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陈晓峰:疫情倒逼下的艺术类媒体,如何自救?_艺术类媒体--行业-传媒-传统媒体

编辑:杨晓萌 来源:艺术市场
 
『疫情之下,每个个体、所有行业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受疫情影响,近期艺术市场行业的运转也几乎停滞。而对

『 疫情之下,每个个体、所有行业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受疫情影响,近期艺术市场行业的运转也几乎停滞。

而对于整个艺术行业来说,它有诸多过往已然形成的行业运转模式,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相对小众且专业壁垒较高的行业。那么,这场疫情给艺术行业带来了哪些改变?行业生态格局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有哪些规则被打破了?行业内部乃至外围的一些相应板块的商业模式是否会发生变化?这让我们不禁思考,疫情会成为艺术行业变革的催化剂吗?』

【本篇访谈聚焦艺术产业的外围板块——艺术类媒体,讨论其在疫情倒逼之下,如何自救?新媒体方向转型会是它的唯一出路吗? 】

|访谈对象|

ePv2BtGoR3cCv2V1oOIbTbtUFljvhwzEJy6aB3Vv.jpg

|陈小沣|

艺术热搜主编

记者:在艺术行业里,艺术类媒体尽管不是核心的主体,但它也是艺术市场外围的重要环节。据你观察总结,目前国内艺术类媒体的形式和构成是怎样的格局?

陈小沣:这些年艺术媒体的迭代速度还是比较强烈的。过去的纸媒时代,艺术传媒是缺乏当代性的,主要体现在缺乏现代传媒理念,很大一部分从业人员不具备专业主义的理念,传播的大众化程度过低,自话自说的居多。因此,中国艺术传媒在国际化方面实际上是没有话语权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书画领域的艺术传媒几乎没有能力把中国自己的传统艺术推向国际舞台,这方面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

不过,新媒体技术的力量改变了相对传统的、特殊的艺术圈传媒形态。目前国内艺术类媒体主要看点在于新媒体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形态多样化的艺术微信公号,在这次国内疫情的报道中,艺术传媒史上首次集中聚焦艺术之外的大社会现实持续的关注与报道。比如凤凰艺术、ArtAlpha艺术阿尔法、墙艺术等。比如多家媒体发起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艺术行业的影响调查》都具有很强的传媒意识。最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关于叶永青事件,就是艺术圈通过新媒体的渠道变成大众话题,其中自媒体号“抄袭的艺术”表现最为突出。“花家地楠少”,被封号的“艺术坏蛋店”,加上最早在新媒体端商业化的“意外的艺术”“顾爷”等等,都构成了以往艺术圈不可能出现的“百花齐放”,加大了艺术圈信息的透明度。

RIeEjoY2Gz3n8njRhjrEWj335lnQA8ffRQL0F3fX.jpg

《艺术市场》杂志

新媒体的无限解放,让信息相对封闭的艺术圈终于有了新技术的加持,因此,艺术圈的信息出现了多层流动,加速了这个非标准领域信息的开放性,将会很大改变传统艺术圈的信息输出结构,以及方式。最大层面的影响是更多人能够连接到艺术信息的渠道,为艺术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建立了新的互动触点。另外,新媒体的艺术云端场景化体验不断在加强,很多电商类媒体在生活美学方式连接艺术消费群体,都提供了相对丰富的线上体验场景,比如ARTAND、艺网等。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开始发力艺术云平台的在艺APP。在流量非常稀缺的艺术圈,资源的连接和解放主要在于技术。今年在疫情期间发起的云端艺术周的活动,几乎整合了国内最优秀的画廊机构参与线上的推广和销售活动,极大地解决了困境中艺术机构线上连接的痛点。谢晓东团队实际上在做艺术圈新一代艺术市场交易形态的基础设施。

当然,高质量的原创性的内容媒体永远是稀缺的,这方面艺术网、凤凰艺术、艺术新闻中文版,artsy官方等最为突出。它们都具备原创、持续性的特点。这也是近些年传统大门户网站,比如新浪、搜狐、腾讯等在艺术方面内容影响力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

记者:不同的艺术媒体形式有什么特点或哪些优劣势?各自发展境遇如何?

陈小沣:主要分为四大类——

第一种,基于行业领域的以专业主义理念的艺术媒体类型,比如艺术网、凤凰艺术、艺术市场杂志、HI艺术、“艺术怎样管”公众号等。艺术网最有价值的是艺术市场数据、艺术数字资产,比如打造艺术网络学院应该成为着重发力的一个方向。

第二种,微信公号自媒体现在是主流趋势,目前已打破传统媒体的边界。比如艺术机构的公众号,就能完成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甚至形成小而美的电商形态。个人为经营主体的公共号、自媒体号,主要还是受限于优质内容生产的能力,以及受限于流量。目前,艺术圈的微信公号2000至4000的阅读量就是一个门槛。流量非常小,这也是艺术圈线上交易模式比较难的重要原因所在。

kpqJx6TG5pk55nCV4S7x8aERX0Ympup5GIqwgH81.jpg

“艺术阿尔法”微信公号

第三种,艺术电商类媒体的崛起,京东艺术、淘宝拍卖,艺典中国等。其中的直播平台,今年会有不同程度的爆发,堪称是艺术圈的直播元年。这类媒体应该最值得关注,因为涉及到艺术市场的本质核心,以消费端直接连接的交易平台。泛艺术综合类最有代表性的电商就是微拍堂,交易额号称超过保利、嘉德等国内艺术拍卖巨头的综合。

第四种,短视频艺术媒体的爆发,短视频已经成为新的媒体形式,尤其以抖音为代表。其中以一条团队成员做的展览类抖音号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目前艺术圈在短视频方面反应比较迟钝,主要原因是艺术领域的传媒既形成不了一个可持续的产业,也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可言。

我非常赞同这样一个观点:艺术圈的本质和核心是艺术品的交易。没有艺术品的市场变现流量和能力,这个圈的价值流转以及商业模式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一直认为,除了艺术家,甚至包括艺术家,艺术圈都是中间商,艺术圈最大的特征是没有企业,因此也没有真正的艺术企业家。

EIMml1TyQ5EBzk8zONWhYn33qPq24jGQ9otfdaEO.jpg

“艺术头条”APP

记者:在传媒行业里,此次疫情可谓是给传统报刊按下了暂停键,移动端的新媒体传媒平台的优势凸显。就你观察,疫情期间,具体到艺术市场行业中的艺术类媒体板块有哪些变化?

陈小沣:是的,变化非常显著。纸质媒体基本上都关停了,多数选择了微信公号运营,但是高质量的原创内容,以及可持续的生产能力,都是艺术类媒体转型的难点。疫情期间,艺术类媒体最大的变化有四点:

第一,发力线上业务。比如之前提的在艺APP最具有代表性,以媒体平台加技术的力量,帮助艺术机构聚合线上业务,然后产生自己未来的商业价值。

第二,在业务下降的背景下,媒体的生存问题将是最大的挑战。很多艺术媒体可能在下半年基本上都会关门。尤其重成本运营模式的艺术APP,成本非常高,存在风险。

第三,艺术类媒体在电商方面,今年会有比较大强度的触及,尤其直播这一块,目前很多人也寄希望能够孵化出一批“李佳琦”超级网红的主播,但是我观看了近期艺术行业的直播,还是比较失望,颜值不高不说,带货的感染能力还是非常弱的。

第四,疫情时期,艺术圈之前的媒体从业人员都面临新的职业选择。这个圈现在要靠媒体生存下去,实际上是非常难的。

sTAugoWG32Gzg7aueFmZL8g8IPIRoCvjiVzImJJP.jpg

“凤凰艺术”微信公号

记者:在近些年的艺术市场行业里,以报刊、门户网站为代表的不少艺术媒体平台都以已停刊或停办,这种现状是否和之前同质化媒体平台“产能过剩”以及传媒方式的升级变革相关?

陈小沣:是的,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一方面势不可挡,二是新媒体的呈现方式比传统媒体更有效率,更有活力,变现能力更有可能,因此,传媒方式的升级是必然的。短视频、直播的场景化更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它与消费者同步连接在一起。

我的观点是,艺术圈还是极度缺少优质内容生产能力的媒体。现在好多都被电商解构了。实际上这是有问题的。不会讲故事的媒体是没有前途的,讲故事就是原创内容的制作能力。

当然,这个是悖论,原创内容是需要资本支撑的。艺术领域的标的物是一个非标准的,以及非高频类的产品,因此,艺术商业模式的迭代方式在艺术领域是非常滞后的,这直接影响到了艺术传媒领域的生产率。

pFNIuFLctNUtZSb8OE5DvhCwLCQcvwlVqwUrcFK7.jpg

PpxGqDTCVRZxIQ4Mx6PmbDHttnBdLMWPLVQyz8EI.jpg

​“艺术怎样管”微信公号

记者:即使没有此次疫情,传统媒体形式向新媒体转型在近些年也一直是业内关注的重要话题。艺术行业中的各类媒体拥抱互联网,转型新媒体是其生存下去的必然选择吗?当前,门户网站、报刊这些相对传统的媒体形式未来发展方向和生存可能在哪里?

陈小沣:未来没有传统的媒体形式可言,这是我自己的观点。技术和流量是这个时代媒体赖以为生的基础。所以,传统媒体转型的机会是移动端的接入,因为传统媒体里很多编辑的内容以及话题策划能力还是非常强的,这方面的优势应该通过灵活的新媒体不同平台释放出来,这个是生存的前提。传统媒体依赖的广告方式,早已经处于淘汰状态。精准的数据,有效的粉丝养成与转化,才是传统媒体未来转型和生存的重点所在。

另外,我关注艺术网、在艺APP这样大型的网站平台,或者技术为主导的公司,能否鼓励自己的员工进行内部创业机制,是不是可以解决一些业务下降时期的创新方式?员工能否在新媒体的平台里变成合伙人机制,能否孵化成网红主播,而不再是传统的主编、编辑身份,这都是传统媒体转型需要思考的。总之,每个人都需要变成新媒体的运营者。

记者:就艺术媒体而言,传统媒体形式转型新媒体该如何转?除了关注传播方式的趋势特点外,是否也应该结合艺术市场行业本身的发展变化?

陈小沣:无容置疑,艺术传媒如果能够拥有凸显艺术领域的专业性,自身存在的价值就是竞争力。比如,过去的《江苏画刊》就是一个案例,中央美术学院的艺讯网内容就做得很专业。利用新技术的手段,把过去专业的艺术行业转化为消费者能够连接的消费场景转化成流量,这恰恰是艺术媒体的价值洼地。

艺术市场的基础设施前所未有地发生裂变,未来的交易模式在移动端会有明显的增长,而艺术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就面临如何在新的行业发展机会面前重新连接市场需求的机会。艺术媒体可能既是内容,又有媒体的属性,自身还是一个交易的平台。竞争非常残酷,自身没有商业逻辑和模式,艺术媒体就不存在。真正展开融媒体的方式,可能才有艺术媒体生存的机会。过去艺术媒体给行业的印象还是在广告推广服务、展览报道这个层面,而现在应该更多的是消费端的连接与变现为主。

艺术市场行业面临着一个数量庞大的以生活美学为价值承载的消费端用户爆发的历史机遇,而如何让艺术品抵达这些潜在的用户,这就是艺术媒体内容想象力,以及“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地方。

(作者|艺术市场-记者 武文龙 经授权转载)


关键字: 内容标签:行业,传媒,传统媒体,艺术市场 艺术类媒体行业 传媒 传统媒体 艺术市场 艺术类媒体
下一篇:赵孝萱谈美_|_穿着“得体“_之美(二)_时尚--得体-衣服-名媛||上一篇:翟晶:霍米•巴巴理论的立足点:“居间”与“之外”_后现代主义-霍米•巴巴--殖民-概念-身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