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合影
2018年10月27日,“行者无疆——卓民水墨·岩彩之路”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办。展览是艺术家卓民2018年继东京、北京巡回展后的最后一站,共呈现水墨以及岩彩作品共计49件。
本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杭春晓先生策划,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主办。
一层展厅现场
展厅一层以卓民水墨画以及麻纸相关文字及实物为主,而二层展厅中除了部分古典岩彩壁画摹写作品,还有东方意味的水墨研习和其重要艺术活动文献及图片介绍。
一层展厅现场
二层展厅现场
策展人杭春晓认为,卓民独立的美术史研究及独特的艺术创造,是基于一种对东方艺术、中国绘画“问题意识”的所思所为。
就如30年前,卓民带着找寻以现代方法分析、整理东方文化,以利于创作的动机,出国留学日本,展开了他独立的美术史研究及独特的艺术创造。
展厅文献现场
卓民的水墨作品把北宋山水的语言形态进行解构、分离,将其“碎片”化、“痕迹”化,重新组构,再反复皴擦、晕染,创立了复合的制作型水墨绘画样式。他认为,这是水墨走向现代的根本和途径,应回归它视知觉的造形行、绘画性本元。
而卓民创作水墨画的媒介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麻纸,也是至今已知中国最早的纸。麻纸纤维的长度和牢度、可以承受笔墨反复皴擦及晕染的纸质,与他追求深遂、幽远的画境相吻合。
日月山水图 186x900cm(左半部分)2017(局部)
本次展出的作品包括长九米的《日月山水图》、《上善若水-2》、《开云》等,表现出气魄宏大、深沉凝重、云霞变幻的山水灵性与当代气息。
日月图之日 67x67cm 2017
卓民之所以从水墨走向岩彩,是因为“有恐于宣纸带来的近亲繁殖”。2003年他将自己的岩彩作品首次亮相故乡上海,他试图通过个人实践与体验,论证岩彩与水墨之间构成的种种关系。15年之后,本次卓民选择在之前巡展基础上新增岩彩作品。
《京剧》 130x162cm 1995
中国出现岩彩画作品是在90年代后期,一些留日回国的画家们以材料(岩彩)为工笔重彩画改革的切入口,借助日本画岩彩材质的丰富多样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岩彩画制作。但其实以矿物颜料岩彩为绘画的形式,不是外来的,而是一个被遗忘了很久的古老东方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
《不夜城-上海》116.7x90.9cm 1994
卓民岩彩画的特征之一是“尽可能地释放了岩彩本身的表达能力”,并用现代主义艺术的形式经验转化为岩彩的图像。1994年年底,一幅《不夜城——上海》中一眼望去的浦东还是平房、厂舍一片,但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卓民却以“不夜城”为题,在铺满暖色的底层上,用灰冷色调的岩彩叠压,再用硬器刮削,以黄金般的色调冲破灰涩而闪烁,去描写了那个曾经是远东第一大都市的上海,建筑依旧寓意深遂而令人深思。
《架-6》182x273cm 2011
岩彩画与水墨构成了东方绘画互补的两极“制作——非制作”,而“制作”也被认为是非艺术性。但卓民却将被认为“非制作”的水墨强化制作型语言,也为“制作”的岩彩注入新的艺术性。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1月4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绘画,作品,展厅,上海绘画 作品 展厅 上海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