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术史》课堂上,一位学生介绍了一位比较“红”的当代画家。在点评环节,我对学生所介绍的画家给出了负面的评价。我的“负面的评价”和学生的“完全正面的评价”(他对那位画家的认识在我看来只是一些主流媒体广泛宣传的陈词滥调,没任何新意)形成了鲜明对照。而一位女学生在讨论时对我这样说:“蔡依林说批评她的人都是在嫉妒她。”就我的理解,那位女学生要表达的意思是:你批评别人,那证明你在嫉妒别人。我在课堂上送给那位女学生一句话:“嫉妒通常存在于年龄相差不太大的人之间。”
我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初稿)中提到陈丹青。大致意思是说很多人在“打民国牌”,“比如陈丹青”。我爱人阅读我的文章后建议我将“陈丹青”的名字删掉。她对我这样说:“陈丹青这样的人时下被很多人捧为‘大师’,你别点名批评他,免得让别人说你‘酸溜溜’的,想通过批评‘名人’出名。”我听了我爱人的建议,将“陈丹青”的名字从文章中删除。然而,我可以从自己的文章中删除“陈丹青”的名字,但我确实做不到在自己的文章中不提任何人的名字,何况我一直认为批评应该有“针对性”,应该“点名”,今天的人不是经常直呼“马克思”、“尼采”、“爱因斯坦”等等嘛,提到“陈丹青”的名字有什么不可!
作为“无名小卒”,你竟然斗胆批评“名人”,这是许多人无法容忍、理解的行为。人微言轻啊!“名人”拉的屎就不是屎!(即便是“脑残”,起码的常识也应该具备:谁拉的屎都一样是屎。)陈丹青拉的屎(说的废话)不能当饭吃。然而,陈粉们就是喜欢把陈丹青拉的屎当饭吃,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手舞足蹈。别的人对其毫无办法。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名人”就不可批评吗?“无名小卒”就不可批评“名人”吗?陈丹青开始也不是“无名小卒”吗?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徐、周不也被绳之以法了吗?人们对“网络红人”毫无办法,但薛蛮子、郭美美的真实面目还不是最终被公安部门揭开了。你能说郭美美不是“名人”?郭美美的名声比陈丹青响多了,她几乎是家喻户晓。陈丹青动不动以“大师”、“伟人”的口吻说话、演讲,但他可曾家喻户晓?不过就是美术圈的一些“脑残”崇拜他、追捧他罢了!
我对陈丹青没有丝毫兴趣,更别说有冲动批评他。因为我一直认为,“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讨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批评”。即便很多问题值得讨论,很多人值得批评,我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做。但面对关于陈丹青的一系列无聊话题,有些话不得不说。正如人的屁,屁是不得不放的,憋久了会伤身体。而既然要放,那就要放响一些,要让尽可能多的人闻到——正如陈丹青放的屁,闻着让人真受不了。所以我也斗胆质疑。
我听说“陈丹青”很晚,但知道罗中立比较早——因为中学的《美术》课本(初中的还是高中的记不太清楚了)中有一件名为《父亲》的油画作品。最早听说陈丹青是在大学二年级(具体时间同样记不太清楚了)。一天早晨,辅导员拿着一份报纸兴奋地告诉“我们”一个消息,清华美院教授陈丹青因不满当前的艺术教育辞职了。当时听闻的“陈丹青”是“作为清华美院教授的陈丹青”。“清华美院教授”对于一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那可真是如雷贯耳啊!紧接着从专业老师关于中国当代美术的课堂上(讲座中)了解到陈丹青是非常重要的画家,同时看到他的《泪水洒满丰收田》(1976年,与阿旺曲扎合作)、《西藏组画》(1982年)等作品的幻灯片。这时我听闻了“作为著名画家的陈丹青”。再后来就是在朋友的住处翻阅了“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陈丹青”的成名作《退步集》。我说了我对陈丹青没丝毫兴趣。不过,因为几年前“作为话题的陈丹青”在艺术院校是无处不在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对陈丹青失去了兴趣,甚至非常讨厌),所以即便我没有逐字逐句阅读过陈丹青的一系列“散文集”,我也自信对他的质疑不是无的放矢。记得有一次和一位朋友争论陈丹青(同样是在读大学期间),那位朋友对我讲陈丹青多么多么了不得,文笔多么多么好。可我不以为然,因为我觉得陈丹青所写的文字不咋的,文笔充其量是中等,思想性则是低下,所以他出的书、写的文章、发表的“大话”(言论)含金量很低,充其量是配合了媒体的宣传。我和那位朋友在其住处争论了一晚上,当然争论的话题不局限于陈丹青。那天晚上我说,你说陈丹青文笔好,那看和谁比,和真正的作家比,他文笔实在不咋的,不过如若和其它画家比,他的文笔的确有些“鹤立鸡群”(其实文章比陈丹青写得好的画家也很多,只是那些人没有陈丹青那么精明,很善于利用媒体为自己造势、进行自我宣传),何况他的文章写得很做作,给人感觉处处在卖弄自己的文笔和太极思维,我当时举了米兰·昆德拉作为例子。而就思想性来讲,如若和鲁迅等人比,陈丹青根本不值一提,或许听陈丹青说话的口吻可以感觉出他在以“当代鲁迅”自居,但实际上那是彻头彻尾的自我标榜——在我看来,他最会自我标榜了。陈丹青言论的自相矛盾众所周知。我坚信一点,是话是屁是屎分析一下便可得知。
客观地讲,陈丹青的确很有“才气”,我指的是他在他那个年代——要不然他怎么可能被中央美术学院破格录取。(但现在的陈丹青可爱不在,显得十分老奸巨猾、油嘴滑舌。)同样的,陈丹青的确很有“水平”,要不然他怎么可能被清华美院破格聘为“教授”、“博导”。同样确定的是,陈丹青很有“知名度”,他每次说的话(不管是什么话)都被各大媒体疯狂转载(而且动不动就放头条)能很好的证明这一点。然而,说陈丹青是其它的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也不应说他是“大师”。你可以说吴昌硕、王国维、齐白石、黄宾虹等人是“大师”,但你不能说陈丹青是“大师”。我有些较真了。请陈粉们千万别逼我崇拜陈丹青!而将陈丹青说成是“公共知识分子”更驴头不对马嘴。说句貌似过激的话,“在中国,公共知识分子还没诞生呢”。现在的陈丹青充其量是“媒体红人”,是“明星”。什么是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应该是“公民的良心”,其应该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为其伸张正义,其思考的应该是人类未来的命运。而陈丹青算什么,他的言论处处是为了自己,他要犀利,他要知名度,他要不停“放炮”,他要震惊听众,他要影响力……在我看来,陈丹青说话、演讲傲慢自大、不可一世是有原因的,他的成长一直是“破格”,破格读大学,破格当教授、博导……我想他在“非同寻常”的成功道路上早就养成了对什么规则、制度都放不在眼里的臭毛病了。
陈丹青在中国有市场是有原因的。中国人最喜欢那种十八般兵器样样能耍的人了。陈丹青能画、能写、能讲、能上镜,这样的人在中国不被人追捧都难。比如80后韩寒也是,能写、能开跑车、有导演才华,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可真是“才子”。但在一些比较严肃的人看来,百无一用是“通才”。十八般兵器样样耍,具体到每一门,几只杯子都是空的。顺便说明一下,我是80后,但我不读韩寒。当然,“作为画家的陈丹青”的杯子肯定不是空的。但是陈丹青的画家生命早结束了,正如韩寒“从作家到导演”,不过证明其是一个“逃兵”,宣告作家生命的结束。华丽转型,不管陈丹青,还是韩寒,真是精明!
一直以来,我们的民众对“专家”缺少尊重。当下,最有影响力的是明星——为什么明星最有影响力,因为明星的粉丝最多,而粉丝是什么,粉丝是“忠实的崇拜者”。但这种现状在不久的将来会改变,现在政府不也在提倡“专家治国”嘛?说实话,现在很多所谓的“媒体红人”(名人)真的不值一提,比起那些一辈子隐姓埋名研究尖端武器、学问的专家,明星(所谓的名人)算得了什么,其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当然,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是某几个人的问题。有怎样的粉丝,就会有怎样的名人。陈丹青、韩寒之流是社会造就的。
近日各大媒体都刊登了批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评论,奥巴马被戏称为“跛脚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奥巴马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环球时报》)。说陈丹青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是非常合适的。不过,他还称不上“语言上的巨人”。陈丹青一系列言论的自相矛盾历历在目,无需分析,而他的“言行不一”、“光说不做”让人作呕。“辞职行为”着实让陈丹青名声大震,实现从画家到“媒体红人”的华丽转型,但我认为陈丹青的“辞职举动”只成就了他自己,其对中国艺术教育的改善毫无帮助。人们大可将陈丹青的“辞职举动”视作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行为”,将其作为《市场营销学》的典型案例。
面对谬论,哪种人没有“强烈的批评冲动”?脑残!批评是妒忌?!真让人震惊。我想将我送给我的学生的话——“嫉妒通常存在于年龄相差不太大的人之间”送给那些将批评视作妒忌的人。我批评陈丹青绝非出于“妒忌”。我是80后,我不可能妒忌陈丹青。我想其他批评陈丹青的谬论的年轻人也是。他们批评陈丹青无非是要超越陈丹青。某些人早该out了!
二零一四年八月四日于湖南怀化
关键字: 内容标签:自己的,名人,巴马,自己的 名人 巴马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