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振华:孔森的梦_装置艺术-孔森--他在-思想-都是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孔森的梦》选自第一辑“社会观察”。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孔森那天喝了点酒,乘兴讲了他的一个梦。

  他在梦里见到了孔子。那时,他正在冥思苦想,设计欹器。睡梦中,孔子对着走过来了,他的身材非常高大,山一样地站在面前。孔森终于把心里疑惑很久的问题说出来了:“我姓孔,山西的孔,是您的后人吗?”

  天下姓孔的人,基本都可视作孔子后裔,可是姓孔的太多了,两千五百多年来,世代相传、苗裔广布,分支余脉几乎遍及全球。孔森告诉我们,山西的孔姓应该是血缘较近的一支。

  孔子听到问话,笑笑说:“只要是信孔的,都是”。意思是,只要是信奉孔子的,都是我的后人。孔森还是不太明白,急着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呢”?孔子此时已经转身要走了,回过头来,仍然笑着说,“因为他们信孔嘛”!说着,孔子走远了。

孔森设计的青铜欹器

  尽管在梦中,孔子说出来话仍然是意味深长。孔森问的是遗传基因的问题,孔子回答的则是文化基因的问题,就今天而言,强调孔子的文化基因可能更在点子上。

  根据遗传学基本原理,如果从某个先辈出发估算他与后代在遗传方面的数量关系的话,基因减半的过程每传一代都会发生一次,所以每传一代就会按几何级数迅速递减。比如,孔子的第6代后裔就只继承了1/64的“孔子基因”,其余63/64都来自外姓祖先。到了第80代的时候,正宗孔子后裔只继承了约1亿亿亿分之一的“孔子基因”,这个数字与0的区别都不大了。

  中国的传统习俗是“同性不婚”的,如果孔姓之间不通婚,那孔姓女性也是同样携带孔子基因的,她们的后裔之间出现通婚现象则不可避免,那么孔子女性后代所繁衍出来的后辈,其基因重合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孔姓的男性,因此,这些孔姓女子的后代,虽然不姓孔,但携带孔子的基因却可能更多,而正宗的“孔子后裔”在生物学意义上,所携带的孔子的基因反而是最少的。

  孔森的梦无意中涉及到了孔子遗产的继承问题。对于孔子的思想,我们不能简单从民族主义、国粹主义、人种学的意义上来看待它,而是应该更强调他在人类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价值。孔子的思想不只是齐鲁人的思想、汉族人的思想,中国人的思想,而是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思想史所做的有价值的贡献。应该把孔子放在学术、文化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而任何将孔子仪式化、国粹化、民族主义化的做法,反而可能是对孔子的矮化和不敬。

雕塑家夏和兴利用欹器原理创作了流水的欹器装置艺术《中则正》

  中国远古有一种“欹器”,早在6000前的仰韶文化中就出现了,它是原始先民的一种从井中取水的用具,没水的时候是倾斜的,水装到一半,它正了,再装又倾覆了。

  山东曲阜有一件《观欹论道》的石刻,孔子带着学生,询问殿堂中间的盛水器,解说它“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的道理。孔子借它告诫世人,“戒盈持满”,“过犹不及”。 就是这样一种平常的生活器具,孔子却从中发现了它的道德警示意义,这种警示在今天远远没有过时。

  孔森有感于此,重新设计出青铜欹器,送给了孔子基金会,并提出了国家专利申请。无独有偶,雕塑家夏和兴也利用欹器原理,创作了流水的欹器装置艺术。这种不约而同,对“欹器”资源进行挖掘和运用,是对孔子所表达的更有当代价值的敬意。


关键字: 内容标签:他在,思想,都是,欹器 装置艺术 孔森他在 思想 都是 欹器 装置艺术 孔森
下一篇:齐建秋:画家作品的价位是怎样形成的?_艺术品市场--作品-书画-艺术||上一篇:邱敏:艺术的剧场化与沉浸式体验_-作品-关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