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孔子的“为人三忘”精神,你有吗?_孔子-精神-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富贵

    分类栏目:其他宗教

    条评论

    原标题:孔子的“为人三忘”精神,你有吗?什么是孔子的“三忘”精神呢?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有着明确的回答。据《论语&m

    原标题:孔子的“为人三忘”精神,你有吗?

     

     

     

    什么是孔子的“三忘”精神呢?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有着明确的回答。

    据《论语·述而》载,当孔子周游列国,由蔡入叶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叶公沈诸梁向他的学生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子路因圣道高妙,难以描述,故未答。

    这件事孔子知道后,便告诉子路,你可这样回答:“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是孔子对其“三忘”精神的概括和说明。所谓“三忘”精神,即是“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乐以忘忧”的快乐精神和“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

    01“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

    什么是“发愤忘食”呢?《论语·里仁》释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意思是,君子为了“成仁”,即成为有道德的人,哪怕是一顿饭的时间都不离开仁,即使在仓促之间,也必定在仁德上做人;在流离失所的困境里,也必定按照仁德办事。君子无时无刻不在追求“成仁”。

    孔子一生“所发愤者何”?这是人生追求的价值取向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孔子坚持“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人生理念。

    世俗之人一生所发愤者,皆为功名利禄。未得时,发愤以图;既得后,意遂而乐。孔子则不同于世俗之人,他从15岁起,所追求的是“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认为道德价值高于物质价值,把追求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视作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

    他的一生,是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境界的一生。他自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02“乐以忘忧”的快乐精神

    人生有乐亦有忧。在忧乐观上,君子与小人是有原则区别的。

    孔子指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意思是说,少德的小人心里想的只是“富贵”二字,未得富贵之时,无时不想取得富贵,所以无限忧虑;既得富贵之后,又恐怕失去,时时忧戚,总是在患得患失,永无满足之时,一生都处于忧戚之中。

    而有德君子心里想的只是“仁义”二字,不因富贵得失而忧愁。心胸坦然,光明正大,所以才能一生快乐。

    君子所谓“乐”,虽有食色之乐、山水之乐、音乐之乐和朋友之乐,但是孔子所追求的并不是这些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之乐,而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纯粹的精神愉悦。

    这是一种整体之乐,既是人生乐趣的一种内心体验,也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不断地追求道德的充实与完善,才是人生真正的快乐。

    孔子也讲“忧”,但他讲的“忧”不是追求物质与权势之忧,而是一种如何能使道德更完善更充实的忧。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03“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

    “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主要含义是指年老心不老,身病心不病,人死名不殁。

    清代汉学家刘宝楠释曰:“‘不知老之将至’者,言忘身之老,自强不息也。”(《论语正义》卷八《述而》)所谓“身老心不老”,用三国曹操的话说,就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孔子年虽耆朽而心灵不老,依然“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孜孜以求。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死而后已,不以远乎?”(《论语·泰伯》)这可以说是对孔子的不老精神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孔子晚年具有这样的青春心态,所以他才可以达到“不知老之将至”的道德境界。

    在现实社会中,常听到有些刚四五十岁的人说:“我现在年龄大了,事业上不会有什么成就了,就等着死了。”他们借口年龄为自己的意志衰退和懒惰行为辩护,坐失了许多良机。我们把这种病态心理称之为“年老借口症”。

    其实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年龄的态度。当你一旦战胜“年老借口症”后,做到“忘身之老,自强不息”,乐观精神和年轻心态就会油然而生,这是事业成功的巨大动力。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字:孔子,精神,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富贵
    内容标签: 孔子 精神 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富贵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