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影像语言取而代之。”
这是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一书中提到的内容。该书成于1972年,当时这一论断遭遇质疑,而在今天看来,这是多么具有前瞻性。
2018年10月27日下午,翁云鹏个展“如果能重新开始”在北京鸿坤美术馆举办,包括绘画、摄影、录像在内的二十余件作品呈现了对艺术家翁云鹏自90年代电视系列开始以来至今的线索的再梳理。
展览海报
出生于中国江西景德镇市的翁云鹏,1989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主修油画专业。199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2000年考入清华大学博士课程班,主修绘画专业。
艺术家 翁云鹏
翁云鹏始终关注中国当代视觉经验,关注存在于现实本身的悖论。和他作品相关的是一系列的当代命题:在这个图像时代,我们究竟在看些什么,又是怎样在看?
翁云鹏作品《如果能重新开始》片段
在此次展览中,翁云鹏因地制宜地将展览主题“如果能重新开始”与美术馆空间充分融合,展览动线清晰明确且带有沉浸式意味。创作于2018年的同名作品《如果能重新开始》更是将自己对于拼贴影像的思考发挥到极致。
翁云鹏作品《如果能重新开始》,2018
静止的瞬间在动态有声音的连续传播过程中,经过重新地编辑,加上音乐情感,摄影机的移动,细节场面的重复,机械的人声。这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形式,零碎的材料拼凑,在对原意的误读里重新组合,变得模糊难以辨认,直击每个人陌生又熟悉的经验,妙不可言。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翁云鹏这样解释自己的影像创作:“我喜欢电影,也看了很多电影。我是个不怎么喜欢看书的人。因为对我自己而言,我觉得看书是一种封闭而固化的感受,但是电影是一种开放式的,你可以感受其中的各种信息,这可能是我创作的一种灵感来源,所以我从97年开始就有了这方面的创作和思考。”
翁云鹏个展现场
“对于《如果能重新开始》这件作品,我一直喜欢‘如果’这个词,因为它有很多种可能性,这跟我的创作方式很契合,我对于图像的很多编译,这本身就有很多可能。比如下面就有一件作品叫《如果》,我看片子的时候,喜欢把‘如果’的造句摘出来。这是‘如果’带来的可能。《如果能重新开始》这不光是我的念想,可能是每个人的一种念想,也是无法解决的念想。这是人们对生命、对社会、对世界以及对你的每一个日常和你的过去,你都会市场想起‘如果能重新开始该多好’。我想这是生活的一个咒语,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默默地自言自语的经历。”
翁云鹏作品《一个跟你内在精神有关的治疗》,单频录像,2017
影像作品的创作是翁云鹏取材于看过的很多电影片段,堪称一个庞大的视觉资源库,然后通过拼贴剪辑的手段赋予每个片段全新的意义。用策展人的话说:谁提供了图像,掌握了语言,谁就重组了意义。
翁云鹏个展现场
艺术评论家王端廷在展览现场表达了对于翁云鹏作品的喜爱:“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不是自己拍摄的,而是从包括电影、电视、新闻和广告选择素材,实际上对现有影像的一种拼接和再创造,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思考。这种方式是对艺术创作的一种理性呈现。有意思的是,他图像的来源是海量的,能从中摘取片言只语,这本身就是很浩大的工程。每个原本互不相干的画面串联起来变成了一种新的有逻辑的叙事,天衣无缝。在我看来,这种做法跟以前的影像作品是有很大的差异。另外一方面,艺术家对于这种碎片化的图像处理方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密切相关。平时我们在地铁里,广告里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碎片化图像信息,翁云鹏很敏感地发现了这种现象,用这样一种现成的图像来创作并被他赋予了深刻的内涵,看似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层层递进到国家、社会和人类未来,这里面有很崇高的精神性,不是一种小我的概念。”
《太阳宫川味园餐馆》,2009
《燕灵路来福拉面》
《看的见浴缸的房间》,2009
《看的见赣江的房间》,2009
除了影像,此次展览还收录了翁云鹏在90年代的早期油画,艺术创作自成体系。他用“反刍讯息”的思想方法为我们打开了一条讯息世界解读的别样通道。经过观看与再观看、写作与再写作,叙述的唯一性遭到质疑。观看方式和角度的变化和置换,像是一种游戏,让图像提供者像掌握了无上权力一般引导观者的观看行为。在当今数字媒体时代,图像观看方式的改变,媒体对传统绘画背后的观看视角和思维的改造和操纵,已然成为新的艺术形式。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2015
《爱只有一天》
《慢性疲劳综合症》
《历史·观II》
《那是一条非常抽象的路》
《天堂和地狱都在我们之外》
《白痴》
据悉,此次展览将在鸿坤美术馆持续展出至12月9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翁云鹏,鸿坤美术馆,,图像,影像,创作,展览翁云鹏 鸿坤美术馆 图像 影像 创作 展览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