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
Chen Danqing
艺术家 画家 作家
文艺评论家 学者
1 9 5 3
生于上海
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
艺 术 启 蒙
陈丹青出生时
父亲陈兆炽因喜爱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
为他取名“丹青”
翌年小儿子出生,取名“丹心”
陈丹青在上海闹市区石门一路石库门弄堂里长大
自幼喜欢画画
“从小就想当个画家,闷着想,但很明确。”
陈丹青说
“我的父亲陈兆炽,是第一位引导我热爱文学、热爱艺术
教我文艺理论,最初给予我文艺立场的老师。”
儿时的陈丹青与母亲
陈丹青4岁那年
父亲被戴上“右派”的帽子
又因爷爷陈砥中是黄埔军校学员
所以家里的书籍、画册被一扫而光
陈丹青难过得整天没说过一句话
父亲宽慰他说,没有画册临摹
可以到公园、马路去画
后来有一天,父亲捡到一张扑克牌
背面是侨居意大利的俄国画家的杰作《意大利姑娘》
拿回家送给了陈丹青临摹,他竟然画得栩栩如生
初 学 油 画
陈丹青14岁那年
开始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去画毛主席像
登上脚手架,在好几米大的铁皮或墙面上画
两年画了120多张毛主席像
最大规模的是在上海郊外靠东海的地方
叫吴泾化工厂,居然也请陈丹青去画
与两个工人画家爬上五六米高的大铁皮画毛主席像
陈丹青白天画像
夜晚临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素描
陈丹青第一幅涂抹的“油画”
是用别人送给他的颜料临摹列维坦的风景画
画在涂了上海叫做“鱼皮胶”的小纸板上
画完后大为得意,立刻举起来
朝着电灯泡欣赏油画的反光,可是毫无光亮
后来才知道那是水粉色
因为很多抄家物资流到上海
使陈丹青有机会临摹到欧洲的油画资料
当他第一次看到世界美术史图册时,激动不已
这些都为他以后画《西藏组画》埋下伏笔
上 山 下 乡
1 9 7 0
16岁的陈丹青初中毕业即被“文革”流放
16岁的孩子远离亲人
开始辗转赣南与苏北条件恶劣的农村插队落户
勾销上海户口几乎是晴天霹雳
陈丹青茫然离开
曾经打架、画画、斗蟋蟀、爬屋顶的
上海石门一路老弄堂
陈丹青说
“那是很绝望的一个记忆,我觉得全部黑下来了
我上海大都市长大的然后就那么一个油灯
我们三个男孩子挤在一张床上
我记得一晚上几乎醒着的
几斤重的老鼠,整夜在我们被子上窜来窜去
第二天早晨下雨
那种雨打在瓦片上的声音,非常茫然
然后出来叼根烟,看着那个秧田
那个四月份下雨的山
就是绝望,脑子里是空的”
“下地插秧,苦透了
一边插,一边手指缝渗血,山里的地,是沙地
伸到水田里晃晃,血迹淡了,继续插秧
可是插秧回来,蚊帐里举一本“普希金”看看,巨大的快乐
我很会干农活,秧插得齐,会挑担子
我能挑一百斤谷子,一百斤谷子比同样分量的东西更沉
十里山路不换肩
上山的步子怎么走,下山的步子怎么走
水塘里怎么走,石子上怎么走,我都会
挑到粮仓,金黄的粮仓,非常美
粮仓里的谷子那么多
我这一百斤倒进去,就不见了”
1 9 7 3
20岁那年,陈丹青辗转又到了
苏北的江浦石桥公社的农村插队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
蹲在村办的骨灰盒厂画了近千个骨灰盒
心情极其压抑的他
经常跟老木匠就着咸菜喝闷酒
1 9 7 5
22岁那年,陈丹青插队已六载
竭尽全力争取南京商业局招收的装卸工名额
表填了,体检通过了,最后一分钟被否决
因为他是上海知青,招了他
就占了南京知青一个名额
他眼看幸运者挤在车上开回城里去了
独自淋着大雨赶路,发高烧大病一场
渐 入 佳 境
在艺术上,陈丹青出道很早
从1970年到1978年的农村插队落户期间
在极其恶劣的生活、劳动中,他一直坚持自习绘画
20岁那年
被调到江西出版社参加连环画学习班,天天画连环画
非常开心不用种地了,就想从此做个连环画家
1973年,陈丹青居然出了
《边防线上》《飞雪迎春》等三四本连环画
1974年,又被调到省里参加油画创作班
开始画革命油画,他的第一张油画创作
《老将和小将》
1974年,陈丹青向家里要了40块钱
从江西混票到上海,然后换火车到北京看全国美展
第一次上北京就像后来到纽约、到巴黎
走进中国美术馆就像走进卢浮宫
一泡一整天,赖在几幅画前
1975年,陈丹青为小说《青石堡》创作插图
1975年3月,陈丹青又辗转到苏北插队
当时他的油画和素描功底已经相当扎实
其作品在南京艺坛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1976年,陈丹青创作了大型油画
写给敬爱的毛主席
初 次 进 藏
1 9 7 6
陈丹青被当做人才借调到西藏搞创作
首次进藏。西藏对陈丹青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是他找到了“文革”当中的一个特殊的题材
—— 少数民族的题材
也为后来的1980年二次进藏创作《西藏组画》奠定了基础
二是毛泽东去世后可以画悲剧,可以画人在哭
因为“文革”时不可以出现悲剧场面
所有工农兵都要笑得红光满面
因此,陈丹青早期的代表作 ——
大型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以及《进军西藏》诞生
并于1977年分别入选《全国美展》《全军美展》
泪水洒满丰收田
进军西藏 陈丹青黄素宁合作
自画像
小牧民 素描
牦牛群
1 9 7 7
创作连环画《周恩来年轻时代在天津》
共青团员
女共青团员
1 9 7 8
应《连环画报》约稿创作连环画《维佳的操行》
这些作品都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陈丹青在全国已是名声叫响的“知青画家”
与北大荒的知青画家群遥相辉映
西 藏 组 画
1 9 7 8
陈丹青以同等学力考入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
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陈丹青的准考证
爱情在一九七八
穿红军军装的女模特
1979年作 人体
1 9 8 0
陈丹青为准备毕业创作,二次进藏体验生活
创作了七幅油画以及一沓速写
七幅油画分别为:
《母与子》《牧羊人》《朝圣》《进城之一》
《进城之二》《洗头》《康巴汉子》
后来被约定俗成地统称为《西藏组画》
此时陈丹青只有25岁
母与子
牧羊人
康巴汉子
朝圣
进城之一
进城之二
洗头的藏女
进城之二素描稿
藏人写生
吹竖笛的牧羊人
陈丹青的《西藏组画》
引起了美术界与文艺界的极大震动
所有文艺报刊争相刊发与评论
奠定了其中国美术里程碑式的历史性地位
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
《西藏组画》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
并蜚声海内外
至今艺术界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
西藏组画 素描稿
西藏组画 素描稿
西藏组画 素描稿
《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
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与发轫
同时,《西藏组画》还是对长期盛行
并严重教条化的政治主题性创作模式的颠覆
在特殊的历史时代
难能可贵地首次公然摒弃主题性的虚假喧嚣
还原于艺术的真诚
将视野专注于身边、非英雄、非主题的生活真实
蕴含了一种人文精神 ——
对人的价值的进一步思考与呼唤
《西藏组画》成为20世纪70、80年代交替时期
写实主义思潮的发端与代表,影响深远
为其后国内“85新潮”及现代艺术运动埋下了伏笔
西藏风景
西藏组画画稿
卷发男子
西藏姑娘
1 9 8 1
风吹草低
荒原呼啸
进城N
形 态 与 激 情
陈丹青说:
当时我觉得可以摆脱苏联的那一套画法
要像米勒、柯罗、库尔贝那样去画
画得小一点、朴素一点,法国乡村画展对我影响很大
这时,我的上海“基因”也起了作用:
我少年时代的开口奶其实就是民国上海遗留的老派欧洲绘画
我也记住了库尔贝说的“画你眼睛看见的东西”
就是要无内容、无主题、无情节、无故事的
一个小画面组成生活形态
进城之六
蒙古少女
呼伦贝尔小牧民
我想让人看看在遥远的高原上
有着如此强悍粗犷的生命
如果你看见过康巴一带的牧人
你一定会感到那才叫真正的汉子
我每天在街上见到他们成群地站着
交换装饰品或出卖酥油
他们目光炯炯,前额厚实
盘起的发辫和垂挂的佩带走路时晃动着
沉甸甸的步伐英武稳重
真是威风凛凛,让人羡慕
他们不肯给我画,我只能画速写
他们浑身上下都是绘画的对象
我找到一种单刀直入的语言
他们站着,这就是一幅画
倘若没有画中一个个美丽的西藏男女赏我激情与能量
我不可能画出这批画
就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年轻,很想画
我看《西藏组画》,仿佛打量别人的作品:
它们画得那么专心致志,而且,非常善良
牧羊少年
架 上 思 变
并 置 差 异
1 9 8 0
陈丹青毕业后留校任教于油画系第一工作室
1 9 8 2
陈丹青按捺不住对西方艺术追本溯源
饱览油画原作的动意
遂从中央美术学院辞职,移居美国纽约
西藏风景
1 9 8 3
6月,陈丹青的画展
成为中国当代画家在美国举办的第一个个展
之后,他在美国取得了属于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成就
村庄
康巴汉子之二
拉萨市场
牧羊人之二
刮牛毛的牧人
1 9 8 4
布达拉宫夕照
西藏姑娘
1 9 8 5
进城之四
进城之五
梳妆
晴日的拉萨小街
1 9 8 6
放牧
挤牛奶
牧羊女
西藏速写
西藏
洗头的藏女之二
临埃尔·格列柯第五封印的打开
1 9 8 7
戴满头饰的姑娘
西藏少女
早晨微风
坐在街沿的藏人
戴红帽的妇女
戴红头巾的男子
1988年作 自画像
1989 城里街头之二
黑军靴
西班牙靠垫上的裸女
1 9 9 3
人体素描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
当时的纽约后现代艺术全面登场
陈丹青开始实践新的表现方式:
做大型并置系列
摆弄视觉与历史,为“历史画”寻找当代语言
通过临摹各种经典和当代影像图片,然后并置
以及画中画、写生静物等
在影像、装置、行为大行其道的国际艺术情境下
思考当代架上绘画在图像泛滥时代的存在意义
呈现出独立的新的价值观
陈丹青创作了一系列二联、三联、多联画
他并置了历史名作与当代图像
用以揭示历史演变中观念行为的断续异同
他将当代女子的黑白图像与米勒的《拾穗》并置
将因偷食禁果被驱逐的夏娃与偷情被曝光的黛安娜并置……
1995年作 静物
画 中 之 画
1 9 9 5
陈丹青产生了一个让自己吃惊的念头:
所有挂在墙上的画、所有装置作品,都是“静物”
于是他完成了一组15米长、两米高的十联画《静物》
其中的九个画面,是各种画册中的当代装置艺术
他想,既然画照片,就可以干脆画书、画画册
两年后,他在地上摊开几本画册,画成一幅写生
此后,他的画册写生一发不可收,他由浓至淡、由繁至简
从西方美术史图像转向中国画图像
从一堆叠放的书到一本摊开的书
他常把不同时期、不同的印刷品放到一起画
1995年作 女画家肖像
1996年作 女人像
1 9 9 7
1997年作 静物
1997年作 人体协奏曲
1997年作 艺术家肖像
1 9 9 8
董其昌双重奏之一 布面油画
董其昌双重奏之二 布面油画
董其昌与朱耷 布面油画
沈周、董其昌与八大 布面油画
陈丹青说
“如今我与国画的关系已经颠倒错乱:
除了守着一摊油画工具,我变得不爱看油画
古人说,称阅读不如背诵,背诵不如抄写
绘画亦然
倘非亲手临摹,此前我莫说不曾‘懂得’
甚至谈不上‘看见’国画 —— 奇怪
经由临写国画,我的油画手艺长进了
我却恍然自以为真的是在画国画”
1 9 9 9
巴罗克协奏曲之三 布面油画
三树图
山水书画
书里乾坤
王蒙 布面油画
维纳斯协奏曲 布面油画
仿北宋郭忠恕《辋川别业图》
山水 字对与春宫
山水春宫字对
1999年作 书
倚靠协奏曲
直 面 生 活
2 0 0 0
陈丹青于2000年回国后
曾带着学生去北京二道沟村“下生活”
画农民、退伍军人,去矿区画井下工人
也曾在国外美术馆临摹世界“原典”
他时刻呵斥自己:
放老实一点,回到写生,坚持写生
这是一个图像时代
而一直坚持写生、写实的陈丹青
称自己是活在一个“前现代”社会
他排斥依赖照片
一如他当年仅靠速写便画出了《西藏组画》
2001年《国学研究院》
作品惟妙惟肖,神韵毕现
表现了五位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
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师的形象
在画面上从左向右依次为:
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吴宓
2001年作 人体脚写生
2002 人体速写
2 0 0 3
2003年作 渐江与石涛
2003年作 裸女
2003年作 向哈尔斯与盎格尔致敬
2 0 0 5
白炽光下的人体
手扶罗汉椅的女人体
女人体
京郊民工
2 0 0 6
2006年作 渐江独奏
2006年作 渐江独奏曲
2006年作 渐江二重奏
2007 人像
2 0 1 0
陈丹青与杨飞云策划了两个大型美展 ——
《回到写生》《面对原典》
分别在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院展出
从徐悲鸿、刘海粟等到当下画家
三代人的写生、临摹作品第一次集体亮相
陈丹青在展览序言里直陈:
写生、临摹所凸显的中国油画学习
与实践中所产生的概念模糊、意义错位
以及艺术精神浮于绘画之上等问题
2011
陈丹青指出:
写生与临摹有可能被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轻视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生更是逐渐被贬值
大家就对着照片画画,写生已经在画家实践中全面退场
30年来,全国院校师生的写生能力
一代不如一代,而事实上第一代的写生仍没有过关
2 0 1 3
文 学 创 作
画 家 的 作 家
————————
作为作家的陈丹青,出版了一系列文学作品:
《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
《多余的素材》《退步集》等十几部书
内容涉猎社会、文化、艺术、教育、文学、人物
历史、音乐、建筑、两性、城市等等方面
其中2005年出版的《退步集》
售出10万册,至今已第19次印刷
《多余的素材》
在北京三联书店上柜仅一周
便以近千册的销量登上排行榜
陈丹青的书都是畅销书的头几名
香港2008年最受欢迎50本书
第一个就是他的《荒废集》
而且台湾也将出版他的书
写作是他于绘画、演讲之外的又一巨大影响
关键字: 内容标签:陈丹青,,写生,临摹,布面,上海陈丹青 写生 临摹 布面 上海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