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一场正在博物馆上演的文化升级_贝拉-文化-计划

编辑:陈峰 来源:弘博网
 
最近,一堂博物馆中的雕塑课引发了媒体的关注。10月13日,在西安博物院内,一些来自美术学院的学生在展

最近,一堂博物馆中的雕塑课引发了媒体的关注。10月13日,在西安博物院内,一些来自美术学院的学生在展厅中对着展品进行临摹创作,他们有的创作的是佛像,有的是动物像,有的作品已接近尾声,有的则刚刚开始。在学生们进行创作的同时,参观的观众也纷纷停下脚步,仔细观察着展柜中的展品与学生正在创作的作品。

如今,我们常常能在博物馆展厅看到正在或书或画的观众,有在纸上信笔涂鸦的孩子,有在展品前驻足的爱好者,其中更是不乏细究样式纹路以汲取灵感的艺术工作者。这些动人的时刻也常常被前来参观的观众所记录,展示着博物馆不同于其他场所的沉淀之美。

文化价值不仅在于文化的展示,更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开创,终而凝聚共识认同文化。那么,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是否能够在维护传统功能的同时,活用馆藏和展示空间,让观众从丰富而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中咀嚼出新意,赋予博物馆新生命?

1、博物馆是工具还是目的?

长期以来,国内博物馆多以每年参观人次的多寡来突显博物馆的文化效益,参观人数的多少被视为博物馆工作成效及其对公众生活所产生影响的检验标准,并不断尝试各种手段以扩大观众范围,追求观众数量的增长。与此同时,随着观众走进博物馆的次数日益增多,观众对博物馆的期待也正在发生着改变,不再将博物馆参观视为一次新鲜的尝试,也不再满足于只是充当被动的文化消费者,而是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甚至是参与者。博物馆追求观众数量的增长与观众要求博物馆服务的提升,二者之间的矛盾也使人不禁质疑——参观人数的量化统计增长是否真的与博物馆的存在价值高低成正比? 博物馆在文化上的价值究竟为何?

博物馆前的长队(来源:上观新闻)

对此,英国学者J.Holden指出,博物馆的文化价值无法以观众数量的多寡来证明,更体现在文化的传承、实践与认同方面。这便意味着,博物馆需要改变当下以数据论英雄的衡量标准,关注观众对于博物馆的现实需求,活用博物馆资源,从而实现其文化价值。

2、艺术家与藏品展开对话

博物馆资源的活用并无固定公式。其中,Dana(2004)和Weil(1990)提出支持以強化博物馆与人們生活连接性为考量的文化活动作为提高博物馆社会价值的方式。在此基础上,Janes(2007)和Koster(2006)则提出博物馆与当代艺术家的合作助于博物馆建立社会关联性。当代艺术在反映社会需要、当下议题以及提供创意上具有正面效益,博物馆通过鼓励艺术家与藏品进行对话所建立起的社会关联性,将公众声音透过艺术创作反映到收藏和展览上,为观众对展品和展览的理解上开拓了更为多元的视角,也确保了历史展示与当代的相关性。

实际上,大多欧美博物馆如今都将支持当代艺术的发展作为其使命,如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便声称“长期以来,支持当代艺术家、设计师与制作人便是其核心使命”,以让博物馆成为持续地滋养和呈现创意的场所。其中,“艺术家驻馆计划”成为了许多博物馆借以艺术实践,加强社会关联性,实现博物馆资源活化的方式。“艺术家驻馆计划”是博物馆通过邀请当代艺术家“进驻”博物馆,即实际居住于博物馆内,并享用、体验博物馆的方式,以推进丰富且具有历史深度的博物馆内涵之策略。此举意在鼓励驻馆艺术家在无须承诺任何创作的情况下对博物馆整体内涵的沉浸、探索、体验和对话,通过艺术家所提出的当代观点重新诠释和观照博物馆之历史内涵。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艺术家驻馆项目”(来源:官方网站截图)

3、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的实践

位于美国波士顿的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成立于1903年,其创始人伊莎贝拉·嘉纳夫人以她和丈夫毕生的艺术收藏作为馆藏,创立了这座私人博物馆。其展示和陈列由嘉纳夫人亲自设计和安排,且在她辞世后立即受到其遗嘱条款所规范,不可任意变动、出售或出借。在1924年嘉纳夫人辞世后,博物馆一直维持原状,保存其生前为展现个人审美和品味而打造的內部陈设和氛围,却也同时面临展示缺乏变化、无法回应观众需要的困境。

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9b7ea30102v529.html)

为此,20世纪八十年代,时任馆长的阿内·霍利(Anne Hawley)为打破这一僵局,开展了“艺术家驻馆计划”,期许博物馆能够通过参与艺术家创作的过程而激发想象,并坚信艺术家拥有催化新思考方式的强大力量。馆方邀请艺术家进驻博物馆,在无须承诺任何创作行为和成果的情况下,在为期一个月的驻馆期间内自由利用时间、空间和资源,馆方亦尽可能提供艺术家生活、思考和创作上所需要的一切,艺术家相当于取得一张全天候有效的“博物馆使用护照”。对于艺术家驻馆经验所启发所创造的作品,馆方则尽一切努力协助艺术家呈现于观众眼前。

意大利籍艺术家Luisa Rabbia在2007年受邀参与驻馆计划,在2008年6月25日至9月28日展出录像作品《随伊莎贝拉旅行:旅游札记1883/2008》(来源:艺术家个人官网)

“艺术家驻馆计划”以引进当代艺术观点、支持博物馆脉络下的创意生产和分享为目标,从1992年开始为博物馆和观众带来当代艺术与历史典藏的对话,不仅启发受邀参与计划的当代艺术家,观众亦在当代艺术的介入下对博物馆产生新的看法。1992年以来共历经三位策展人,截至今日已邀请超过七十位来自世界各地、使用不同媒材创作的当代艺术家,并已推出过二十六场展览。展览并非唯一的沟通形式,驻馆计划透过表演、出版、网路计划(如线上展览)、研讨会和讲座、教育推广和社区活动,以及特别活动等不同的沟通形式,将艺术家的驻馆经验与观众分享。

结语:

因为国情原因,我国的博物馆与美术馆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明显的界线,导致人们普遍认为博物馆所关注的是古代艺术,与现当代艺术无关。 然而,一流的博物馆在兼顾研究、展示、典藏及推广等功能外,亦要在时代文化的开创催生上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即在展示古典艺术之外,延展当代艺术走向未来的桥梁角色。但同时也需要考虑的是,艺术与政治往往纠缠不清,有些艺术家借艺术自由开展政治活动,或以艺术自由批判社会现象与传统。如果博物馆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凝聚社区共识,成为传达社会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基地,那么,如何把握尺度,既让艺术家发挥艺术自由,表达对社会发展的心声,而又免于政治行为,就成了博物馆关注当代艺术不可绕开的议题。

[1] Holden, J. 2004. Capturing Cultural Value: How culture has become a tool of government policy, London: DEMOS.

[2] Dana, J. C. 2004. The Gloom of the Museum. In Anderson, G. (Ed.)Reinventing the Museum: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on the Paradigm Shift , 13-29. Lanham: AltaMira Press.

[3] Weil, S. E. 1990.Rethinking the Museums and Other Meditaion.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4] Janes, R. R. 2007. Museum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Future We Desire. In Knell, S. J., Macleod, S. and Watson, S. (Eds.), Museum Revolutions: How Museums Change and are Changed,134-145. London: Routledge.

[5] Koster, E. 2006. The Relevant Museum: A Reflection on Sustainability.Museum New, 85(3), 67-90

[6] 钟珞筠,《以当代艺术活化博物馆的策略研究:以美国嘉德纳博物馆艺术家驻馆计划为例》

[7] 赖瑛瑛:文化开创:从文化价值的观点谈博物馆的艺术家驻馆计划


关键字: 内容标签:贝拉,文化,计划,博物馆,贝拉 文化 计划 博物馆
下一篇:有所偏差还是近乎吻合,观众眼中的展品究竟是什么_这一-指标-传播||上一篇:《苔痕树影图》——倪瓒山水学习体验活动顺利开展_无锡博物院-折桂-活动-十周年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