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中国画空间构成角度论_空间构成--中国画-距今-谓之-山水-平远-物象

    分类栏目:宗教融合

    条评论

      中国画空间构成角度论——中国画理论古今考析系列之二  中国画笔墨之后,就是在什么地方落笔的问题,所谓章法构成而已。本文仅选择空间角度

      中国画空间构成角度论——中国画理论古今考析系列之二

      中国画笔墨之后,就是在什么地方落笔的问题,所谓章法构成而已。本文仅选择空间角度进行考析,避免了对传统章法程式化进行再讨论,因为程式化已经阐述清楚,不必要再讨论了。

      一、  前贤关于中国画空间的观点

      画理空间只是山水画章法结构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老子的哲学空间观(距今约2500年)。在中国画学当中,空间则是我们眼光所及之处的现象提炼总结,以及画面画理设计,这样构成了前贤关于中国画的空间认识系统。

      1.1宗炳《画山水序》:“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暎,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考析:此文为中国画中所谓透视上的远近、大小、长短、高低的基本法则,也是直观得到的经验之谈。距今约1600年。

      1.2王维《山水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

      考析:此为透视原理中客观对象给人的感觉,所谓画理还须基于物象。距今约1250年。

      1.3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

      考析:理画不一定切合物象,此可证之。其实,自李成开始了画理空间的深入研究,非平常所观却又符合美学原理。距今约1050年。

      1.4郭熙《林泉高致》:“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考析:“三远论”是中国山水画中的基本法则之一,为前贤认识山水远近视点的经典观点。距今约1000年。

      1.5韩拙《山水纯全集》:“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

      考析:此三远论,仿佛前贤三远论之局部特写现象。距今约1000年,比郭熙稍迟一些。

      1.6沈括《梦溪笔谈》:“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距今约1000年左右。

      考析:以大观小,是中国画中最重要的法则之一。

      1.7其它诸家。宋代以后,饶自然、黄公望、沈周、汪珂玉、唐志契、笪重光、唐岱、费汉源等均涉及空间构成问题,但因不出前贤所论,故不再一一引述。

      考析:中国画发展至宋朝时期,几乎所有的画理均已经涉及并完善,后人极少再有实际建树。究其原因,没有深入空间本身进行研究,是直接的因素。

      1.8现代的空间观:一维空间、二维空间、三维空间等几何空间以及四维时空和多维空间,尤其是超过四维时空以后的空间观,基本上属于高级科学范围,艺术空间观是很难涉及的。

      考析:科学理论空间与艺术空间,虽然本质不同,但是却有借鉴的地方,尤其在西方绘画当中,对空间的艺术研究程次要深入一些,比如运动空间运用到本来是静止的平面绘画上面。

      小结:纵观前贤绘画对于画面空间的处理,不外乎物象空间和画理空间范畴两大。比如“六远法”、以大观小法就是中国画著名的空间构成理论。这些理论与西方的几何空间、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本质上都是空间构成。可是,在四维时空中艺术和科学就分道扬镳了。

    上一页 12 下一页关键字:中国画,距今,谓之,山水,平远,物象,中国画 空间构成
    内容标签: 中国画 距今 谓之 山水 平远 物象 中国画 空间构成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