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云裳》 150x220cm 2017年
《编织的梦》 120x226cm 2017年
陈继亮,生于1978年9月,籍贯浙江磐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007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花鸟专业,2015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师从何家英。2018年入选浙江省青年造型艺术新峰划。
2014年,《蓑衣》入选全国第四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耕》入选“金陵文脉”——2014全国中国画展;2015年,《雨耕》入选首届“陆俨少”杯全国中国画展;2016年,《古韵江南》入选“逐梦威海卫”——2016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斜风细雨不须归》入选“中国精神——201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东边日出西边雨》入选“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2017年,《老同志》(合作)入选“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人物作品展;2018年,《编织的梦》(合作)入选“国风盛典”——首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风雨无阻》入选“品真格物”——全国青年工笔画作品展,《房前屋后》入选“同源”——首届中国画作品展。
陈继亮自述:我喜欢画画,画画的时候我是最认真的。虽然一直没有画出很令自己折服的作品,但是,我喜欢,喜欢是不需要理由的。
我不是科班出身,所以不停地学习,这是让我水平不断提升的唯一途径。我临摹过传统的国画,也聆听过美院的教学方法。尽管学得肤浅,却也帮了我许许多多。
我的作品多侧重于农村题材。因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那里的一切比较熟悉。如今,传统的农耕生活已渐行渐远,但我很恋旧,对农村题材情有独钟。蓑衣系列是我在绘画菜谱中无意中发现的一道“菜”,至今不肯放弃。它像一个魔法棒,令人痴迷,让我无法自拔。
有一次回老家,看到破旧的泥墙上挂着父亲穿过的那件旧蓑衣,顿时眼睛一亮,那些用棕榈丝密密麻麻编织出来的线,盔甲似的外形,有着很强的形式感,俨然就是一幅画。于是我开始琢磨,从最初的单纯线描,到皴、擦、点、染,一点点琢磨,我最终找到规律,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慢慢完成了对其绘画语言的组织。对于画画,构图的形式感,画面的空间感,绘画语言的表现力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曾经我也困惑,怎样画才能画出一幅好画,什么样的画才能称得上是艺术无价,无论从点线面到黑白灰,从构图到色彩,一路迷茫。后来我渐渐明白了,只有在专业上不断学习,生活上知足常乐,艺术上就可以异想天开。我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和表达,如今的我坦然面对生活的平淡,拥有一颗平常的心,通过画画来回归自然。
我不知道我的绘画能走多远,但我会一如既往。画画的时候,我可以用画笔在纸上一遍遍地点染,不厌其烦,让色彩来描绘世间的苦乐辛酸,尽情挥洒。我更愿意用我苦思冥想熬出来的渐渐白发,来换取那一纸芬芳。
因为,我喜欢。
艺术典藏:当下,你的创作主题为何?
陈继亮:我的作品多侧重于农村题材,创作主题以乡村生活为多。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习惯了乡村泥土的气息,见惯了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让我一直对农村题材依然情有独钟。蓑衣尤其是我着重表现的对象,它的外形古朴但却很有张力,具有强烈的形式感,无论是用传统线描还是当代色彩去表现,都能给观众不同寻常的视觉冲击力。所以,在我一开始画蓑衣以后,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品也屡屡在国展中入选和获奖。
艺术典藏:从艺之道,你如何坚持?
陈继亮:绘画是我从小一直以来都喜欢做的事情,而喜欢是不需要理由的。所以我会一直做我喜欢做的事。在画画的道路上,我会不停地学习。2006年我在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临摹了许多宋人小品,学习了传统的中国画法;2015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学习,和许多当下艺术界的先锋和前辈们面对面,汲取营养;后来还到敦煌学习临摹壁画,跟随老师去现场写生等等,都是我喜欢画画所走过的路。当然,要真正画好一幅画,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艺无止境,道路漫长,专业上不断学习,生活上知足常乐,或许就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画画,工笔画,喜欢,绘画,画画 工笔画 喜欢 绘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