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消费主义之下的艺术异化_主义-艺术家-需求

编辑:王明亮 来源:雅昌网 
 
消费这一行为从满足购买需求到如今的脱离购买对象本身的商业化需求,已经变得脱离消费者本身,当下所有熟悉

消费这一行为从满足购买需求到如今的脱离购买对象本身的商业化需求,已经变得脱离消费者本身,当下所有熟悉的热门词汇多少都与之相关,如消费升级、绿色主义、垂直细分领域等,都是在将人从其本体的需求消费解放出来,创作出更多的消费需求以满足商业社会的利润需求。如果说过去经济学的消费-需求理论是存在于产品与消费者之间,那么当下的消费-需求则是寄生于消费者与利润需求之间的关联如何产生问题上的。

作为产品的“艺术”及其衍生

对于过去的艺术品而言,可被赋予更多文化价值与历史艺术的特性是其于当下大放光彩的消费主义支撑,它造就了一批“文化”、“艺术”、“历史”等特性为关注点的亚文化消费群体,借着如时尚业与电子产品行业同样的模式,建立起一个「消费-文化」的链条,这种消费成为特殊形象或群体塑造的附骨之疽,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需要符合消费主义环境下定义的存在特性所需要进行的消费,如时尚和潮流的着装,“艺术品”符合的配饰或产品,小众而莫名其妙的细分产品,家里需要挂上几件尽可能脱离大众的艺术品。凭借消费主义产品的价值来确认自身的身份独特性。而当下的艺术品或其相关衍生的存在价值,也脱离了艺术本身,被消费主义的商业存在所裹挟。

YzvrZSRwJehvTl5oPxX1o5dHAPCGr7AUg3mGhkNI.jpg

当人们的生活被手机和电子化屏幕产品所绑架

如果说以貌取人是过去被摒弃的,那么当下则是将人的存在价值糅合成了综合而立体的形象,通过消费行为进行画像呈现。用户画像是大数据时代的流行词,各种互联网软件通过搜集的用户数据,将用户进行群体划分,并根据产品对应消费群体进行互联网式的广告轰炸,当人们的生活被手机和电子化屏幕产品所绑架,那么你的视野机会成本也就伴随着你“亲昵”的“电子爱人”不断被广告洗脑,从最早的手工海报到如今的自发式生产的各类短视频、图片海报等,人的视觉疲劳依然抵不过消费主义的激流勇进。广告似乎总是有办法抓住用户消费欲的痛点,广告与其好友互联网消费平台共同打造了一场轰轰烈烈却又安静平和的推销大战。从刷卡到二维码,NFC再到无感人脸支付,消费主义在不断地隐藏消费发生的过程,而放大消费所产生的对人产生的身份定位影响。如某家快餐的广告就是特别典型的案例,针对家庭消费群体的他们需要塑造在此消费之后可以产生的是“幸福的一家子”的用户定位,通过其广告和营销将这一形象与消费行为捆绑。而产品本身的价值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那么重要,这种产品脱离本身特性诉求的变化,也异化了产品生产本身。一件产品本身使用的价值不再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而其是否符合用户身份打造成为了关注的重点。

过去的艺术创作在今天已经很难成立,时代性是无法摆脱的,艺术创作更像是一种艺术品生产,这种生产相对于其他消费产品的质量、规格等数据而言,艺术品则是在时代、风格、题材、内容、创作者等方面来圈定的。通过差异对应出不同层级的文化艺术消费者,再通过差异的细节将这种文化艺术消费个性进行更为细致化的区分,小清新喜好的90后,喜欢动画的海报,个性化还能首推创作者村上隆,希望和艺术挂钩更紧密则选草间弥生。有资历的一定是经典写实。爱国情怀大背景则必须是齐白石、李可染。当然这些只是例子,毕竟艺术品消费依然是特殊的,特殊在艺术作品是如手工业者受到社会刺激一般的风格变化,而非工业大生产的大批量规划设计。尽管这两种方式在当下是共存的,既有小众的垂直领域设计产品,也有大批量的富士康机器人加工。

jX96XoX7AQmQgy8kUVxjTZGGlwtgjX2Zi0KrcLqD.jpg

​“波点女王”草间弥生的首间个人博物馆

当然更好地的对比式艺术品和衍生品的共存,这是消费主义对于消费需求的突破尝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消费者建立更为全面而立体的形象,带着故宫朝珠耳机,套上古画手机壳,还有皇帝的手机链等,这些都比购买一件文化认同成本高且价格昂贵的艺术品来的更快。

被身份定义的艺术风格

当下的环境对产品是包容的,产品的重点已不是其本身的质量而是产品的故事,艺术品的消费对现代人而言本身便是带着故事来的,对于当下消费主义时代经济的适应性有着极高的强度。曾经,艺术品的消费是连带着艺术品及其背后甚至时代的故事一同进行的,这是过去的艺术品消费逻辑。这在国际的艺术品消费市场尤其如此,艺术品消费者尤其希望从画面中获得一般未参与消费的其他人所无法拥有的故事感受,这种感受是借诸作品为媒介进行一种独特的关系来实现的。

一位藏家收藏一幅艺术家的作品,无论是何时期、风格或题材的作品,他相较于一般群体将与这作品与创作者有更特别的关系,这种特别是通过消费的行为得以达成,一幅梵高的作品不仅意味着其价值几许,也意味着收藏者将会或多或少花心思去了解梵高,认识他与他艺术创作的种种相关。而这种认识并不苛求消费这一过程,而这种认识却会通过消费得以强化,并且恰如其分的赶上消费主义所推崇的那些引人沉沦的需求——炫耀性消费。而为了迎合这种欲望需求,新时代的艺术家们也各显神通,各自在细分领域划下一片势力范围。老有老的书法水墨、嫩有嫩的线条纯色,为了现代人接受水墨画比海报更时尚,油画也穿越画些古人风采,终归为了市场,实在无可厚非。需要得到共识的是过去任何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都从未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当下的艺术家是不是艺术家这首先是存疑的,他们所面对的信息爆炸的,欲望激荡的,诱惑充斥的世界,是前所未有的。更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化的时代,对于人的本性而言,一个多变而危险的世界若能有一个安定且安全的法子保证自己的生存,那实在是太好不过了,这对于艺术家而言亦是如此。今天依然站在过去时代的标准来批判艺术家的市场性,那是脱离了时代的无的放矢。

但是,人们向往过去的简单,向往过去的崇高和美好,但向往的自然是缺乏的。这个时代的艺术家身份是模糊的,公众甚至无法清晰的描述艺术家会有哪些与其本身关联的重要特点,反而是表面的形象确实深刻的,确立一个艺术家独特的艺术符号进行自我放大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难,而分散的小圈子或者说是垂直细分领域的近邻式小区商品交易模式,风格转变逐渐变得市场化,毕竟比起艺术追求,消费主义的问题不是吃饭问题,而是精神鸦片问题。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主义,艺术家,需求,,主义 艺术家 需求
下一篇:被娱乐化的文化产业_文化产业-产品-消费-城市||上一篇:三分艺术_祝君波聊艺术_收藏家-拍卖-艺术-他是-收藏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