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王祎:世间再无凌叔华_画家-都是-燕京大学

编辑:陈耀杰 来源:中国美术报 
 
在民国那个风起云涌、离乱动荡的时代,出现了一批出身不同、性格各异的女性画家,她们的绘画风格更是各有千

在民国那个风起云涌、离乱动荡的时代,出现了一批出身不同、性格各异的女性画家,她们的绘画风格更是各有千秋。她们以绘画表现了对世界与自我的关注,获得了生命的延展以及感情升华,堪称中国女性绘画的一个高峰。她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传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熠熠生辉,凌叔华就是其中夺目的一颗。

现在一旦说起民国文化圈女神,都以林徽因为代表人物,其实林徽因固然名气很响,但在民国时期一众女文青中,她前面还有一个凌叔华——凌叔华比林徽因大四岁,家世也更显赫。早在林徽因“太太的客厅”之前十几年,凌叔华“小姐家的大书房”就成为最著名的京城大文人的沙龙,国内外叫的上名头的文人都是凌大小姐的座上客。

我们先来看看她的朋友圈吧。

她曾拜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后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一代怪杰辜鸿铭是她的英文家教,当时著名的青年才俊、北京大学教授陈源是她的丈夫,胡适、徐志摩是她的知交好友,而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伍尔芙是与她书信往来、惺惺相惜的异域知己……

她的人生经历与民国另一位画家蔡威廉相比就是两个极端,蔡早逝,她长寿;蔡内向少语,她八面玲珑;蔡一生寂寥,她声名远播。

凌叔华的一生,活得可以说是精彩纷呈,风生水起。

她出生于1900年,正好与20世纪同龄,一口气活到1990年,正好90岁。凌叔华老爹凌福彭跟康有为是同榜进士,曾任直隶布政使,相当于现在北京市市长吧。凌老爹酷爱词章、书画,且性喜交友,总之是民国孟尝君之类的人物。

凌叔华十岁时,有一天,顽皮的她把花园粉墙上画满了涂鸦,恰巧被父亲的一位客人看见了。这位客人不是别人,正是画家王竹林。他看后对凌老爹说:“我看你这个女儿画得不错,很有天分,将来能成个大画家。得好好培养!”凌老爹听后大悦:“果真如此,干脆就拜您为师吧!”

就这样,凌叔华开始了她的丹青生涯。

当今知道凌叔华文名的人多于她的画名,其实她的绘画早于她的小说出名。她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谋得的第一份职业是在故宫博物院绘画部创作。前面介绍了,她从入门到后来的老师都是大师级的,没走过弯路。起点高、路子正,一个人的出身、教养会决定其审美及三观,也决定了其艺术创作的大致方向。林妹妹估计欣赏不来二人转,刘姥姥听昆曲十有八九要鼾声大作。学艺,眼界至关重要,凌叔华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她的画严格意义上属于“文人画”,文人画讲究诗书画三位一体,推崇的是在画中表现自己的灵魂、思想感情,创造诗的意境,而并非刻板地以模仿自然为绘画的最高境界,这样的美学思想,与凌叔华的成长背景是极为相符的。

她既善工笔,又善写意,主张“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注重意境和留白。她画山水,线条几乎淡不可见,河水一抹清浅,如同梦境般不真实。她画梅兰竹菊,墨迹淡远,秀韵入骨,意味隽永。无论是写作还是绘画,都流露出婉转、哀伤的气质。她画蜜蜂、蜻蜓之类的小生灵,用朴实简约的技法,寥寥几笔,几乎类似于抽象的画法,然而栩栩如生,有着浓郁的书卷气,为国内外的名家所称道。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这样评价凌叔华的绘画:“在这里我所认识的是一个继承元明诸大家的文人画师,在向往古典的规模法度之中,流露她所特有的清逸风怀和细致的敏感。她的取材大半是数千年来诗人心灵中荡漾涵泳的自然。”

1925年,与凌叔华相识不久的胡适写了一首《题凌叔华女士画的雨后西湖》:

一霎时雨都完了

云都散了

谁料这雨后的湖山

已作了伊的画稿?

九百五十年的塔也坍了

八万四千卷的经也烂了

然而那苍凉的塔影

引起来的许多诗意与画意

却永在人间了

有了这些民国文化大家们的纷纷点赞,凌叔华在当时的名气大到天天上头条,“小姐家的大书房”成为民国文化圈中最耀眼的明星。

1924年5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如何得体地安排好欢迎仪式,简直愁坏了负责接待的、当时燕京大学英文系主任陈源,最后还是借了凌家著名的大书房。凌叔华顺理成章地以女主人的身份主持了这场世纪文人雅集,穿梭于名流之间,谈吐珠玑,潇洒大方。一场聚会结束,凌叔华不但收获了声名,还捎带手找了个青年才俊丈夫——陈源,真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相较于其他画家,凌叔华更具优势的一点在于,她不但能画,而且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比如,她在《我们这样看中国画》一文中,这样评价倪云林:

“天资卓绝而又能摆脱尘俗的人,他画的意境,也常具萧然物外情趣的。他的画常是一处山不崇高、水不涓媚的平常野外景致,疏落的几株秋树,两三枝竹子,掩映着一间屋或一个亭子。没有一个人或一只鸟,静到似乎一片落叶你都可以听得见。”

这短短几句评语,就将“洁癖症晚期患者”倪瓒的艺术风格勾勒出来,跃然纸上。文字修养功夫可见一斑。她的绘画与小说深层交错,互为辉映,以文入画,以画入文,形成了她独特的意境淡雅、温婉悠然的艺术特点。

自1947年去国离乡,她侨居异国三十多年,曾在巴黎、伦敦、波士顿等地博物馆和新加坡多次举办个人画展。著名传记作家、法国艺术学院院长莫洛亚在她的画展序言中,称她是一位“心灵剔透”的中国女性。1989年她终于回到离别40多年的故国,次年5月22日病逝于景山医院,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不会死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画家,都是,燕京大学,凌叔华,画家 都是 燕京大学 凌叔华
下一篇:王雪涛《松雉》赏析_松雉-花鸟画-艺术-写意||上一篇:万君超:近世艺林琐记(四)_银洋-上海-一九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