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文献展:BRIC-à-brac/The Jumble of Growth/另一种选择”国际当代艺术群展在罗马国立现代及当代艺术美术馆开展。
今夏,受罗马国立现代及当代美术馆的邀请,曾在2016年于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第三届“今日文献展”远渡重洋,来到意大利展出。7月17日开幕式当天到场两千余人,盛况空前。虽然此次的主题“BRIC-à-brac/The Jumble of Growth/另一种选择”与2016年相同,都是聚焦“金砖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状态与多元文化抉择,但是罗马展将这种讨论置于更广泛的世界语境中,与意大利本土文化艺术发生碰撞,一时在意大利文化艺术界成为热点。
嘉宾在开幕式现场,自左至右: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联合策展人黄笃及Gerardo Mosquera,罗马国立现代及当代艺术美术馆馆长Cristiana Collu,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部长外交顾问马Marco Ricci,罗马美术学院院长Tiziana D’Acchille
“今日文献展”是今日美术馆自2006年建馆以来,一直坚持举办的重要的学术品牌展,力图能真正梳理中国的当代艺术,并集中呈现在当下世界范围内受关注的话题。
2007:能量:精神 • 身体 •物质
2010:调节器
2016:BRIC-à-brac/The Jumble of Growth/另一种选择
2018:BRIC-à-brac/The Jumble of Growth/另一种选择
2016年的第三届“今日文献展”以“金砖国家”为出发点,试图探讨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体中发挥的改变性作用,同时展现艺术如何反观与体现出社会的巨变。展览在学术界与艺术爱好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新空间·新呈现
2018年,受罗马方邀请,“今日文献展”远赴意大利再次办展。由于从北京到罗马展览空间的变化,策展人在布展时有了更多的考量。罗马馆从结构与体量上与今日美术馆有很大区别,建筑采用欧洲古典风格,除主展厅外,可以利用的还有两个副厅,一个通道和一个庭院。主要策展人之一黄笃介绍,在展区安排上,比起北京展强调叙事性,罗马展更突出了艺术品之间的关联性与节奏感。
陈列于庭院的西班牙艺术家克里斯蒂娜•卢卡斯(Cristina Lucas)作品《大句子》
本次展览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布展方式,平时被用作罗马国立现代及当代艺术美术馆接待厅的空间,此次经改造成为展厅,也在其中放置展品,不是小的画或雕塑,而是高伟刚的大型装置《消化》。“它是一个大型的集装箱骨架,在狭小的房间内形成了一种空间的挤压感,参观者进门后立刻感受到一种压迫感。之后是田龙玉的‘老虎吞掉大象’雕塑《A...O!》,逼真的动物形象很容易让观众把它和笼子一样的集装箱建立联系。笼子背后是赫赛豪恩的暴力与美,这些意象正好融合在一起。消化、欲望主义、消费主义的辉煌,这些主题都是相联的。”
高伟刚的大型装置《消化》在罗马馆的接待厅内
展厅内,田龙玉的雕塑《A...O!》与托马斯•赫赛豪恩的《两位受害者》相互呼应
另外,罗马展打破了之前的四个展出主题,在安排上更具灵活性,也更注重视觉感觉与内涵联系。
展厅左侧展区陈列的艺术作品均与都市化的议题有关。墨西哥艺术家达米安·奥尔特加使用砖制作的装置和摄影作品再现了都市化景观。都市化是全球性的现象,在新兴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他的作品和中国艺术家翁奋的《凝视鄂尔多斯》与杜震君的《通天国》构成有机的联系与对话。
展厅左侧陈列
展厅右侧更多是对社会现实的隐喻与批判,如:中国艺术家王国锋的《这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更不是未来》与伊拉克艺术家贾马尔·彭万尼(Jamal Penjweny)的影片《另一种人生》的呼应,后者讲述了几个年轻小伙子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走私各种酒类的故事。
展厅右侧陈列
除此之外,还有将古巴艺术家维尔弗雷多·普列托(Wilfredo Prieto)的鹰嘴豆上的世界地图与希尔帕·古普塔(Shilpa Gupta)的印度地图作品放在一起等种种安排,也为展品间创造了关联性。
古巴艺术家维尔弗雷多•普列托(Wilfredo Prieto)的无名作品把一颗鹰嘴豆摆放在一面很长的墙上,上面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整个世界和种子是极大和极小的对比,影射了多层含义。
新展览·新作品
对比2016年于北京举办的今日文献展,此次罗马展中,许多艺术家提供了与之前不同的,甚至是新的作品。如俄罗斯的艺术家AES+F小组,在北京展出的是摄影作品,此次则为影像;来自南非的艺术家肯德尔·基维尔(Kendell Geer)展出了系列铁锈画作品《全世界受苦的人》中另外四张;而艺术家杨心广与来自比利时的艺术家威姆·德沃尔(Wim Delvoye)带来的装置都是全新的,相比于北京展要更轻巧,以便跨洋远途运输,但是表达的内容却是相似的:前者探讨材料的“皮肤”,后者则讽刺了全球化下的跨国贸易生产链与消费主义。
观众在观看AES+F小组的影像作品《特立马乔的盛宴》(图中右侧墙壁)
杨心广《闪亮的金属表皮》
有较大变化的还有瑞士艺术家托马斯·赫赛豪恩(Thomas Hirschhorn)的作品《两位受害者》。虽然在北京、罗马两次展览中都采取的是模特身着照片拼贴衣裙的表现手法,但呈现的内容却是不同的。北京展中强调的是对生产、消费的讽刺,展现时装工业光环背后的劳动,比如棉花采集工人、实验室、织布工人等。但是在罗马展中,艺术家通过把展现战争、社会动乱、宗教与恐怖主义的真实照片拼贴在美丽模特的身上这种暴力与美相结合的方式,对残酷现实进行了严肃批判。
托马斯•赫赛豪恩2016年于北京展出的作品,模特衣服上的照片展现了服装工业流程
托马斯•赫赛豪恩2018年于罗马展出的作品,拼贴照片体现了暴力、战争、动乱等主题
展方还选取了一些新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墨西哥艺术家达米安·奥尔特加(Damián Ortega)的《休息中的材料I & II》,分别采用照片版画及大型装置陈列的方式,通过真实记录砖作为建筑材料的多种未知用途,展现了社会的风貌;印度艺术家希尔帕·古普塔(Shilpa Gupta)则在其影像作品中呈现了100幅手绘印度地图。
希尔帕•古普塔(Shilpa Gupta)《100手绘印度地图》
除此之外,罗马国立现代及当代艺术美术馆的部分馆藏也作为此次展览参展作品呈现,创造出了文明之间相互对话的效果。这也是本次“今日文献展”罗马之行的独特创新。
今日文献展的罗马之行为意大利的观众带去了鲜活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很多参观者表示,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和他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其中一些中国非常有潜力的新生代中青年艺术家所展现的活力令意大利观众赞叹不已。有志愿者说,参与到此次展览十分幸运,其中探讨话题的角度与他们在意大利看到的是不一样的,这也让他们看到中国乃至意大利现当代艺术更多的可能性。
今日文献展
Today’s Documents
BRIC-à-brac
The Jumble of Growth
另一种选择
【联合主办】
北京今日美术馆
罗马国立现代及当代艺术美术馆
【联合策展人】
黄笃
赫拉尔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
【联合出品人】
克里斯蒂娜•高露(Cristiana Collu)
高鹏
【支持单位】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
【展览时间】
2018年7月17日〜2018年10月14日
【展览地点】
罗马国立现代及当代艺术美术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北京,今日,作品,今日文献展,北京 今日 作品 今日文献展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