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常识往往有问题》选自第一辑“社会观察”。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最近在一所美院雕塑系发现,几个雕塑辅助工被辞退了。不是他们不需要这些工人,长期以来,每个雕塑系差不多都会养一些和泥、翻制模型、扎架子的工人,他们是师生教学和创作的好帮手。
随着劳动法实施,这些工人的饭碗成了问题。如果要保障这些工人的权益,就要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要交社保、医保等等。本来系里是没有这笔经费开支的,如果让这些工人成为系里正式的合同制工人,既无编制,也是一个不小的经济压力,只好忍痛割爱。
这是一件挺矛盾的事情。按照“常识”,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如果因为劳动法的实施反而直接导致一批劳动者失业,这肯定不是劳动法制定者的初衷,可眼前的事实又的确如此。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也谈到了类似的例子。2007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最低工资的法案,把10年没有动的最低工资额涨了上来;这边法案刚通过,那边参议院马上提出来,要在10年内给小企业减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经济学家老早就发现了这个规律,最低工资法和失业率之间是成正比的,特别对小企业而言,人工成本一旦提高,老板马上裁员,使让一部分劳动者成为提升最低工资的牺牲品。
这个例子很好说明了,在国外,为什么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无所事事晒太阳,另一方面,小餐馆人手紧张,忙不过来。
这种现象就是在挑战我们的常识。
所谓常识是不需要通过特别的学习和论证,大家都会明白的知识。“回到常识”是大家喜欢讲的一句话,可是当真的要“回”的时候,人们往往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常识?特别在社会领域,常识非常复杂,大家看起来所熟知的那些无须论证的知识,绝非那么简单,常识往往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就像黑格尔说的:“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
例如,城市发展了,经常出现堵车现象,常识告诉我们,这是道路不够,如果道路设计合理,路修又多又宽,堵车自然就会减少。的确,许多城市正是依据这种常识来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的。
可是结果呢?恰恰相反,越修越堵,越堵越修,形成城市交通的恶性循环。在道路刚修好的那段时间,堵车现象的确可能有所缓解,然而,宽敞的道路,马上会刺激人们新一轮的购车欲望,于是,刚刚修好的路,马上被更多的新车所补上。对城市而言,多修路从来就不是一种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办法。
再如,瑞典旅店业有一个反“常识”的做法,在旺季,入住率越高,折扣越低;反而在淡季不打折。这其实基于一个双赢的策略。旺季打折,有利于促使房间入住率趋于向满员方向发展,只有在入住满员时,折扣最大。
在他们看来,入住率高,成本就会下降,旅店所赢得的利润就应该让出一部分,回馈和奖励客人。在冬季,入住率本来就低,酒店仍要维持运营,例如暖气,不会因为客人少就不烧了,因此造成了入住成本的提升;对于淡季入住的客人而言,他们的需要是刚性的,由于消耗了更多的资源,所以,淡季入住的客人就不应该打折。这种思路与国际上大多数旅店刚好是相反的。
问题在于,这两种绝然相反的做法,究竟哪一种更应该是常识呢?
关键字: 内容标签:工人,劳动法,就不,劳动法 雕塑工人 劳动法 就不 劳动法 雕塑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