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评价作家作品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到底是什么东西支撑他们写出好的作品?有的人强调创作上的娴熟,我认为一个很出色的作家,应该有极高的理论素养。用对历史的反思、对历史的质询,来回忆我们人性被扭曲的历史,同时张抗抗认为只有在回忆过程中,我们才能看到人性被扭曲的苦痛,用此来呼唤新的人道主义。文学批评一直滞后于文学创作实践,这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那些病态政治学,庸俗社会学的文学批评竟然都有市场。用批评家雷达的话讲,我们的批评出现了一种非常平庸、质同化的特点:文学没有批评,没有争议,没有质疑,也没有抗辩,这个批评是不正常的。
——汪兆骞说“文学批评一直滞后于文学创作实践,这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甘于“滞后”,还是没本领不“滞后”?】
“变革”“转型”听上去如此紧迫和应景,让不少艺术家和理论家都趋之若鹜。转型本身成了目的,变革成了一种标签和符号,标榜着一种态度和当代性。中国当代艺术40年的实践在大量的探索、曲折和争议中逐渐趋于理性。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本民族传统土壤和文化基因的重要性,西方现当代艺术不可能成为中国艺术家们的最终归宿。真正的文化自信首先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中国当代艺术“转型”的前提是时代关怀与文化独立。刻意回归传统或者一味仿效西方均不足取,为转型而转型更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
——邢千里说“为转型而转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因为没自信,所以干啥都不知为了啥。】
我们的艺术作品如何能体现出文化和历史的沉淀呢?作品的含金量在哪里?营养价值在哪里?能给观者提供一些什么?只是满足视觉和眼睛刺激的,我们称之为视网膜艺术。艺术如果仅仅只是打动一个人的视网膜,也是令人震撼的,说明这个艺术作品有功效,但功效是有限的。真正的艺术是一种触及心灵的艺术,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作品和观者之间会产生对话、交流。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你看了以后实际上是说不出话来的,你和它对视仿佛是多年的老朋友重逢,相知相爱相亲。现在的美术展览,一个展览几百幅作品,很多观众的参观过程就是散步,十多分钟一个展厅走完了。我参加过许多画展开幕,开幕式结束以后,留给嘉宾看画的时间不到半个小时,然后请上楼开研讨会。几个展厅的画都没来得及看完,就要上楼去开研讨会。画家精心画了那么长时间,花了那么多工夫,我们用几秒钟扫一眼就过,我觉得这是对艺术极大的不尊重。
——殷双喜说“一个展览几百幅作品,很多观众的参观过程就是散步,十多分钟一个展厅走完了”【匆匆“展厅散步”,遑论“触及心灵”。】
关键字: 内容标签:作品,文学批评,,作品 文学批评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