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主办,西安中国画院实施的“丝路文明·中国国家画院暨长安画坛美术作品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展出。其中,由西安中国画院画家创作的“西安文脉”重大题材美术作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由西安中国画院担纲的“陕甘宁青新主题性美术作品巡展”作为陕西省35个入围项目之一,进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资助项目名单。作为一个市级画院,西安中国画院近年来不断打造出新的品牌,成为市级公办画院中的佼佼者。近日,陕西省美协副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犇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谈谈他的“画院经”。
雾起终南溪渐寒(国画) 69×138厘米 2016年 王犇
美术文化周刊:西安中国画院近些年快速发展,首先请介绍一下画院目前的情况。
王犇:西安中国画院是34年前由王西京、江文湛等老一代画家开创的。他们是继赵望云、石鲁之后,“长安画派”的代表性画家,在继承原来艺术面貌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了“长安画派”艺术思想,融汇为“长安精神”。我接任院长后,继承了“长安画派”的艺术思想和老院长的建院思想,并发展为“美术创作为所在城市服务”的理念。我认为,画院一要有自己的创作品牌,二要培养一支有学术、会创作的美术队伍。现在画院拥有300余名优秀院聘画家,共六大业务部门。承担了西安市“十三五”规划文化精品项目之“丝路文明·西安文脉”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成立有西安市重大题材创作选题中心,聘请了陕西省内文化、艺术、历史、党史等多个领域的专家,2017年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之“丝路文明”美术创作人才培养,惠及来自全国的30名优秀青年画家。至此,画院围绕“丝路文明”形成了“项目—名师—优秀画家”的长效创作机制,“陕甘宁青新主题性美术作品巡展”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资助项目。
王犇作品
美术文化周刊:“丝路文明·西安文脉”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非常引人瞩目。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工程的进展情况以及在主题性美术创作方面的感受。
王犇:“丝路文明·西安文脉”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即是以艺术的方式,在繁冗庞杂的历史事件和多彩丰盈的现代生活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并用当代人能够接受的绘画形式诠释西安文脉精神、挖掘西安传统文化精髓、展现丝路起点新貌。所以,无论是题材的论证选择,还是创作理念构思,抑或是表现手法运用,我们没有舍近求远,依托的就是三秦大地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包括红色文化、长安画派、秦岭文化……工程设100个选题,现已分3期完成60个选题,明年计划启动第四期。我认为建设丝路文化高地,美术界要走新路,要努力用高原和高峰级的美术精品创作夯实这个高地。西安中国画院作为一所公办画院,自然要担当起用美术作品表现西安精神的重任,近年来我们创作的这批作品也得到了国内专家的高度肯定,在去年9月于山东济南举办的“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上,我们画院就受邀主讲了这一主题工程的创作经验。
王犇作品
美术文化周刊:这一系列活动的展开,对于画院画家的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对西安画坛乃至西安这座城市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意义?
王犇:画院近些年来坚持主题性创作,沿丝路采风写生,对画家来说,不同于在学院所受到的教育,既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水平,又在思想、格局上,通过为人民服务、为城市服务,扩大了自身的胸怀和境界,这种修养反映在创作上能促进画面思想内容的丰富,对画家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说到对西安画坛乃至这座城市的影响,是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资源给了我们取之不尽的灵感和表现素材,而我们对这座城市的倾心描绘,又让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光彩,2017年西安文脉相关作品在钟楼展出时,观者络绎不绝,称赞说看到了西安“活的历史”。在我们近些年不遗余力进行主题性创作的同时,也吸引了西安画坛乃至陕西画坛优秀艺术家的加入,越来越多的人着意于表现西安这座城市的古今巨变。
美术文化周刊:长安画派从创立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2018年,画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长安画派”晋京展。“长安画派”对您的艺术创作有何影响?
王犇: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长安画派及长安画坛国画作品晋京展”,是时隔57年后的“长安画派”再度晋京,在随后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我发言说,每个艺术家都要面对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风格即人”,也得走在正路子上,这就是“伸向传统”;“长安画派”先贤所说的“伸向生活”,其实就是在说变化和创新,因为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鲜活的变化。我上美院时赶上了改革开放初期,读美院附中和美院期间分别研习过油画和版画,得益于这些,所以我现在的国画创作理念与手法偏向于东西方融合式的创新,在我的国画作品中油画、版画的语言形式都能读到,但这些元素又都统一在非常中国化的审美意象中,难在不露痕迹不刻意的火候把握。这种创新风格的探索与建立是一个极为孤独艰辛的过程。想把中国传统山水画出隔空观道般的洪荒雄境,我需要精进的还有太多,还必须继续面壁苦修。不过,由于我要担任行政工作,这样的探索与创作多靠挤出休息时间,我必须适应这种角色的快速切换,因为我们要对得起西安中国画院这样一块金字招牌。
美术文化周刊:画院为弘扬“长安画派”做出了哪些工作?
王犇:为弘扬“长安画派”的艺术精神,画院的初步构想是,办一个大展、出一套丛书、拍一部纪录片、创作一批力作。去年,我们已经在中国美术馆把“长安画派”和长安画坛的作品面向全国展出。作为继承“长安画派”优秀传统的西安文脉工程也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长安画派”研究——“长安画派”精神引领下的西安主题性美术创作》一书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接下来我们打算和陕西优秀影视制作公司联合拍摄一部反映“长安画派”的纪录片,届时将在中央电视台有关频道播出,向更多的人推介“长安画派”艺术精神。
王犇作品
美术文化周刊:精品力作的产生依托于优秀的艺术家,画院的发展也离不开优秀的人才,西安中国画院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有哪些思路和模式呢?
王犇:我们画院实行开门办院原则。在编制外,还聘任有300余位优秀画家,每位画家的创作领域、风格面貌、年龄及艺术个性各不相同。我们组建有艺术委员会,由王西京老院长担纲把关,并采用人性化的管理与激励机制,压担子、给荣誉,鼓励大家创造性地完成不同的课题任务。具体到画院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我认为,任何领域的人才培养皆以德为先。我们培养人才采用课堂教学和创作实践、丝路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除了邀请省内的顶级名家之外,还囊括了国家画院、澳门大学以及参与国家重大题材创作的专家等担任教师。课堂教学涵盖了主题性美术创作所涉及到的素材搜集、立意构思、线条、色彩、造型、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性表达、主题性绘画审美标准等内容。由专家组对学员的创作草图进行点评、创作辅导,以提高学员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专业技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课堂教学与创作实践,画院还组织学员沿丝绸之路考察写生,历练并提高学员们的德行心智,不能只局限于教室里画案旁。去年,我们笃行万里,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从丝路起点西安一直走到新疆境内,为期一个月。
美术文化周刊:最后,请谈一下今年画院有哪些工作计划,您对未来工作和个人创作有什么畅想?
王犇:2019年是个重要年份,对美术界也是如此。画院建设、人才培养、精品创作、展览交流依然是工作主线,我们会配合国家重大时间节点及全国美展来强化创作。“西安文脉”工程最后一期的收官创作及大展、东亚文化之都暨全国大城市画院的美术高峰论坛展览、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陕甘宁青新主题性美术作品巡展”和“长安画派”的深入系列研究工程等等……建设丝路文化新高地,最重要的还是靠行动,对我们而言则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具体的画。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犹如一颗颗小星星,但当你能带动团队甚至行业,把这些文化力量凝聚在一起,就一定能共同点亮我们大西安璀璨的文化星空。
关键字: 内容标签:创作,美术,中国,王犇,西安中国画院,创作 美术 中国 王犇 西安中国画院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