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翟晶:霍米•巴巴理论的立足点:“居间”与“之外”_后现代主义-霍米•巴巴--殖民-概念-身份

编辑:杨晓萌 来源:N视觉
 
霍米•巴巴对于后殖民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提出了一重要的概念,例如少数族、第三空间、混杂性,文化翻译

霍米•巴巴对于后殖民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提出了一重要的概念,例如少数族、第三空间、混杂性,文化翻译等,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当前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些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具有不确定的、临时的性质,这就给我们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也使得霍米•巴巴的理论显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要理解霍米•巴巴复杂多变的后殖民理论,首先就要对其理论立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虽然他的理论经常显得模棱两可,且处在不断地补充、修改的过程中,我们却依然可以从中发现三个同的特征,也就是说:这些理论都是站在“居间(in-between)”和“之外(beyond)的立场上提出来的。

sorA8ivWm88ZWESnmzd39LxIrvkNn3TIrLhRZnbH.jpg

霍米·巴巴《文化的方位》原版封面

《文化的方位》是霍米•巴巴迄今为止出版过的唯一一部专著,此书的前言,言简意赅地将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的大致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前言的开头,巴巴就开宗明义地说:“我们时代的转喻,就是要把文化的问题定位在之外的领域里。① 因为在个时代,我们所关注的不再是那些关于主体死亡或诞生的大问题,而是具体的、细小的、“当前”的生存,由于“当前”是一个不断滑动的时间点,生存便注定了要在不断滑动的边界上进行,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无法给予这种状况一个恰当的命名,而只能用一个不断滑动的前缀“后”来称呼它。将一个时代,一种思潮、一种状态称为“后”,是相当无奈的事情,也必然引来很多的不同意见,所以关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之类的话题,总是充满争议的,但人们也很难找到更恰当的词语来替换它,不得不在无奈中与之共存。这就是生存于“之外”的状况。所谓“之外”,就是说我们的时代已经失去了确定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开端与结尾的中世纪神话②——而只能永远在临时和变迁中生存,在这里,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差异与认同、过去与当前,在内与在外,包容与排斥”③等,人们总是同时生存在这里和那里。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生活在美国社会中的墨西哥人,总是同时生活在墨西哥和美国的传统与现实中,他不是一个完整的美国人成者墨西哥人,但又二者都是,他同时占据了两种时空,但又哪里都不在,他总是生活在“之外”的某个地方。

这种“之外”的状况,同时也是一种”居间”的状况,因此霍米•巴巴紧接着提出了“居间”的概念,他说:“居间”的空间,提供了推敲自我性策略的地方,通过界定社会这一概念本身,它们激发了的身份符号,以及协作和争论的新地点。④”而“居间”又是和“间隙( inter-sice)”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居间”空间的作用,在于脱离传统的、固定的基本类别——如阶级、种族、性别等——来重新寻找主体位置,把对身份的诉求放在各种差异里,这些差异里面充满了各种矛盾,它们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只有不断地进行协商。就在这些——各种民族性、社会利益。文化价值互相交叠、竞争的——协商的过程中,浮现出了临时的身份和主体性,这种浮现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而只能是在各位置之间的间隙里,比如说,生活在美国的非洲人后裔和亚洲人后裔,在文化、利益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乃至于互不相容的,但在应对美国社会对有色人种族歧视方面,他们却有着共同的利益,这就赋予了他们一种共有的新“身份”,即作为抵制种族歧视的有色人种的身份,这种身份必然是临时的,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出现,即在他们差异的“间隙”里出现。

qVZonXbqg5FMNxGoXmaxyvI8VrqPcJzd2wIoQ6Qg.jpg

​霍米•巴巴(1949-)

“之外”和“居间”这两个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构成了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的基本立足点,这两个概念的临时性、不确定性的特征,使得巴巴可以摧毁一切“原初的”、固定的类目和位置,一切所谓恒定不变的民族性阶级性、文化乃至性别,从而为那些被主流话语所压抑的他者创造了发出自己声音的条件。用霍米•巴巴的话说,它们所提供的是一种“非决定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这就意味着,启蒙时代以来西方所谓进步的、线性的历史,并不是唯一的历史,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两方式的“文明”也不必然是人类的归宿,围绕着那个神话所建构起来的世界秩序,可以从根本上被覆。

正因为如此,“之外”和“居间”的概念贯穿于《文化的方位》全书,也贯穿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从这个立足点出发,衍生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如少数族、文化差异、文化翻译、模拟、混杂性、能动性等,构成了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的无系统但不失清晰的框架。霍米•巴巴将“之外”形容成一片调解的空间、一座桥梁,⑤ 提供了另一种时间性,使得对身份、主体性、历史、文化等进行重新铭写成为可能;而“居间”状态,允许人们从一个双重的、移置的位置上发言,这正是全球化条件下破碎的、解中心化的主体性的必然要求。

注释:

①-⑤HomiK.bhabha,’Introduction’.in The Location of Chlture,Routledge(London/New York).1994

编者注:本文选自 翟晶《边缘世界——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出版


关键字: 内容标签:殖民,概念,身份,后殖民主义 后现代主义 霍米•巴巴殖民 概念 身份 后殖民主义 后现代主义 霍米•巴巴
下一篇:陈晓峰:疫情倒逼下的艺术类媒体,如何自救?_艺术类媒体--行业-传媒-传统媒体||上一篇:沈语冰:迈耶•夏皮罗——作为批评家的艺术史家_艺术史--弗莱-书法-绘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