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津:艺术专业课不必列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_-修养-必修课-训练

编辑:杨晓萌 来源:中国美术报 
 
培养每个人都具有艺术修养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在大学把艺术(包括美术)作为必修课则是一种浪费。据说,马云

培养每个人都具有艺术修养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在大学把艺术(包括美术)作为必修课则是一种浪费。据说,马云表示要把音乐和美术作为他办的商学院的必修课。不过,我看他那是在哗众取宠。如果商学院的学员都是商人,他不把商学作为必修课也许还说得过去,不过这样一来,或者马云那个学校的名字就得改成艺术学院了,或者学生就是来学艺术的,顺便也选一些商业方面的课听听。

浙江大学的党委副书记郑强也多次在公开演讲中强调美术、音乐对于高校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我们现在更加需要的是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滋养,所以中国的教育有没有希望、有没有未来,就在于我们的学生喜不喜欢绘画、喜不喜欢书法。郑强的看法在本质上并不错,文化和艺术滋养也是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未来的关键因素,不过我觉得,如果郑强真的认为艺术应该在非艺术院校作为必修课,那他就完全不懂得高等教育是干什么的。

首先,动手意义上的艺术感觉和能力从本质上是娘胎里带出来的,根本教不会。因此,对于每一个人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来讲,真正要教育的是审美、鉴赏、批评以及相应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并培养相应的态度、格调以及习惯,而不是动手实践艺术创作或制作。在这个意义上讲,艺术院校当然可以在学习美学及相关知识的同时,学习和训练动手创作或制作艺术。但是,娘胎里的决定性作用仍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通过规范训练、高人指导、勤学苦练等方式,艺术院校的学生都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不过只有娘胎里注定有天分的学生才可能出类拔萃,甚至成为所谓大师。不仅如此,严格说来搞艺术创作,完全可以不上大学,所以更谈不上要每个非艺术类的大学生都去学习艺术方面的专门课程,或者接受这些方面的训练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即使在艺术院校和研究机构,针对艺术创作而设置硕士和博士学位简直就是糟蹋粮食,而且也是歪曲高校功能、亵渎大学精神。

其次,既然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讲,并不是必须创作艺术作品才能够有文化和艺术的修养,那么他就可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学习相关的美学、鉴赏、批评以及相应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然后就有可能具有相应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了。另一个选择就是专门从事文化和艺术工作,叫做事业也行,而这个选择同样不必亲手从事艺术创作,尽管具体的个人可以同时学习和从事创作。但是,如果仅仅是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而不是去做专家,那么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以及相应格调和习惯的养成,应该在小时候,至多到青少年期间来完成。换句话说,我主张从幼儿园到初中(初二或初三并无所谓),将艺术(按重要顺序包括音乐、美术、戏剧、书法、诗歌、小说、舞蹈等)作为必修课,而且认真考试。其实,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学历教育就是这样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艺术学科和内容的,只是执行得不好,普遍的情况都是敷衍了事。

我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有两个。其一,学习并掌握不经过规范教育和训练就无法获得的技术,知识还在其次,因为不上大学而获得同样学科以及同等水平的知识在理论或逻辑上讲是可能的,但技术不行,不仅因为有些技术缺了师傅可能自己一辈子都摸索不出来,更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讲离开大学就没有相应的学习和训练条件。其二,学会批判思维、掌握批判本事和能力、养成批判精神、引领批判导向。对于上述两点,哪一点都不需要艺术,甚至也不需要专门的文化,所以非艺术类大学开必修课教授艺术不仅是极大的浪费,简直就是不懂大学是干什么的。但是,大学不教授文化和艺术修养的专业和课程并不等于文化和艺术修养不重要,恰恰相反,正因为它的极端重要所以必须在高等教育之前完成这方面相应的教育、培养以及相关训练。至于某个个人在大学阶段、甚至一辈子同时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显然已不是大学或高等教育范畴内的事了。大学也搞科研,包括研究文化和艺术,不过这是大学的“附带”功能,因为除了教书,大学教师有足够多的时间、精力以及兴趣去搞科研,而且不搞科研就没有新增的知识,大学也就办不下去了。不过,这也不是大学的专门功能,因为完全可以离开大学办研究机构,而且,大学精神也不在于是否搞科研。


关键字: 内容标签:修养,必修课,训练,美育修养 必修课 训练 美育
下一篇:邢千里:文质彬彬,然后设计_-内容-君子-情怀||上一篇:核心素养教学谈之“中国书画”课程_-设计-书画-知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