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苏刚:设计导向的误区_审美大于功能_-审美-需求-艺术

编辑:杨晓萌 来源:中国美术报 
 
从史前人类制作第一个骨针开始,人类就开始运用设计来满足缝合的实用功能需求。随着历史的发展,站在艺术的

从史前人类制作第一个骨针开始,人类就开始运用设计来满足缝合的实用功能需求。随着历史的发展,站在艺术的角度来看,满足实用需求与满足审美需求逐渐分行为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两条道路。然而,在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当代的一些设计作品却逐渐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即审美大于功能。换成一句更为学术化的语言就是:设计也可以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表达艺术家个人对世界的感受与思考,小至一张海报招贴,大至整个区域的景观设计,都可以成为设计师传情达意的手段。作为时代潮流,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双重称号无疑为设计师增添了职业的光彩。

当我们看到“央视大裤衩”打破建筑垂直线的铁律,确实惊心动魄。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名列其中。曾担任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设计竞赛评委的香港建筑师严迅奇说,起初,他对这个“极其疯狂的设计方案”持相当保留的态度,但到后来,他感觉这个设计能代表“某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国在新时期展现出来的东西:不惧权威,敢于尝试,无所畏惧,高度自信”。确实,这是艺术的胜利,但不是建筑的胜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丽方认为:牺牲掉了建筑所有的好处,全心全意在搞怪形状,代价很大。2014年,英国《金融时报》以“自己身边最想拆掉的糟糕建筑”为主题,让其全球范围内的记者展开调查,结果,北京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榜上有名。总体而言,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成功是挑战建筑传统视觉经验的成功,是审美的胜利。但到目前为止,也很难确定是建筑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成功,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设计艺术的初心是在满足人类实用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一旦这个顺序反转后,作为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得到了体现,但在更为基础的实用性上却失去了根基。

比如,被称为“高度现代化的中国铁路客运车站”的北京南站,在360百科网页上介绍如下:“北京南站建设过程中,攻克了包括轨道层直螺纹连接、光伏发电一体化、雨篷A型塔架支撑、悬垂梁在内的世界级技术难题,为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积累了先进经验,为中国铁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建成后的北京南站具有候车空间大、视野通透的特点,把握了旅客至上和人性化的客流组织原则,实现了地铁、高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连接和零换乘。”笔者居住北京十余年,每年出入北京南站五六次,至今仍感觉那是迷宫一座。说好的“视野通透”却被一座座后来的商店建筑遮挡了视线;说好的“人性化的客流组织原则”被不停地转弯转得晕头转向;说好的“轨道层直螺纹连接、光伏发电一体化、雨篷A型塔架支撑、悬垂梁在内的世界级技术难题”确实实现了,但作为交通枢纽最基本的实用性——旅客的便捷出行却被牺牲掉了。

虽然时代的进步已经让我们可以把造价高昂的建筑当成一件艺术品来对待,但是,这如果是设计师与投资人的私人行为无可厚非;但如果是面对每天出入达上万人次的公共交通枢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好找、好走、省心”这类最基本实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话,设计的导向一定出了问题。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审美,需求,艺术,设计审美 需求 艺术 设计
下一篇:汉魏洛阳城与太极殿的考察——探索中国古代居中宫城制度之源_曹魏洛阳城--宫城-居中-建中||上一篇:张蔚星:从人物特点、作画习惯鉴别傅抱石人物画真伪_-人物画-作品-线条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