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福建莆田县城内有一座古建筑,名“古谯楼”,又名“鼓楼”。此建筑始建于宋代,历代多有重建、重修。旧时的莆田是一个文风武脉偾张之地,曾出过23名文武状元(不包括祖籍是莆田、移居异地的另14名状元),2400多名进士,状元数比号称“中国第一状元县”的安徽休宁还多出4名。因何没排上第一,可能与其区划关系转换频繁有关。
我出生于莆田,我家离古谯楼很近。1969年那年,我6岁。有一天,我在古谯楼旁边玩耍,看见有人在墙边一大堆破碎瓷器中翻捡着尚未破碎的瓷器,便也参与到其中,从里面找了两件完整的,当玩具带回家。这两件瓷器,一件是民国时期的单色釉橄榄瓶(图1),一件是民国时期的粉彩花卉纹笔筒(图2)。时隔不久,我们全家搬离莆田,迁往山东高密,这两件瓷器也随着全部家当一起到了新居地。在家中,这两件瓷器有了用武之地,笔筒放在饭橱里,当了插筷子用的箸笼,橄榄瓶放在书桌上,当了插笔用的笔筒。那个年代,人们以朴素为尚,而笔筒上面绘有花卉,当然不能摆出来,只好隐身饭橱,不再与笔墨纸砚为伴,而与油盐酱醋为伍。
关于这两件瓷器,还有一段小插曲。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号召学生“破四旧”,回家查找有关物品,只要是旧的、带有花花草草的东西都要上交。还在墙上张贴光荣榜,看谁上交的件数多。同学们都争先恐后上交,有的同学一次就交了60件,是一套1957年出版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名字排在头一名。而我一件也交不上,觉得很丢脸。在家里,我翻箱倒柜地找也没找到合适的物品,我没敢动书桌上的那件插着笔的橄榄瓶,最后把目光盯在饭橱里那件笔筒上。当我想用一只玻璃罐头瓶替代它时,却被母亲发现并拦住了,她用一本古书换下了这件笔筒。
后来我慢慢明白,这两件瓷器凝结着迁居异地的母亲对家乡的一份情怀。母亲是福建平潭人,喜欢音乐和绘画,她从平潭游击队加入解放军,又从军队回到地方,当了一名妇产科医生,从双手持枪,到双手接生,仿佛冥冥中是宿命的安排。笔筒又静静地回到饭橱里,在一日三餐的迎来送往中,继续充当着一个“隐名埋姓”的角色。而那件不知干什么用途的橄榄瓶,则守候在书桌上,继续顶替着一只笔筒的缺位。这两件瓷器很普通,因添加了感情的色彩,变得不普通。
关键字: 内容标签:谯楼,瓷器,笔筒,谯楼 瓷器 笔筒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