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art当代艺术馆
2020年12月20日,由Bifrost Gallery承办的沈阳M art当代艺术馆的首展《走向公众——中国当代艺术家能量对话》顺利开幕。在这寒冷的冬日里,艺术家与爱艺术者们欢聚一堂,共赏着这场视觉的盛宴,艺术与人文的气息充斥在展馆的每一个角落。
主持人方亮
开幕式现场
在大家统一接受测温消毒并有序签到进入现场后,开幕式也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拉开了序幕。主持人为我们介绍了到场的所有嘉宾们,包括美的置业的领导、各企事业单位的同仁、媒体朋友以及鲁迅美术学院各院系的领导和教师们。
美的置业辽宁区域公司营销总经理周东凯先生、策展人张磊女士、参展艺术家代表王易罡先生依次进行了致辞。
美的置业辽宁区域公司营销总经理 周东凯
美的置业辽宁区域公司营销总经理周东凯先生致辞:“艺术,从不受时间、空间所局限,每一次艺术的创作皆有其更多元、更深层次的涵义。今天能有幸邀请到10位重量级艺术家,将他们的艺术思想相聚、呈现在M art当代艺术馆,我们倍感荣幸。希望这一场有关艺术的沉浸式视觉盛宴,能让每位来客宾至如归,M art当代艺术馆非常荣幸能够为娱乐大众和发展艺术提供这个艺术发生的场所。”
策展人 张磊
策展人张磊女士致辞:“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和观众一起探讨和发掘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真正得让艺术介入我们的生活,让公众参与艺术、爱上艺术、艺术地生活。我相信,M art当代艺术馆所提倡的,这种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会成为沈城人新的生活风尚,M art当代艺术馆也会成为深受公众喜爱的艺术生活方式地标。”
在表达了对本次展览的殷切期待之后,她为观展嘉宾及观众隆重介绍了到场的参展艺术家王易罡教授、王家增教授、黄亚奇教授、徐宝中教授、鲍海宁教授、张峰教授、张海君教师,并对直播观看现场的张志坚教授、林栋教授、张丹教授表示感谢。
参展艺术家 王易罡
王易罡教授作为参展艺术家代表发言:“沈阳的当代艺术近20年变化很大,它不断走向公众、走向生活。20年前,沈阳很少有地方做当代艺术,但到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空间做当代艺术的展览,公众对当代艺术的认可度也在逐步提高,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创作者,这是我们期望看到的。我们也会一直坚持做创作,把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参展艺术家及嘉宾合影
众人在厅内开幕现场合影后,随之移步至展区外侧,开始展览的点亮仪式。仪式诚邀嘉宾和观众在卡片上写下关于艺术或生活的心愿和祝福,并将它挂在心愿树上,为本次展览的揭幕凝聚力量!点亮仪式的结束,正式拉开了本次展览的帷幕,同时,开幕式也在掌声中圆满落幕。大家随着策展人的导展步伐,移步展厅内观看展览。
策展人张磊导展
策展人张磊讲解艺术家王易罡作品
策展人张磊讲解艺术家鲍海宁作品
策展人张磊讲解艺术家张峰作品
策展人张磊讲解艺术家张志坚作品
参展艺术家观展现场
观众观展现场
艺术家黄亚奇为观众讲解作品
本次“走向公众”当代艺术作品展聚集了鲁美优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抽象与具象在此交融,艺术家的思想丰富而激荡,重构出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让当代艺术的表达不拘泥于形态的表面,而更多得关注到社会形态的公共属性,为公众开启了一扇通向艺术之境的大门,将艺术带出博物馆,走向街道,走向社区,走向公众。
活动现场有为观众准备的精彩的音乐会和丰富的冷餐,还有充满惊喜和趣味的扭蛋机。在小提琴家徐思博先生和音乐制作人徐立嵩先生为大家提供的精彩的现场演出中,大家自由观展、游戏和享用美食,现场的气氛再推高一筹,艺术与人文的交汇更加融洽和自然。
小提琴家徐思博(左),音乐制作人徐立嵩(右)
《Flower》装置作品
《画一个家》互动作品
《你猜》扭蛋机互动装置
展品定制款冷餐
在悠扬的歌声中,本次M art当代艺术馆“走向公众——中国当代艺术家能量对话”展览的开幕式正式落幕。展览在继续,M art对当代艺术的坚持也会始终延续,我们会始终致力于在观众熟悉的语境下和公众探讨当代艺术的生成与影响,持续承担为艺术发生提供载体的职责,为更多的公众传递当代艺术的声音。
艺术家及作品介绍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鲍海宁
鲍海宁,鲁迅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秘书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秘书长,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院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主任。
▲《胸有诗书》鲍海宁 50x40x20cm 综合材料 2019年
鲍海宁作品运用最习以为常的元素和形象,呈现出一种神秘的空灵和宗教的神秘,整体的表现和境界充满着禅意,娓娓道来。不论何种材质,他的创作对象总是表现出深思的状态,凝视世人的平静,坦然面对的淡然,这种脱胎于生活的平凡智慧,这种思考的状态好像能将观者都引入思维的场域中,去审视艺术、审视生活、也审视你眼中的世界。
▲黄亚奇
黄亚奇,1978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现任鲁迅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黑森林》NO.5 黄亚奇 56X94cm 纸上水彩 2016年
▲《黑森林》NO.27 黄亚奇 54×91cm 纸上水彩 2019年
无边无界,大象无形,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黑森林》系列创作的初衷。黄亚奇创作并不强调物像的写实,反而以如刀刻般有力的竖线去掩盖和晕染,好像在遮盖,却更清晰得传达出森林的肃穆、静寥之感,让画面的故事感变得深沉、内敛。当意象变得抽象,意义好像更具体;当细节不突出时,专注回归到了绘画本身,色彩的诠释和“痕迹”便延伸出新的意义。
▲林栋
林栋,199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全国美展评委。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湖北美术馆、福建美术馆、上海半岛美术馆、香港汉雅轩画廊。
▲《MARGIN LINE》No.20180911 林栋 80x112cm 天然大漆、中国墨、水彩纸 2018年
▲《MARGIN LINE》No.20160922 林栋 96x106cm 天然大漆、中国墨、水彩纸 2016年
林栋从2001年以来创作的作品,一直都是以自然漆(中国漆)为材料,近期的“弹线”系列特色明晰,极简风格的表现、工整明晰的布局、清晰明了的界限,画面直白,视觉简明。作者运用弹线技术创作的这组作品,线条不断地重复、并置,界限一直被划分,又不断被打破。界限既可以是纯粹色彩的界限,也可以是趋同的灰色色彩的界限,不同的事物可能会在不同场合里作为界限存在。他并未再现某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但他的观念在传达给你,当你的视线与界限重合时,向上和向下的世界,或者大相庭径,或者别无二致。
▲王家增
王家增,曾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曾获得鲁迅版画奖及多届中国版画展奖项,60余件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杜塞尔多夫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版画博物馆、北京今日美术馆等国内外美术馆收藏。
▲《黑夜带来遗忘-2》王家增 155x96cm 布面丙烯 2017年
▲《黑夜带来遗忘-3》 王家增 155x96cm 布面丙烯 2017年
王家增的作品是对生活的一个真实映射,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都是绘画的对象。以工业发展的结果还原世界的现状,反映世界真实的背后面,堆砌的零件像在暗示着堆叠的人类,画面没有人,但以人的痕迹暗示人的存在,结果显然更加触目惊心。他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虚实相生,以自我情绪对生活进行或片段式或延进式的再现,画面的定格是他活动跳跃的情绪,每一笔笔触、每一处叠色、甚至每一处混沌的表现都是他深刻的思考,是他独特的视界。
▲王易罡
王易罡,著名艺术家,中国抽象绘画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中心研究员,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20抽象作品52号》王易罡 210x24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2020抽象作品55号》 王易罡 180x22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王易罡借由抽象表现的概念,透过色彩直觉地诉说情感,同时力求实现本土形式的抽象化,以中国的艺术传统与哲学作为创作的根基,显示出更具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个人风格。他相信自由的情感和感受,希望在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反映生命自由的状态。他致力于融汇西方技巧和东方神韵,塑造中国式抽象,通过哲理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辨别中国抽象艺术不同于西方抽象艺术的根本所在。
▲徐宝中
徐宝中,现任鲁迅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学院版画研究院副院长,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版画展并获奖,被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数个文博机构收藏。
▲《景色系列之二》 徐宝中 76x112cm 色粉 2019年
▲《景色系列之四》 徐宝中 76x112cm 色粉 2019年
徐宝中的绘画注重光与色的的融合,如景色系列,当光亮照进黑白灰的世界里,墙体的颜色开始明晰,变化并不彻底,却又照亮得彻底。过去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在拉扯,主体的思维在争辩,细微的色彩变化是创作和表达的主体,细腻的情感是艺术家的巧思。万物都是可选择的主题,可以抽象,可以具象,可以是坍塌,也可以是重构,画笔和色彩都是多样的,思维如是。
▲张志坚
张志坚,生于1963年,鲁迅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品曾在英、法、美、德等国的美术馆及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今日美术馆等国内展馆进行展出。
▲《作品No.120》张志坚 90x100cm 布面油彩、丙烯颜料 2018年
▲《作品NO.121》 张志坚 90x100cm 布面油彩、丙烯颜料 2018年
在张志坚的画面中,语言表达不是叙事性的,没有描绘具体事物的行动,不负载造型的任务。整一的色彩被分割成无数个细小的格子,不同的格子远看相同,细致看来却有诸多细节表现。当你眯着眼凑近细看,色彩的变化好像肉眼可见得消弭;而当你淡淡远望时,那些细微的丰富处理又难以忽视。这是强烈的形式表达的结果,当内容成为极小附属的时候,造型技巧失效,作品的意义表达都由形式来承载。而形式体现在哪里呢?色彩、形状、线条、创作者的想法,以及你的想法。
▲张丹
张丹,现为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品曾在美国、巴西、英国、挪威、中国等地举办展览。
▲《东北往事2》 张丹 110x11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成长的历程》 张丹 120x16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如画中表现的,你的视界可能在无限放大,也可能在无限缩小,成比例的,成云雾状的,慢慢收缩或扩张,渐渐消散或聚集,期间变幻着各种形态,这是你对记忆的回塑。纷繁的线、怪状的团,是张丹描绘出的他的记忆点,从清晰变得杂乱,从一点往外生发,人的感受起了主要作用。整体偏暗色的背景上的少数亮色瞩目抓眼,但重叠、交错和覆盖的线条和笔触又像在反驳重要的点,让记忆整个变得混乱,直至久远和遗忘。整个画面,平面富有动态感,空间深入,线条的舞动和色彩的击撞让视线深陷其中。
▲张峰
张峰,著名雕塑艺术家,毕业于纽约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品被纽约艺术基金会、英国The Pride of Valley雕塑公园、中国奥委会、中国美术馆收藏。2016年登上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宣传。
▲《飘在影子上的少女》 张峰 40x23.5x18cm 青铜 2006年
▲《印象》 张峰 铸铜 115x68x12cm 2020年
张峰的雕塑写实和抽象的博弈不断,人的身体永恒作为钟爱的表现对象,并未因为抽象艺术、观念艺术的兴起而黯然退场,反会以一种更适宜的方式留下。造型在抽象思维和客观写实中摸索到一种平衡——可辨认的抽象性,身体的异变、形变,不仅受社会的客观影响,还有观者的主观感受在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身体的刻画变得不再完全照搬生活。作为一种话语,身体的表现、身体观念的呈现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雕刻的方式,塑造的方式,都是当代社会的选择,也是他的选择。
▲张海君
张海君,现任鲁迅美术学院绘画学院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在韩国、美国、香港、日本及中国各地举办个人展览,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珠穆朗玛》 张海君 200x18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梵高》 张海君 200x18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张海君的画面中充斥着各种交融,如:幻境与真实的互反、光与影的比斗,明与暗的矛盾,山川、鲜花和云朵,甚至是人体,万物皆在笔触下互换了角色,图像与绘画性的共时造就了一种新的元语言,在这里,时间是肉体的,空间是符号化的,万物被解构,又被重构,有价值的,无价值的,感知的,境遇的,习惯的,记忆的,所有等等并非生活的真实。而绘画,和生活一样,有着强大的不确定性。
展览名称:“走向公众——中国当代艺术家能量对话”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20日——2021年2月20日
VIP开幕式时间:2020年12月20日 下午4:00
展览地点:美的·君兰江山博展馆
主办单位:M art当代艺术馆
协办单位: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策划与市场管理工作室
承办单位:辽宁环宇益桥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学术主持:及云辉
策 展 人:张磊
参展艺术家:鲍海宁、黄亚奇、林栋、王家增、王易罡、徐宝中、张志坚、张丹、张峰、张海君
展览统筹:宋凌彤、齐彤
展览推广:马轶伦
设计团队:许柏杨、王翰文、吴雨倩、葛紫迪
策展助理:赵雨晴、向梦薇、苏曦晗、朱青慧、张诗琪
关键字: 内容标签:Mart当代艺术馆,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作品,教授Mart当代艺术馆 鲁迅美术学院 中国 美术馆 作品 教授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