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宣告着对于视觉效能的信任、依赖和期待,借由此发展出自身的物质体系,同时被赋予不同类型的功能,譬如美学演绎、信息传递、文明佐证,或某种特定社会意义的抒发。然而,我们往往忽略的是,图像在不同时代的意义,本质上是由同期特定社会关系所塑造,无论对于作者、观众、还是图像本体。换而言之,图像的视觉价值并非足够得以超越时间束缚,从而不朽;而是在时间的过滤中,图像的本体被塑造,同时舒展着弹性,以应对不同时期供需关系的转移。
什么是图像的本质?什么是绘画创作的视觉范例?
光,色彩和线条构成了今天我们目光所及的大部分图像。艺术家对于图像的研究,体现在对细节和完整性的追求,以及由此延展出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张力。这些视觉的实践,通过展览,得到观众的阅读和解释。观众希望这些可见物上,孕育着不置可否的神秘,并且通过体验,从而相信自己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或者某种知识,通过观看被洗礼,通过联想被自足。
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 布面丙烯 120x150cm 2016
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2 布面丙烯 120x150cm 2015
张心一的创作始于2014年,她的工作维度超越了普遍意义的艺术家工作室。一方面,她延续着画家的传统,在工作室的画架上精心设计着点、线、面构图。和她的绘画老师略微不同的是,苹果电脑也是她的画架-——有相当的视觉设计工作是在电脑屏幕上完成的。另一方面,在广阔的互联网平台上,她创作的emoji表情在年轻一代社交媒体用户间高度传播。按照艺术家自己的看法:“emoji是每天都会见到的图像,直接参与到我们的交流和表达,使用频次惊人,这种风格化的小图标影响了我们的审美取向和阅读习惯。”
Emoji同样是体验视觉效能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甚至通过微信用户的手指,几何级地进行二度发散。从传播效果而言远超于依赖于实体空间的艺术展览。张心一将这种图像性延续到了本次“Icon”展览中,她把细节的图像还原(或拓展)成为符号的图像。
自中世纪以来,每一幅绘画作品都包含着一篇故事,绘画的内在统一性就是描述。画家设定的观众是画家友人或者其他画家,画家的赞助人设定的观众是普罗众生,无论是在罗马还是拜占庭,赞助人本身就是宗教的代理机构,因此画作中的叙述性旨在向观众传递宗教故事,特别是面对文字教育并不普及的地区。这两类观众的自身属性,决定了之于绘画,是对细节的痴迷,还是对故事性的痴迷。而这两个方向,在观看的时刻中并非保持永远互补的一致——对细节的好奇,往往被内容的可读性而减弱。但作为绘画的创作者,更为考量的是同行的眼光。直至十八世纪,历经漫长的绘画历史,画家以强调精准而闻名,从而去呈现真实性。在文艺复兴期间,达到了艺术大师们临摹自然的巅峰年代,但是之后呢?艺术观念的自主性从对技法细节的迷恋,逐渐转移到对形式的思考。视觉物理属性的再现和真实世界的关系并非只有一种方式,在艺术的可能性中,最能够允许采用新的方式去证明或者实验这个关系。
有理由等待更美好的继续 布面丙烯 120x150cm 2016
只有不属于时间的东西才能在时间里永不消失 布面丙烯 120x180cm 2016
历史化的画作,成为了公共图像资源,谁是这些资源的改造者和发展者?毕加索在1932年的画作《梦》,是对安格尔的回应;或者1957年的《宫女》,是对委拉斯开兹《宫娥》演绎;上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家意识到商业形象是图像的宝库;今天,Emoji表情符号已经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微信上的文本。张心一一方面挪用山海经的神话形象,另一方面引述艺术史经典图像(和毕加索类似,她偏好女性形象),用海报风格的线条构图、明快的色彩、精心且揶揄的作品名称,营造出一个不受制于过去的知识,又和当下互联网生活紧密相关的现场。
张心一感受到了视觉效能先于文本,并展开了一系列缜密的实验。传统的画家,创作逻辑始于图像先达到相像,再延展出相像的变化。张心一的工作方式从相反的方向展开:她首先选择网络搜索排名最高的“经典绘画”图像,再通过在原始图像上套用基本线条,不断简化,去掉笔触细节、光和表情,最终只留下剧情、线条和人工色彩。我们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虽然消失了,图像依然不断继续得以激发着观众的情感。再简单的图像,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现实,图像回到了最基本的体制关系,各个视觉要素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依然明确,从而维持着图像的自律。随后,这个体制不仅仅构建了图像本身,观众的反应也作为一部分参与了进来。
水泊梁山祝英台 布面丙烯 120x90cm 2016
波普以降,扁平化的图像不仅仅是生活的延伸,也在迭代与重复中不断覆盖生活、覆盖城市文化,直至覆盖艺术自身。
后互联网时代,用户(或观众)的观看方式和观看节奏已经被手持移动终端驯化把持,更不用提,那种淹没在社交媒体的海量图片中,不断切换时刻窒息般的感受。我们对图像或者宏观艺术史的期待是什么呢?是在依然期待一种知识的总结吗?虽然很多人习惯用文字来尝试表述出对于图像的感知,而当我们站在真实的展览中,感到的只是图像的快速移动和情绪的剧烈变化,更不用提在社交媒体海量信息中的切换时刻。或许最终,我们在两条道路上并行:今天昌盛的图像鼓励着我们进入精神生活;同时,图像的昌盛验证着这个时代的症候——即所有的观看都转瞬即逝,只有匆匆的体验,却无法形成有效的感知。
更多内容尽在[尤洋专栏]
尤洋简介:
艺术活动策划人,多家艺术和音乐杂志专栏作者。曾任中国大陆地区首家大型当代艺术博览会CIGE(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副总经理、美国迈阿密Art Asia艺术博览会亚洲顾问,《TimeOut北京》杂志市场总监和非盈利艺术机构满瑞斋(MaryInn)的创始人及活动策划人。自2006年起加入艺术行业后长期关注新锐艺术家、设计师、音乐人的发展,并策划一系列活动呈现新一代创意产业人士的创作状态,曾多次代表中国艺术产业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现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视觉,画家,张心一,当代艺术艺术 视觉 画家 张心一 当代艺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