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第二届全国设计类专业青年教学学术活动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学术活动日_第二届全国设计类专业青年教学学术活动月——数字媒体艺术专广州-内容-媒体-数字

编辑:谭娟 来源:雅昌网
 
  2018年9月26日,四川美术学院“第二届全国设计类专业青年教学学术活动月&rdqu

  2018年9月26日,四川美术学院“第二届全国设计类专业青年教学学术活动月”的第五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学术活动日”正式开启。活动全天由两部分组成,上午以课程教学为核心,探讨和分享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经验,下午则围绕设计创作开展交流和探讨。

  参加本场活动的来宾有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吕曦教授、设计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尹恒老师、广州美术学院赵健教授,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同济大学、江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的优秀青年教师、数字媒体艺术家,以及来自全国其他院校的师生们。

  演讲嘉宾分享着各自在设计教学和设计创作中的实践与思考,特色各异;学术主持逐一点评,高屋建瓴;6场教学交流与2场学术演讲紧凑且有序,信息饱满又亮点迭出,讲台与坐席生趣互动,气氛盎然,为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与设计实践引发了诸多思考。

 

<a href=http://m.sinology.cn/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论坛</a>嘉宾合影

论坛嘉宾合影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吕曦教授在开场致辞中首先概括了前四场教学学术活动,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乃至育人的终极追求上,嘉宾分享中都呈现出了不同高校、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结构下教师在思考方式和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和创新。同时也提到当设计关注的触角已深入到自然历史、社会人群的各个角落,设计语境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的情况下,设计越来越不被看作孤立的专业或职业,设计教育也不再仅是对口职业,更不需要纠结于学科背景或某个专业的称谓,而是强调批判和反思的过程、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继而引发大家思考在教育教学新旧结构交替和转型过程中,去探索各种不确定性中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教育需要回归求真求学的常识、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回归当初选择做一名教师的初衷,回归教育强国的梦想。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吕曦教授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吕曦教授

 学术主持,广州美术学院赵健教授

学术主持 广州美术学院赵健教授

 

  原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二级教授、上海大学博导、澳门科技大学博导、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教学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赵健教授担任本场学术活动日的学术主持。

  上午六场教学演讲的嘉宾分别为:中央美术学院何浩、广州美术学院刘再行、同济大学王琦、江南大学廖曦、四川美术学院曾真以及广东工业大学王晓岚六位老师;下午两场学术演讲的嘉宾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丹青老师以及数字媒体艺术家林书民先生。

  深刻的命题赋予了教育的担当,亦是今天论坛的初衷。以下为论坛现场嘉宾演讲和教学学术点评的主要内容:

  上午/教学论坛

  【中央美术学院何浩副教授】

  讲题:未来博物馆交互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何浩副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何浩副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何浩副教授 讲解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何浩副教授 讲解内容

 

  主要内容:

  该课程为三年级专业工作室学期课程群,强调小课程之间的组合与链接。课程通过实验媒体导入、实验媒体研究方法、如何写计划书、可计算图形及交互、原型测试、报告书六个部分,引导学生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发展到具体实操,继而发展成为一个结构合理、有连贯性、论点明确的报告书,通过报告书的写作完成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归纳而成为自己知识体系,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亦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育四大支柱(学会知道、学会做、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的定义中反思教育,提出交互设计方法如何在后续课程中产生持续意义。

  问答环节中何浩老师对关于“为何选择博物馆作为交互设计选题”回答到:对比起城市,博物馆里包罗万象且更为可控,带给学生非常大的宽容度,其中可以研究方方面面的东西,但最后实际是人的研究。何浩老师特别强调:交互设计研究的不是技术,而是背后的人,人是怎么集体协作起来,协同做一件事。新技术只是我们能力的延伸,技术永远是最简单的,但社会变革中如何让这些技术变成透明而非那么生硬,是值得思考的。

  教学点评:

  技术是随时可以替换的、是随时可以替代的,今天的巅峰技术明天可能会变成常识。课程使学生意识到借助当下技术,技术之后和技术之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性。同时转换媒体,让学生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学习跟控制过程当中,注意现场和非现场这两个空间的转换,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需要关注教学中的“问题”和“课题”,“课题”是教师让学生进行的主题,而学生要做的是“问题”,“课题”是由技术开始进行学习,而学生寻找的“问题”是需要综合解决的内核。

  【广州美术学院刘再行讲师】

  讲题:信息视觉化与processing编程

  

广州美术学院刘再行讲师

广州美术学院刘再行讲师

广州美术学院刘再行讲师 讲解内容

广州美术学院刘再行讲师 讲解内容

  

 

  主要内容:

  “信息视觉化与processing编程”课程涉及到科学与艺术结合:第一,技术上涉及在视觉感官上的算法;其次,技术支撑、用户体验是整个课程的核心;第三,把新技术作为简单的工具去服务于解决传统的问题,利用新技术去发现恰当的表现形式,并做出更好的创新。

  刘再行老师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知识结构背景,提出教学的三个焦点问题:如何教编程?如何分析数据?如何探索动态视觉设计创新?通过大量的教学实例,逐一剖析如何让学生掌握编程、分析数据、信息视觉化的具体方法,强调让文科生能够掌握编程并且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具备逻辑分析能力、实际业务理解能力,探索动态和互动设计。通过从用户研究到原型与测试的全流程,强化设计思维下从理性的编程技术出发到设计研究过程,最后回归感性的设计表达,完成理性分析与艺术表达结合的“形神兼备”。

  教学点评:

  科技、技术与设计,从“互为价值”会走向“合一”的必然。刘老师的“严密、周到、智慧”的分享非常值得现场艺术背景的师生们去思考。其分析数据的第二个板块,即业务理解能力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严格来讲,在今天推动艺术设计行业往前走的真正动力,带有转折性的、带有颠覆性的、带有革命性的真正动力,几乎都跟理性和理性之下的技术进步相关。由于技术进步使得我们今天所有的设计专业不得不从课程设计要走向问题设计,要从单向解决问题走向综合解决问题,要从四年解决问题走向一学期解决问题,这都有技术进步的原因。艺术跟技术的边界其实是很耦合的。艺术不是一个闭环,艺术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今天应顺应理性、条理、步骤、细腻与周到,达到一定的时候会闪烁出新的光芒。

  

  【同济大学王琦助理教授】

  讲题:可穿戴系统设计

  

同济大学王琦助理教授

同济大学王琦助理教授

  同济大学王琦助理教授 讲解内容

同济大学王琦助理教授 讲解内容

 

  主要内容:

  课程围绕可穿戴系统设计领域和设计背景、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原型制作方法,让学生从简单的电路出发,延展到特别传感器的可穿戴方案设计,甚至到创意服装设计。通过大一进阶课程以及大四系统设计课程中的教学方法与课题训练,介绍诸如简单数字传感器到超声波、红外等模拟传感器之类的开源硬件与编程的原理与方法,引导学生将开源硬件视作工具以实现交互设计概念,学会用最简单的技术实现更好的效果。

  王琦老师详细介绍了作为可直接佩戴在身体上或集成到服装中的便携式设备,以及可穿戴系统的四种方式:一、ON SKIN互动式可穿戴设备;二、通过腕戴、手表等佩戴在身上的传感模块;三、嵌入式可穿戴设备;四、整合柔性智能织物传感器。在其教学案例分享中,强调问题导向下的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和前瞻设计实验,从不同视角反应出课程对于诸如医疗健康、康复治疗等现实问题的回应和探索: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或是一种灵感,以启发有意义的设计,并借由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设计内容。

  教学点评:

  可穿戴系统设计这套教学中,技术首先作为工具,然后技术可以作为新的用途启发,技术将会带来新的内容、带来新的背景。王琦老师的教学是对何为用户研究扩展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其用户研究未必只是寻找用户现实需求,而是去开发跟挖掘用户未知的潜在的新的使用范围。同时,可以看到在康复方面、训练方面、治疗方面、体育方面、发育缺陷的矫正方面等,可穿戴技术应用将有更多的设计前景和应用领域。

  

  【江南大学廖曦副教授】

  讲题:整合创新设计

  

江南大学廖曦副教授

江南大学廖曦副教授

  江南大学廖曦副教授 讲解内容

江南大学廖曦副教授 讲解内容

 

  主要内容:

  以江南大学整合创新实验班为例,详解其培养目标:一年级问题意识的培养、二年级人文关怀的微观技术、三年级人文关怀的宏观素养、四年级整合与交叉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虚拟课题或实际项目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设计方法,同时进入到宏观素养的范畴,通过系统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的介入,学生将所掌握的专识与通识进行交叉融会,最终从微观方面到宏观社会利益两方面进行设计成果的论证和评估,完成设计报告,学生在此阶段开始尝试从学生到职业设计师的角色转变。

  课程涵盖的知识点有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交互设计、视觉设计、产品设计、系统设计、服务设计以及商业模式。整合创新设计课程涉及到首先是课程设计背景的观念整合,其次是较为宽泛的知识整合,最后是教学模式的组织整合。廖曦老师在引用中提到:“当学生探入到一门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其他课程相关联的时候,他们开始发现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他们不仅获得了课程的整合,同时也获得了有关生活的真实感。”

  教学点评:

  廖曦老师以及王琦老师是完全不同的路径在切入今天的演讲,王琦所介绍的实际上是由于技术创新,产生出创新成果寻找新的链条延续的可能性。廖曦则在回应着老问题,回应的方法是对现有资源进行活化跟重组。所以,整合教学使得设计成果体现出整合的意义和价值,直接针对的是培养目标:创造合格的市场设计师。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标准是按照市场的需要、职业的需要来反推出这个标准,来反建这个程序,亦是当下巨大的设计教育基盘当中非常重要的有效路径之一。

  【四川美术学院曾真副教授】

  讲题:叙事的双重身份——信息动态叙事课程教学

  四川美术学院曾真副教授

四川美术学院曾真副教授

四川美术学院曾真副教授 讲解内容

四川美术学院曾真副教授 讲解内容

  

 

  主要内容:

  与传统视频课程教学中专注在数字媒介基础上探索视觉、听觉表达的形式创意不同,工作室课程体系中的信息设计课程群需要重新构建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重新思考在信息与交互语境下、在用户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情境下,课程设置的意义所在和目标指向。

  曾真老师在信息动态叙事课程教学中,以叙事学理论的介入来强化和构建课题的功能和作用。教学中提出叙事的双重身份:一、叙事作为设计内容本身,引入故事要素和修辞方法,强调逻辑的构建和虚构情节的表达。二、叙事作为一种设计方法或研究手段,强调将交互设计的情境意识建立作为目标,用故事讲述方法去分析用户行为和生活情境,用叙事去表达所要构建的一种理想的体验。通过对叙事基本要素、经典结构、修辞要素以及叙事类型等知识点介绍,阐释在工作室课程结构脉络中,信息叙事如何输出有意义的结果,并为后期交互设计课程群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撑。

  教学点评:

  正如曾真老师最后所讲到的,面对交互,路径不是只有一个,也不是只有两种,而实际上交互本身就有极大的扩展和流转化的空间。互动时代产生了新功能需求,关于故事和叙事,可以做一个减肥、抽脂、漂白、脱水的反向处理的路径。叙事本身充满线性的问题,而交互本身刚好是以线性为起点,做的是非线性的、颠覆的、多元的一个新路径。正因为这样,线性也可以从黄线变成白线、从白线变为虚线,再从虚线变成其他线性形态。同样,去实验非线性叙事、接连性叙事、闯关性叙事,对于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趋势也会更有意义。

  【广州工业大学王晓岚讲师】

  讲题:兼具志趣性与实际性的开放式设计教学

  广州工业大学王晓岚讲师

广州工业大学王晓岚讲师

 

  广州工业大学王晓岚讲师  讲解内容

广州工业大学王晓岚讲师 讲解内容

 

  主要内容:

  王晓岚老师以其与导师在加拿大共同教授的一门连贯性课程(思辩设计、可持续交互设计、城市联合课程三课合一)为分享内容,授课对象同时包含本科和研究生。本科生需要了解设计方法、概念以及完成实践项目;研究生则把每一组本科同学当做个案研究,将他们视为专业设计师的角度,采访、观察和分析他们在项目过程中是怎么样从零发展到成熟,最后生成一篇学术文章。

  通过以温哥华城市为主题的实际项目剖析,探讨课程过程中如何引入设计的问题意识、批判与思辨、公众性参与、价值深化等等。在兼具志趣性和实际性的开放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传统的设计框架之外更具想象力,激发他们对城市、对人重新产生思考,真正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并最终从设计师(学生)、观察者(研究生)以及用户(市政府)这些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实际收获。

  教学点评:

  上午的六场演讲,何浩老师进行行为研究,其行为场景关于空间,行为方式是自选;刘再行老师关于编程,其场景关于程序和视觉的转化;王琦老师研究关于穿戴设备,基本场景关于人体,其行为是辅助人体;廖曦老师关于职场,其基本场景是关于教学跟应用的标准,是关于集约方式;曾真老师是关于艺术背景的资源跟营养,如何与数字媒体做一个柔软化的搭接,其基本场景关于叙事;王晓岚老师则借助教学经历,指出交互设计最终指向伦理和反思。数字媒体艺术所研究的一切当然都是关于问题,显然各位老师已经展开了多个方面的问题探讨:潜在的、表象的、急切解决的、深挖的、以及明天的问题。

  下午/学术论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丹青副教授】

  讲题:基于新媒体艺术的学科交叉探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丹青副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丹青副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丹青副教授  讲解内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丹青副教授 讲解内容

  

 

  主要内容:

  师丹青老师以“好奇+玩+坚持”三个关键词作为开场引言:对其他专业的好奇,让科学家们对你的想法产生好奇;抱着一个开心的心态,鼓励人的是跨界合作,但真正玩儿起来是需要技术的;要做到学科之间的跨界,时间上、精力上、技术难度上,包括价值实现的难度上都需要在玩的开心中坚持。

  围绕自己和团队的设计实践和创作梳理出“建筑空间:从唯物到唯心”、“心理学:从意识到潜意识”、“生命科学:从硅基到碳基”、“叙事媒介:从线性到非线性”、“大学科学事件中的艺术”七个单元进行分享,以窥探新媒体艺术或者交互设计如何在不同学科之间产生化学反应。近二十个案例,以跨学科多种技术与方法为手段,以公共艺术、装置概念、展示设计等为形式,涉及建筑空间、心理学、生物学、脑科学、叙事编剧、天体探测,多元纷呈……名义上是“玩”,实则充满跨界与交叉、理性与辩证、哲思与寓言、诗意与浪漫。

  学术点评:

  举重若轻,几乎每一个案例均是在没有充分把握,在不可预见中尝试往前。好奇,显然得对这个事情有一种本能的、发自内心的、希望达成的、跟自己的愿望相联系的,这是设计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学科、方法、道具、媒介都是和玩儿联系在一起,在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之间自由地游走;坚持,首先是有跨界资源,还要有跨界的勇气,将跨界资源中风马牛不相及的各要素做成一个系统,相对流畅和顺畅是不容易的。其坚持中可以看到,每一个案例绝非个人知识、个人力量、个人技术可以独立完成。

  赵健教授还指出:今天我们自己做的事情要继续超前,可能所需要的不是我们能够掌握的技术更加熟练,有可能是要想方设法使其陌生化,这个陌生化可能就是继续往前走的一个起点。同样,专业的行进中需要更加轻松一点,让好奇再多一点、让玩儿再自主一点,只有好奇跟玩儿在这个学科情景中有市场、有话语权,坚持才有底气。

  【数字媒体艺术家、国际策展人林书民先生】

  讲题:超级关系——科技艺术的集体智慧

  

数字媒体艺术家、国际策展人林书民先生

数字媒体艺术家、国际策展人林书民先生

  数字媒体艺术家、国际策展人林书民先生  讲解内容

数字媒体艺术家、国际策展人林书民先生 讲解内容

 

  主要内容:

  林书民先生分享了当下时代背景下数字艺术跟我们、跟未来、跟整个社会互动的多种可能的关系。通过ARS、全息、跨界、时间新观念、互动装置艺术、AI、科技艺术与公共关系等18个信息量巨大的章节内容梳理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脉络,解析了大量涉及科学和艺术跨界合作的数字艺术作品,最后借以自己生动的个案,深度探讨信息时代下人、科学、艺术、技术、商业、产业、网络、社群、社会之间的“超级关系”。

  林书民先生谈到:生命其实是为了体验而来,对于任何一个数字艺术家来讲,都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你可能创建一个辩论和建设性的文化议题,你要信任你的工作伙共同去行动;你会经常碰到失败,你要有失败的勇气;你要激励自己,但不要冲动;要保持快速和灵动的应变,要树立鲜明的个人风格,要打破所有的规范,因为你知道只有你自己去做,你必须要有这样的态度。

  学术点评与总结:

  林先生几乎把我们今天能够涉及到的数字媒体艺术方方面面都作了一个巡礼,清晰地梳理了该行业的边界性、起伏性和发展性。

  今天八位讲者围绕着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和实践探索进行了演讲,梳理和总结如下:

  首先,注重过程,重视过程中的价值,包括研究、组织、记忆、辨识、叙述、报告、成果、口碑,过程本身亦形成这个学科的阶段性成果。

  其次,形而下的价值也需关注,诸如得分、评选、表彰、应用,以及应用之后的营销和营销链的形成,这是关于研究结果的价值。

  再有,八位讲者所讲的一切,描绘了此专业教育的现象,游走于运用与不运用、虚拟跟现实、艺术与科技、实验与技术、娱乐与发现、瞬时与坚持、记录与转换、合作与共享、消费与创造、传播与接收。这些状态与其他的设计专业教育有所区别,与其他的学科亦有所区别又相关联,联系的强度根据具体作品而有所差异。

  此外,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可能会基于以下这些平台:诸如技术成果平台、设备平台,运用现场的平台、虚拟空间的平台等。并在最后感谢林先生葫芦猴个案,显现出数字媒体艺术的制造和数字媒体产品的消费之间的关系不是彼与此的关系,而是相互转换的关系。消费方参与并创造其中很多内容、质量与现象。换句话说,消费即内容,传播只是建立价值。

  最后,四川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副系主任任宏伟副教授感谢今天所有嘉宾的精彩分享并宣布本场活动圆满结束。

  

 

四川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副系主任任宏伟副教授

四川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副系主任任宏伟副教授

 

  此次论坛为各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搭建起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此推进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高校间设计类专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探索。

  感谢对“全国设计类专业青年教学学术活动月”以及后续专业活动日的关注!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四川美术学院,第二届全国设计类专业青年教学学术活动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学术活动日,,广州,内容,媒体,数字四川美术学院 第二届全国设计类专业青年教学学术活动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学术活动日 广州 内容 媒体 数字
下一篇:“逸雅如风”天津名家上海画展启幕:展示城市艺术力量_书画-作品-人物画-巨龙-创作||上一篇:第二届全国设计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学术活动月——艺术设计学专业教学学术活动_内容-副教授-讲师-教学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