我来自瑞士,那是一片被赐予了森林雪山湖泊的土地,大自然在春夏秋冬中巧妙地变幻着形态,特别迷人,像是天堂。我在这里成长,所以这些事物根植于我的生命。”
将现代融入传统,艺术也需要“黑科技”
近几年加罗将视角转向东方,长城、故宫、西安城墙、钟鼓楼、张掖丹霞地貌……这里的一切都使他感到好奇,现代都市与自然风貌中的切换和他平日里的创作风格十分契合。来自欧洲的他已经习惯将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到平日工作中,古堡外墙上的影片投影、绘画原料中的新型材料、俯拍中欧各国风景的无人机、阿尔卑斯山身旁的滑翔机……这些对于加罗来说都已经是家常便饭,“来到中国,我十分荣幸能见到众多杰出的艺术家,同时欣赏到中国古代书画巨匠们的作品,但在当下,是时候让中国艺术里加入新科技了,毛笔书法固然经典,但科技也可以创造出更多优质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连通古今,使艺术在中国更加夺目。”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未来,加罗有着很大的信心,但他也表示中国艺术家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需要更加开放,而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环球网报道 记者 王点】
关键字: 内容标签:欧洲,艺术,瑞士,当代艺术,装置,材料,欧洲 艺术 瑞士 当代艺术 装置 材料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