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3日四川大学“年画传承创新研修班”开班以来,研修班一直紧密结合“年画重回春节”这一主题,注重年画创作实践技能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设置了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周炯焱博士、设计系副主任许亮副教授、绘画系张志超教授等骨干教师主讲的实践课程,和校内外专家主持的系列年画人文创新学术讲座。
11月19日至23日,四川大学“年画传承创新研修班”继续进行系列学术讲座。邀请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汪东升,四川大学美术学系副主任李明,“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四川大学项目负责人李振宇,国家非遗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等专家学者为学员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主题讲座。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汪东升副教授进行学术讲座
汪东升书记与李明副主任分别从新时代背景下做好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年画在当代社会的功能出发为学员带来专题讲座。汪书记带领学员深入学习了解十九大报告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相关政策与报告,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李明副主任鼓励学员努力探索年画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中的定位与作用。两场讲座分别从官方与民间的角度去思考年画在供给端与需求端存在的问题与出现的转机,抓住此次“年画重回春节”的机遇,做出具有特色、符合时代潮流的年画作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主任李明副教授进行学术讲座
李振宇教授为学员做了《老上海月份牌年画讲座》,对学员年画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思路。在讲座中,梳理了20世纪前期现代中国年画历史第一个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月份牌年画”的历史脉络,介绍了当时上海月份牌风行的要素与月份牌画师们的创作思路。细致分析了上海月份牌年画形成现代年画第一个高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原因,肯定了月份牌年画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希望学员把握当下的社会资讯与艺术呈现形式,并结合此次“年画重回春节”这一大型活动,深入挖掘年画作品中的传统元素,结合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年画进行呈现。
四川大学非遗中心副主任李振宇教授进行学术讲座
马盛德研究员从自身的工作经验出发,深度解读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门类划分到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再到当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种保护形式,让学员对非遗这一概念形成较为宏观的、整体性的认识。并为此次研修班的年画创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将年画普及性学习与提高性学习相结合,将年画与现代科技、现代传播手段联系起来,努力让年画创作走进现代生活。
国家非遗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研究员进行学术讲座
在本次研修中,四川大学“年画传承创新研修班”更加注重实践课程。张志超、张令伟老师根据不同区域年画的特征,帮助学员提炼自己年画作品中传统的、地域性的元素,并辅助学员进行造型、构图,从而形成年画元素的地域范式;周炯焱、侯汝军老师在上一阶段课程的基础上,对学员已提炼出的元素进行再加工,将现代的、流行的形式与年画传统元素结合起来,为年画作品进行创意的图像转换;许亮、林建力老师根据学员年画作品提炼后、再设计的新元素融入到产品设计,与学员通力合作,推动年画创新以及年画衍生品创作。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张志超教授辅导创作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周炯焱博士指导学员创作
专题讲座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促使学员深入挖掘年画的地域特色。根据这段时间的学习、实践与考察,学员代表欧阳才汉对“年画重回春节”这一主题积极探索,对年画中的“钟馗”形象进行反复提炼,结合当下的艺术市场与受众兴趣,初步创作出《锦绣前程》主题作品,并思考了相关产品的衍生与应用。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侯汝军老师为学生示范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许亮副教授和林建力老师与学员交流
正如李振宇教授所强调的,传承与创新是传统年画融入现代生活最重要的保证。在当今文化创意时代,传承是年画艺人终生的使命,也是与社会其他文化创新力量竞争的根本保障。但是另一方面,创新又是当代社会的时代使命,是年画融入社会生活的通行证。作为“年画重回春节”的专题研修班,因此必须强调创新,只要内容健康,符合国家文化政策的一切形式和内容的探索都值得鼓励,并将进行创意孵化和产品化开发。他希望学员抓住“年画重回春节”这一重大机遇,积极探索传统年画元素新的呈现方式,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学院将配合“年画重回春节”组委会继续深入挖掘,其中优秀作品将有望在年画文创市场抢占先机,让年画以新的面貌回归到春节这一民族节日盛典之中。
欧阳才汉《前程似锦》应用意向
欧阳才汉《前程似锦》拓展稿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学院,副主任,“年画重回春节”,“年画传承创新研修班”,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副主任 “年画重回春节” “年画传承创新研修班” 四川大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