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跟贾老师讲过,做好记录,做好总结,就不发言了。但是我听了以后,觉得要说几句大家没说的话。如果在总结的时候,直接放进去,就成私货了。
有5个方面。大家好像还没说到:
第一、 我觉得林惠兴的作品里有一种宗教意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我觉得他的作品和宗教有某种联系,例如,基督教里的原罪、救赎;还有佛教里面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以及佛经变相里的“地狱变”等等。整体而言,林惠兴雕塑的宗教感还体现为一种悲悯,对生命的悲悯。这是他的作品在我们今天比较难得的一种精神特质,而且,这都是被我们忽略的一些方面。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我们应该重视的东西。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 是说他这种作品的基调,刚才有人说是现实主义,也有老师说是写意的、印象的,我个人认为他更多的是表现主义作品。他是那种强烈的、内在的感情的抒发。就有国外的理论家谈到中世纪的宗教雕塑那样,说它是一种“病态的诗意”。实际上中世纪雕塑中,人的扭曲和变形,其实是来自于一种表现性的情绪。
第三、 是如何解读欲望。我觉得大家说林惠兴作品中的“欲望”,不是我们今天世俗社会的那种欲望,那种占有欲、物欲,而是生命中的一种本能的欲望。包括他作品中的“性”,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今天说的“温饱思淫欲”的那种性,而是一种生命原始的欲望。他作品中的性恰好是跟“末日情绪”是相关的。我看过一个资料,二战临近结束的时候,苏美大军压境,希特勒也自杀了,整个柏林惶惶不安,充满了绝望的情绪,街上的男女公开的做爱。这种男欢女爱,决不是一般身体欲望的满足,而是内心绝望时的本能反应。
第四、 我想说的就是比较,比较什么呢?就是带有表现性的雕塑叙事之间的比较。就像李占洋,他做过人间万象,描述丽都,描述欢场纸迷金醉的场景。林惠兴雕塑的基调不同,更多的是在一种救赎的、悲悯的、带有宗教感的基调。当代中国做具像雕塑的年轻人基调是什么?是嘻哈、卡通的、调侃等,用比较的方法看,显出林惠兴的不同,是他的独特性。
第五、 最后想说一点,其实也有老师也感受到了,我们刚才互相有交流,林惠兴作品的空间结构让我想到了《收租院》,既是创作现场,也是展示现场。《收租院》里头有大量的现成品,箩筐、风车等各种道具,包括人的眼球用玻璃球等。当然,林惠兴的作品不同于收租院,但人们产生这样的联想,说明他作品资源来源的复杂和广泛,我们把林惠兴的雕塑作为一个个案来研究,能够有更多不同的、丰富的解读空间。好,谢谢!
http://v.qq.com/x/page/v07955l1cpx.html
关键字: 内容标签:欲望,基调,宗教,林惠兴研讨会 孙振华欲望 基调 宗教 林惠兴研讨会 孙振华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