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西晋墓出土鎏金铜三歧杖
扬之水先生《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中《立拒举瓶》一文介绍了“三歧杖”一物,很引人兴味。
据《立拒举瓶》介绍,三歧杖乃是印度的一种日常用具,不过主要是婆罗门修行僧使用。此器具的原称为外来语,所以在汉语文献中出现了缤纷的译称。细致来讲,不同的译称指向两大类功用相同但形态稍异的器具。如入支、如拒、三奇立拒、三叉立拒,其实就是三根直棍。使用时,将这三根棍的一端彼此交叉,用绳捆牢,然后让三棍分岔开来,形成一个三角架,足以支立在地上。印度婆罗门修行或游学访道之时,漂泊无定,为了遵守保持洁净的戒律,便将这套设备随身携带。大便后,将三叉立拒戳在地面,再将水瓶吊在棍间,可以从容仔细地涤身、洗手。
这种器具另有一种译称“三拒木”、“三歧杖”,在形态上与三叉立拒有所不同:“可长二尺许,一头如橛,一头有三股。股长三二寸,随身道具,用承水瓶。案西国净行婆罗门皆共遵奉围陀戒行,每持瓶洗净,涤除形秽,以此三拒木插于地,于歧上横安水瓶,令涓涓自承以洗手也。彼国学士游方访道者持三歧木、瓶、钵随身也。”三歧杖是成型的器物,顶头为“橛”即固定的栓柱,下面有三条支腿,其实就是个三角架。游方在外的婆罗门需“涤除形秽”之时,把这个三角架立在地上,再将水瓶横向地吊在架下,便可很容易地让瓶中水滴下细流,供人洗手。
扬文指出,佛经总是提及,“外道”即佛教之外的其他教派的信徒才会使用三歧杖与三叉立拒。于是,犍陀罗佛教艺术中常以此物作为外道所持的标志性器具。文章中举的例子则为两幅《涅槃图》,其中出现的是三叉立拒,即三根木棍用绳绑在一起。扬文并认为,因为“六师外道”没有东传,所以三叉立拒这一犍陀罗佛教艺术中会出现的图像细节在中土佛教艺术中也“归于消失”。
上一页 12 下一页关键字:外道,水瓶,器具,艺术,游方,洗手,三歧杖内容标签: 外道 水瓶 器具 艺术 游方 洗手 三歧杖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